简介
路宝利编*的这本《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为作者华东师大的博士论文,从19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缓慢发展的现象着手,通过剖析“格兰特·维恩答案”揭示出阻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民主主义信仰与自由教育传统。在手工教育运动取向选择与转换过程中,凸显出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雇主阶层与雇员阶层之间的力量博弈。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三 文献综述
四 概念界定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杜之辩”的历史由来
第一节 工业发展至强与职业学校至弱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消极政策
二 格兰特.维恩答案引发的质疑
第二节 民主主义与职业学校发展缓滞
一 作为等级制度延续的职业学校
二 民主主义阵营的“平等教育”诉求
三 与民主政体相宜的公立学校
第三节 自由教育传统与职业主义困境
一 中等学校演进的张力与“自由教育的向心力”
二 卡拉马祖案与“经典的教育元素”
三 十人委员会报告与“标准化课程”
第四节 手工教育运动与职业主义的尴尬命运
一 公立学校批判
二 手工教育运动
三 基于“普通”教育价值的手工课程
四 奥克姆蒂观念与来自劳动联盟的抵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杜之辩”与职业主义确立
第一节 职业教育运动兴起与德国影响
一 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批判策略
二 德国模式与凯兴斯坦纳访美
三 《道格拉斯报告》
第二节 库利议案与“普杜之辩”引发
一 芝加哥计划
二 库利议案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之争
一 “普杜之辩”相关说明
二 普洛瑟职业主义阵营与“双轨”制计划
三 杜威民主主义阵营与“双轨”制批判
第四节 民主与效率之争
一 民主社会中的效率主义
二 效率时代的民主主义
第五节 职业主义的不完全胜利与民主主义的持续影响
一 职业主义阵营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实际推进
二 职业主义的确立与妥协
三 民主主义的影响与受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杜之辩”背后职教观之异
第一节 职业教育逻辑起点比较
一 教育“二元论”传习
二 教育“二元论”批判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取向比较
一 为职业而教育
二 通过职业而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课程比较
一 工作课程
二 整合课程
第四节 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比较
一 工作逻辑
二 设计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杜之辩”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走出欧洲母国的框架(1906—1917)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美国模式”
二 职业教育基本命题的“美国定义”
三 “普杜”职业教育思想的“世界性”
第二节 普洛瑟时代(1917—1963)
一 职业主义时代
二 《史密斯-休斯法案》实施与职业主义推行
三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
四 基于“工长会议”计划的CBE课程
第三节 朝向杜威的理想(1963一)
一 新职业主义时代
二 生计教育运动与“K-12+职业群集课程”
三 STW、STC运动与“三项课程整合”
第四节 “单轨一分层”范式
一 “钟摆”政策与综合中学效率之问
二 “课程分层”与非民主的堡垒
三 “单轨”与“双轨”的辩证法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普杜之辩”与职业教育的本土性
二 “普杜之辩”与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三 职业主义何以在博弈申如此顽强
四 杜威的理想能否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三 文献综述
四 概念界定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杜之辩”的历史由来
第一节 工业发展至强与职业学校至弱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消极政策
二 格兰特.维恩答案引发的质疑
第二节 民主主义与职业学校发展缓滞
一 作为等级制度延续的职业学校
二 民主主义阵营的“平等教育”诉求
三 与民主政体相宜的公立学校
第三节 自由教育传统与职业主义困境
一 中等学校演进的张力与“自由教育的向心力”
二 卡拉马祖案与“经典的教育元素”
三 十人委员会报告与“标准化课程”
第四节 手工教育运动与职业主义的尴尬命运
一 公立学校批判
二 手工教育运动
三 基于“普通”教育价值的手工课程
四 奥克姆蒂观念与来自劳动联盟的抵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杜之辩”与职业主义确立
第一节 职业教育运动兴起与德国影响
一 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批判策略
二 德国模式与凯兴斯坦纳访美
三 《道格拉斯报告》
第二节 库利议案与“普杜之辩”引发
一 芝加哥计划
二 库利议案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之争
一 “普杜之辩”相关说明
二 普洛瑟职业主义阵营与“双轨”制计划
三 杜威民主主义阵营与“双轨”制批判
第四节 民主与效率之争
一 民主社会中的效率主义
二 效率时代的民主主义
第五节 职业主义的不完全胜利与民主主义的持续影响
一 职业主义阵营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实际推进
二 职业主义的确立与妥协
三 民主主义的影响与受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杜之辩”背后职教观之异
第一节 职业教育逻辑起点比较
一 教育“二元论”传习
二 教育“二元论”批判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取向比较
一 为职业而教育
二 通过职业而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课程比较
一 工作课程
二 整合课程
第四节 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比较
一 工作逻辑
二 设计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杜之辩”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走出欧洲母国的框架(1906—1917)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美国模式”
二 职业教育基本命题的“美国定义”
三 “普杜”职业教育思想的“世界性”
第二节 普洛瑟时代(1917—1963)
一 职业主义时代
二 《史密斯-休斯法案》实施与职业主义推行
三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
四 基于“工长会议”计划的CBE课程
第三节 朝向杜威的理想(1963一)
一 新职业主义时代
二 生计教育运动与“K-12+职业群集课程”
三 STW、STC运动与“三项课程整合”
第四节 “单轨一分层”范式
一 “钟摆”政策与综合中学效率之问
二 “课程分层”与非民主的堡垒
三 “单轨”与“双轨”的辩证法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普杜之辩”与职业教育的本土性
二 “普杜之辩”与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三 职业主义何以在博弈申如此顽强
四 杜威的理想能否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