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马航、王耀武所著的这本《深圳城中村的空间演变与整合》采用了交叉学科的方法,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宗族理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理论等对深圳城中村的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空间形态等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深圳城中村空间演变形成的外因与内因两方面深入剖析影响空间演变过程的背景因素,同时,对深圳城中村与北京城中村作了社会属性与空间特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深圳城中村面临的改造与困境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容积率转让技术的构想局部解决深圳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容积率调整的困境,概括总结了在依据总体规划与法定图则的要求下,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从区位、交通、产业、政策以及城中村内部特殊性等角度,对深圳城中村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以深圳六联社区改造为例,对城市边缘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中村提出了内源式改造模式。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城中村与贫民窟概念比较 1.2.2 城中村与城市边缘村的特征区别 1.2.3 城市空间 1.2.4 非正规住房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布迪厄场域理论 1.3.1.1 主体理论框架:布迪厄场域理论 1.3.1.2 布迪厄场域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 1.3.2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3.3 宗族理论 1.3.4 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理论 1.3.4.1 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关系 1.3.4.2 现代与传统的并存关系 1.3.5 国家与村庄的关系 1.3.6 基本假设 1.4 相关国内文献 1.4.1 城中村的概念内涵 1.4.2 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1.4.3 城中村的价值判断 1.4.4 对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第2章 深圳城中村社会空间的演变 2.1 人口构成与社会分层 2.1.1 二元社区 2.1.2 流动人口与原村民的差异 2.1.2.1 文化的差异 2.1.2.2 利益差异 2.1.3 社会分层结构 2.1.4 社会失范 2.2 村落中的国家权力与封闭的村庄 2.2.1 传统社会“双轨政治”的管理模式 2.2.1.1 血缘群体 2.2.1.2 代理性基层组织 2.2.1.3 地缘性与志愿性群体 2.2.2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集权代理模式 2.2.3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政治”治理模式 2.3 非正式制度和村落的社会网络 2.3.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2.3.1.1 非正式制度的特征 2.3.1.2 利益关联型的公共权力运作 2.3.2 村庄的社会网络的重组 2.3.2.1 互惠 2.3.2.2 社团 2.3.2.3 惯例 2.3.2.4 群体尺度 2.3.2.5 组织和领导 2.3.3 村庄与邻近村庄的关系 2.4 家族文化向泛家族文化的演变 2.4.1 家族文化 2.4.1.1 传统宗族的组成 2.4.1.2 传统宗族的功能 2.4.1.3 家族文化的特征 2.4.2 泛家族文化 2.5 村民的信仰 2.5.1 祖先崇拜 2.5.2 土地崇拜和工商精神 2.5.3 子女孝顺 2.6 本章小结第3章 深圳城中村经济空间的演变第4章 深圳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变第5章 深圳城中村空间演变的形成因素第6章 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深圳城中村未来发展思路
Space evolv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in Shenzhen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