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翻译理论经典,中外译学名著译事实务指南,译艺学习向导。
自周朝到“五四”以前翻译史之回顾。内容翔实,文笔简炼。探讨了我国历史上各种翻译活动,如诗歌、宗教经典、医书、文学,乃至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翻译。对广大翻译工作者、外语工作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最后谈一谈真谛的几个助手。法太是建业定林寺僧,在制旨寺“笔受文义,垂二十年,前后所出五十余部”(《续高僧传》)。慧恺在真谛译《摄大乘论》时“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并了,都合二十五卷”。后来又共翻《俱舍论》,“十月便了,文疏合八十三卷”。真谛对
慧恺说:“我有了你共译两论,词理圆备,吾无恨矣!”(见《高僧传》)。慧恺俗姓曹,住建业阿育王寺,五十一岁便死了,使真谛非常悲痛。僧宗是扬州僧人,精通《摄大乘论》,为之作疏,还著有真谛《三藏行状》。隋开皇十年,参加翻译馆工作。
北方的凉州,曾经为译经的中心。公元439年,元魏灭掉北凉,又七年魏太武帝下诏灭佛,到文成帝即位才复兴佛教。在公元452年之前的三十多年间,南朝译经颇盛,而北方却佛事寂然,译经实已中断。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从凉州来的僧人昙曜在京西武州辟石窟五所,镌建佛像,最高的是七十尺,其次为六十尺,雕饰得非常奇伟。这就是现在驰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昙曜在这石窟内与天竺僧人常那耶舍译出新经十四部(见《魏书·释老志》)。其
后又有吉伽夜译经五部(见《开元释教录》)。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宣武帝和孝明帝时佛法大兴,洛阳译经之盛,为前代所未有。这时的译经僧人有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则被称为“译经元匠”。
菩提流支,北天竺人。永平初(公元508年)到达洛阳,带来大量梵本经典,到后不久,即从事翻译。曾与勒耶摩提合作译《十地经论》,由佛陀扇多传语,并有“义学缁儒”僧辩、僧朗、道世和侍中崔光等参加。崔光信佛,是个文士,孝文帝称他为“今日之文宗”。他曾为《十地经论》作序。《十地经论》一出,在北方形成了“地论宗”,与南方真谛的“摄论宗”对立。菩提流支在近三十年内译出经论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唐代《开元释教录》刊定,存本有二十九部,九十七卷,其中《十地经论》、《金刚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
经论》、《楞伽经》等,对以后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颇大。当时人李廓撰《众经录》,说“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夹,所翻新文笔受稿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摩提)互相,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还有一事值得提起,就是菩提
流支曾将昙无最所著的《大乘章义》译成梵文,传之西域。昙无最是武安人,住洛阳融觉寺,通《涅槊》、《华严》两经,据说徒众有千人之多。
北魏孝明帝时,曾展开一场佛道之争。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昙无最在孝明帝的面前和清通观道士姜斌辩论。姜斌引《老子开天经》,说佛是老子的侍者。昙无最引用《周书异记》等书,说佛生于老子之前,驳斥姜斌。孝明帝诏令大臣议论《老子开天经》的真伪,魏收等七人说老子只著五千文,姜斌应以惑众罪论处。孝明帝将处姜斌以极刑,菩提流支出面苦谏,姜斌才保全了性命。其实,昙无最所引之书,又何尝不是伪造的呢?
北齐武帝灭佛,文帝则灭道兴佛,在邺都开始译经。北齐后主武平年间(公元570一575年),有僧人宝暹等十一人同去西域求经。值得一提的是,后主曾命刘世清将《涅檠经》译成突厥文,赠送突厥可汗,并命中书侍郎李德林为译本作序。
北周都长安,当时译员有外僧达磨流支、耶舍崛多、阁那耶舍等人,赞助译经者是大冢宰宇文护。阁那耶舍与其弟子阁那崛多译《定意天子问经》等六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笔受。萧吉博学多通,精阴阳数术。
隋文帝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季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据《隋书》、《集古今佛道论》及《续高僧传》记载,隋文帝杨坚是在尼姑庙里出生,而且是由尼姑智仙抚养大的。周帝灭佛时,智仙躲在杨家,曾预言杨坚日后必当皇帝,重兴佛法。杨坚即位后,认为“我兴由佛法”,凶此“奉佛教极厚”,“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佛祖历代通载》)。杨坚大力扶植佛教的用意,从他对灵藏和尚讲的话里可以窥见。他说:“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不殊。”这正是列宁所讲的“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第三国际的破产》)。他本人是用暴力去“禁人为恶”,同时又要和尚们用精神鸦片的宗教去“劝人为善”,忍受压迫,放弃反抗。为僧人智颉称为“总持菩萨”的杨广(隋炀帝),杀兄弟,弑君父,篡夺了皇帝宝座,“亦厚归依佛教”,装出一副菩萨心肠,愚弄人民,下令造寺院,发敕度千僧。这两个皇帝既修治旧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余部,还置翻经馆,招聘翻经道俗二十四人,在长安大兴善寺和洛阳上林园两个译场开展活动。据《开元释教录》说,隋朝“所出经论及传录等,总共六十四部,三百一卷”。
隋文帝即位就诏请北天竺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入京译经。那连提黎耶舍f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到邺城,北齐文宣帝将他安置在天平寺,把三藏殿所存梵本一千多夹交给他翻译,并令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译事,由懂梵文的僧人法智和居士万天懿传语。万天懿还自译佛经一部。到周武帝灭佛,那连提黎耶舍易服潜匿多年。入隋,他又得以旋展身手,从开皇二年冬到五年冬(公元582—585年),共译出经论十五部,八十余卷。他在所译的《德护长者经》里曾塞进私货,捏造了这样的谎言,说佛曾预言:将来佛法末世时,“月光童子”将托生于大隋为国王,能令国内一切众生信奉佛法,“亦大书写大乘方广经典无量百千亿,处处安置诸法藏,名日法塔,造作百千佛像,及造无量百干佛塔”(转引自《史地丛考续编》)。这个外来和尚给周武灭佛吓破丁胆,为了安身立命,维护“佛法”,不得不对那个“任诈以取天下”,“以涂饰虚伪笼天下”的“锱珠之主,,奉承一番。这也难怪,佛经的《嘱累品》里不总是谆谆告诫佛徒把“护持佛法”的事托给“国王”和“大臣”们吗?
另一个天竺僧人阁那崛多(522-600年)于周明帝武成初年(公元559年)到长安,不久学会了汉语,翻译过《金色仙人问经》等四部五卷。周武灭佛时,逼他还俗从儒,因他始终不肯,便放他回国。公元576年,他侨居突厥,遇到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曾结伴旅行七年左右。宝暹等搜求到梵本佛经二百六十部,于隋受周禅后携带回国,请求隋文帝邀阁那崛多来华译经。阁那崛多一到便开译,由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传语,僧人法粲、僧休、法经、慧藏、弘遵、慧远、法篡、僧晖等监掌译事,铨定宗旨,僧人明穆、彦琮等重对梵文,再审复勘,整理成文,共译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见《续高僧传》)。
下面谈一谈费长房和彦琮。
费长房,原是僧人,周武灭佛时被迫还俗。开皇初年,应召入京,以“学士”身份参与译经工作,著有《历代三宝记》十五卷,分“经录”、“帝年”、“代录”、“序目”四部分,总共著录华梵僧俗一百九十七人,所译经论二干一百四十六部,是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的经录。
彦琮(557—610),俗姓李,出身士族,赵郡柏(今河南省西平县西)人,十岁出家,通梵语。在北周时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号称“文外玄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西域经来,奉诏翻译。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又奉诏到大兴善寺掌管译经事务,隋文帝对他礼遇甚隆,后又奉命撰《众经目录》五卷和《西域志》十卷。翻经馆成立后,入馆工作,又编译隋朝新平林邑所获得的一千三百五十多部梵文经典的目录。他前后译经二十三部,合一百余卷,
彦琮总结翻译经验,著有《辨正论》,主张译经必须以梵本为依据,“梵语虽讹,比胡有别”,就是说梵本虽然也有错误之处,总比西域诸国所传的当地语言译本或记梵音本要可靠些。他推崇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认为“洞入幽微,能究深隐”。他评论了历代译人的得失,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
目录
刘重德 序
杨自俭 序
诗代前言
第一章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第二章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佛经翻译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汉译
一、外事方面的口笔译活动
二、十六国及北朝民歌的翻译
三、医学历数等类书籍的翻译
四、景教、摩尼教经典的翻译
第三节 西藏地区的翻译活动
第四节 辽、金、西夏的翻译活动
一、辽国的翻译活动
二、金国的翻译活动
三、西夏国的翻译活动
第五节 高昌回鹘族的翻译活动
第三章 元代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明代初中期的翻译活动
一、回回历书的翻译
二、“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
三、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
第二节 回蒙傣彝诸族的翻译活动
一、回族的翻译活动
二、蒙族的翻译活动
三、傣族的翻译活动
四、彝族的翻译活动
第三节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第四节 清代初中期满汉蒙藏诸文字的互译及外事翻译
第五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与翻译活动
第三节 甲午战争前的西学翻译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第五节 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关于译名统一问题
后记
杨自俭 序
诗代前言
第一章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第二章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佛经翻译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汉译
一、外事方面的口笔译活动
二、十六国及北朝民歌的翻译
三、医学历数等类书籍的翻译
四、景教、摩尼教经典的翻译
第三节 西藏地区的翻译活动
第四节 辽、金、西夏的翻译活动
一、辽国的翻译活动
二、金国的翻译活动
三、西夏国的翻译活动
第五节 高昌回鹘族的翻译活动
第三章 元代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明代初中期的翻译活动
一、回回历书的翻译
二、“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
三、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
第二节 回蒙傣彝诸族的翻译活动
一、回族的翻译活动
二、蒙族的翻译活动
三、傣族的翻译活动
四、彝族的翻译活动
第三节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第四节 清代初中期满汉蒙藏诸文字的互译及外事翻译
第五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与翻译活动
第三节 甲午战争前的西学翻译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第五节 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关于译名统一问题
后记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