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副标题:无

作   者:张洪江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384935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土壤侵蚀原理(第2版)》从认知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人手,着重探讨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土壤侵蚀发展规律,并使学生掌握调查和监测水土资源及土壤侵蚀的基本技能,掌握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为独立进行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化学侵蚀,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土壤侵蚀监测预报、土壤侵蚀研究方法等。《土壤侵蚀原理(第2版)》较系统地介绍了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国内外发展水平、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土壤侵蚀原理(第2版)》主要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教学,同时可作为环境生态类和森林资源类有关专业本科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生产实践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课程性质及使用对象
1.2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2.1课程涉及范围
1.2.2土壤侵蚀原理与其他课程关系
1.3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科学中的位置
1.4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1.4.1我国土壤侵蚀概况
1.4.2土壤侵蚀危害
1.5土壤侵蚀发展历史与现状
1.5.1国际发展简史与现状
1.5.2国内发展简史与现状
1.5.3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1.5.4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第2章 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
2.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及导致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
2.1.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
2.1.2土壤侵蚀基本营力及其分析
2.2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2.2.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2.2.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2.2.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2.3土壤侵蚀形式
2.3.1水力侵蚀形式
2.3.2风力侵蚀形式
2.3.3重力侵蚀形式
2.3.4混合侵蚀形式
2.3.5冻融侵蚀形式
2.3.6冰川侵蚀形式
2.3.7化学侵蚀形式
2.3.8植物侵蚀形式
2.4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2.4.1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
2.4.2土壤侵蚀程度
2.4.3土壤侵蚀强度
2.4.4允许土壤流失量
第3章 水力侵蚀
3.1水及水流的基本特性
3.1.1水及水流的物理特性
3.1.2水流的基本特性
3.1.3水流剥蚀作用
3.1.4水流搬运作用
3.1.5水流堆积作用
3.2溅蚀
3.2.1雨滴特性
3.2.2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3.2.3影响溅蚀的因素
3.3面蚀
3.3.1坡面径流形成
3.3.2坡面径流能量分析
3.3.3坡面侵蚀过程
3.3.4影响因素
3.4沟蚀
3.4.1侵蚀沟的形成
3.4.2侵蚀沟的发育阶段
3.4.3影响侵蚀沟发育的自然因素
3.5山洪侵蚀
3.5.1山区洪水类型
3.5.2山洪时空分布
3.5.3影响山洪因素
3.5.4山洪侵蚀特征
3.5.5山洪沉积物特征
3.6海岸、湖岸及库岸侵蚀
3.6.1海岸与海岸带划分
3.6.2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
3.6.3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3.6.4海浪的侵蚀作用
3.6.5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
3.7水力侵蚀防治
3.7.1防治原则
3.7.2防治措施及布设
第4章 风力侵蚀
4.1近地面层风及其特性
4.1.1近地面层风
4.1.2近地面层风的特性
4.2风沙运动
4.2.1沙粒的运动
4.2.2风沙流及其特征
4.3风蚀与风积作用
4.3.1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
4.3.2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
4.4风蚀荒漠化
4.4.1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
4.4.2我国风蚀荒漠化成因及其类型
4.5沙尘暴
4.5.1沙尘暴及其分布
4.5.2沙尘暴形成因素
4.6风力侵蚀防治
4.6.1风力侵蚀影响因素
4.6.2风蚀防治技术措施
第5章 重力侵蚀
5.1重力侵蚀作用分析
5.1.1坡面重力侵蚀作用
5.1.2坡面重力侵蚀应力
5.2崩塌
5.2.1崩塌作用方式
5.2.2崩塌分类
5.2.3崩塌形成条件
5.3滑坡
5.3.1滑坡的地貌特征
5.3.2滑坡的力学机制及滑坡形成条件
5.3.3滑坡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5.3.4影响滑坡的因素分析
5.4错落
5.4.1错落的特征
5.4.2发生条件和原因
5.5蠕动
5.5.1蠕动特征
5.5.2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
5.5.3基岩岩层蠕动
5.6溜砂坡
5.6.1溜砂坡特征
5.6.2溜砂坡基本要素
5.6.3溜砂坡分类
5.6.4溜砂坡的形成过程
5.7崩岗
5.7.1崩岗分类
5.7.2崩岗侵蚀地貌的空间组合
5.7.3崩岗侵蚀的主要过程
5.7.4崩岗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5.8陷穴与泻溜
5.8.1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5.8.2泻溜及其形成过程
5.9重力侵蚀防治
5.9.1排水工程措施
5.9.2削坡、减重和反压填土措施
5.9.3支挡工程措施
5.9.4锚固工程措施
5.9.5护坡工程措施
5.9.6滑动带加固措施
5.9.7落石防护工程
5.9.8植物固坡措施
第6章 混合侵蚀
6.1泥石流和泥石流流域
6.1.1泥石流性质
6.1.2泥石流流域
6.2泥石流形成
6.2.1泥石流形成因素
6.2.2泥石流形成机理
6.3泥石流分布及其活动特征
6.3.1泥石流分布
6.3.2泥石流分布规律
6.3.3泥石流活动特征
6.3.4我国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6.4泥石流分类
6.4.1泥石流分类的原则
6.4.2泥石流分类依据
6.5泥石流力学特征
6.5.1泥石流静力学特征
6.5.2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6.5.3泥石流的侵蚀、输移、堆积作用和冲淤特性
6.6泥石流防治
6.6.1泥石流防治原则
6.6.2泥石流防治生物措施
6.6.3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
第7章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
7.1冻融侵蚀
7.1.1冻土作用机制
7.1.2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7.1.3冻土地表类型
7.1.4热融作用
7.2冰川侵蚀
7.2.1冰川分布与类型
7.2.2冰川运动
7.2.3冰川侵蚀过程
7.3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防治原则
7.3.2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第8章 化学侵蚀
8.1岩溶侵蚀
8.1.1岩溶侵蚀特征
8.1.2岩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8.2淋溶侵蚀
8.2.1淋溶侵蚀特征
8.2.2淋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8.3土壤盐渍化
8.3.1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8.3.2土壤次生盐渍化
8.3.3土壤潜在盐渍化
8.3.4土壤碱化
8.3.5土壤钙积层
8.3.6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因素
8.4化学侵蚀防治措施
8.4.1岩溶侵蚀防治措施
8.4.2淋溶侵蚀防治措施
8.4.3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第9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1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1.1目的与任务
9.1.2分区原则
9.1.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2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2.1西北黄土高原
9.2.2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9.2.3北方山地丘陵区
9.2.4南方山地丘陵区
9.2.5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9.2.6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
9.3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3.1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Ⅰ)
9.3.2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Ⅱ)
9.3.3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风蚀沙丘活化区(Ⅲ)
9.4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4.1冰川侵蚀区
9.4.2冻土侵蚀区
第10章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10.1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
10.1.1调查目的
10.1.2调查手段
10.2土壤侵蚀调查步骤
10.2.1准备工作
10.2.2资料收集与整理
10.3水力侵蚀调查
10.3.1面蚀
10.3.2沟蚀程度调查与强度判定
10.3.3山洪侵蚀调查
10.4风力侵蚀调查
10.4.1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调查
10.4.2沙丘移动状况
10.4.3地面粗糙度调查
10.4.4风蚀成因调查
10.5重力侵蚀调查
10.5.1重力侵蚀形式及程度
10.5.2重力侵蚀发生发展强度
10.6混合侵蚀调查
10.6.1混合侵蚀发生条件
10.6.2混合侵蚀发生发展趋势判定
10.7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调查
10.7.1冻融侵蚀调查
10.7.2冰川侵蚀调查
10.8化学侵蚀调查
10.8.1岩溶侵蚀
10.8.2淋溶侵蚀
10.8.3土壤次生盐渍化
10.9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10.9.1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10.9.2图面资料整理
10.10土壤侵蚀图的制备
10.10.1 GIS功能
10.10.2专题图制备
10.10.3土壤侵蚀制图
10.11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10.11.1信息源评价
10.11.2调查手段评价
10.11.3调查误差分析
10.12 3S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
10.12.1第一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10.12.2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第11章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
11.1土壤侵蚀监测预报概述
11.1.1监测预报目的及原则
11.1.2监测预报分类
11.1.3监测预报指标体系
11.1.4监测预报成果
11.1.5监测预报技术标准
11.2我国监测预报网络系统
11.2.1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的层次与任务
11.2.2监测预报网络系统技术构架
11.2.3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结构与功能
11.3监测预报方法与程序
11.3.1资料准备与野外作业
11.3.2数据处理
11.3.3专题指标提取
11.3.4模型建立与结果生成
11.4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11.4.1经验模型
11.4.2数理模型
11.4.3随机模型
11.4.4混合模型
11.4.5专家打分模型
11.4.6逻辑判别模型
11.4.7土壤侵蚀数字地形模型
11.4.8数字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第12章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12.1土壤侵蚀调查研究
12.1.1测量学方法
12.1.2水文学方法
12.1.3地貌学方法
12.1.4土壤学方法
12.2土壤侵蚀实验研究
12.2.1水力侵蚀野外定位研究
12.2.2土壤风蚀野外观测
12.2.3重力侵蚀监测预报
12.2.4泥石流预测预报
12.3土壤侵蚀模拟实验研究
12.3.1水力侵蚀模拟试验研究
12.3.2风力侵蚀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12.4土壤侵蚀同位素示踪研究
12.4.1 137 Cs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
12.4.2样品采集与测试
12.5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技术
12.5.1遥感调查基本原理
12.5.2遥感调查技术途径
12.5.3土壤侵蚀调查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99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2002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土壤侵蚀网站
第1章 绪论
1.1课程性质及使用对象
1.2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2.1课程涉及范围
1.2.2土壤侵蚀原理与其他课程关系
1.3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科学中的位置
1.4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1.4.1我国土壤侵蚀概况
1.4.2土壤侵蚀危害
1.5土壤侵蚀发展历史与现状
1.5.1国际发展简史与现状
1.5.2国内发展简史与现状
1.5.3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1.5.4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第2章 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
2.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及导致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
2.1.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
2.1.2土壤侵蚀基本营力及其分析
2.2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2.2.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2.2.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2.2.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2.3土壤侵蚀形式
2.3.1水力侵蚀形式
2.3.2风力侵蚀形式
2.3.3重力侵蚀形式
2.3.4混合侵蚀形式
2.3.5冻融侵蚀形式
2.3.6冰川侵蚀形式
2.3.7化学侵蚀形式
2.3.8植物侵蚀形式
2.4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2.4.1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
2.4.2土壤侵蚀程度
2.4.3土壤侵蚀强度
2.4.4允许土壤流失量
第3章 水力侵蚀
3.1水及水流的基本特性
3.1.1水及水流的物理特性
3.1.2水流的基本特性
3.1.3水流剥蚀作用
3.1.4水流搬运作用
3.1.5水流堆积作用
3.2溅蚀
3.2.1雨滴特性
3.2.2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3.2.3影响溅蚀的因素
3.3面蚀
3.3.1坡面径流形成
3.3.2坡面径流能量分析
3.3.3坡面侵蚀过程
3.3.4影响因素
3.4沟蚀
3.4.1侵蚀沟的形成
3.4.2侵蚀沟的发育阶段
3.4.3影响侵蚀沟发育的自然因素
3.5山洪侵蚀
3.5.1山区洪水类型
3.5.2山洪时空分布
3.5.3影响山洪因素
3.5.4山洪侵蚀特征
3.5.5山洪沉积物特征
3.6海岸、湖岸及库岸侵蚀
3.6.1海岸与海岸带划分
3.6.2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
3.6.3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3.6.4海浪的侵蚀作用
3.6.5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
3.7水力侵蚀防治
3.7.1防治原则
3.7.2防治措施及布设
第4章 风力侵蚀
4.1近地面层风及其特性
4.1.1近地面层风
4.1.2近地面层风的特性
4.2风沙运动
4.2.1沙粒的运动
4.2.2风沙流及其特征
4.3风蚀与风积作用
4.3.1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
4.3.2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
4.4风蚀荒漠化
4.4.1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
4.4.2我国风蚀荒漠化成因及其类型
4.5沙尘暴
4.5.1沙尘暴及其分布
4.5.2沙尘暴形成因素
4.6风力侵蚀防治
4.6.1风力侵蚀影响因素
4.6.2风蚀防治技术措施
第5章 重力侵蚀
5.1重力侵蚀作用分析
5.1.1坡面重力侵蚀作用
5.1.2坡面重力侵蚀应力
5.2崩塌
5.2.1崩塌作用方式
5.2.2崩塌分类
5.2.3崩塌形成条件
5.3滑坡
5.3.1滑坡的地貌特征
5.3.2滑坡的力学机制及滑坡形成条件
5.3.3滑坡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5.3.4影响滑坡的因素分析
5.4错落
5.4.1错落的特征
5.4.2发生条件和原因
5.5蠕动
5.5.1蠕动特征
5.5.2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
5.5.3基岩岩层蠕动
5.6溜砂坡
5.6.1溜砂坡特征
5.6.2溜砂坡基本要素
5.6.3溜砂坡分类
5.6.4溜砂坡的形成过程
5.7崩岗
5.7.1崩岗分类
5.7.2崩岗侵蚀地貌的空间组合
5.7.3崩岗侵蚀的主要过程
5.7.4崩岗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5.8陷穴与泻溜
5.8.1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5.8.2泻溜及其形成过程
5.9重力侵蚀防治
5.9.1排水工程措施
5.9.2削坡、减重和反压填土措施
5.9.3支挡工程措施
5.9.4锚固工程措施
5.9.5护坡工程措施
5.9.6滑动带加固措施
5.9.7落石防护工程
5.9.8植物固坡措施
第6章 混合侵蚀
6.1泥石流和泥石流流域
6.1.1泥石流性质
6.1.2泥石流流域
6.2泥石流形成
6.2.1泥石流形成因素
6.2.2泥石流形成机理
6.3泥石流分布及其活动特征
6.3.1泥石流分布
6.3.2泥石流分布规律
6.3.3泥石流活动特征
6.3.4我国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6.4泥石流分类
6.4.1泥石流分类的原则
6.4.2泥石流分类依据
6.5泥石流力学特征
6.5.1泥石流静力学特征
6.5.2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6.5.3泥石流的侵蚀、输移、堆积作用和冲淤特性
6.6泥石流防治
6.6.1泥石流防治原则
6.6.2泥石流防治生物措施
6.6.3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
第7章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
7.1冻融侵蚀
7.1.1冻土作用机制
7.1.2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7.1.3冻土地表类型
7.1.4热融作用
7.2冰川侵蚀
7.2.1冰川分布与类型
7.2.2冰川运动
7.2.3冰川侵蚀过程
7.3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防治原则
7.3.2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第8章 化学侵蚀
8.1岩溶侵蚀
8.1.1岩溶侵蚀特征
8.1.2岩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8.2淋溶侵蚀
8.2.1淋溶侵蚀特征
8.2.2淋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8.3土壤盐渍化
8.3.1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8.3.2土壤次生盐渍化
8.3.3土壤潜在盐渍化
8.3.4土壤碱化
8.3.5土壤钙积层
8.3.6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因素
8.4化学侵蚀防治措施
8.4.1岩溶侵蚀防治措施
8.4.2淋溶侵蚀防治措施
8.4.3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第9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1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1.1目的与任务
9.1.2分区原则
9.1.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2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2.1西北黄土高原
9.2.2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9.2.3北方山地丘陵区
9.2.4南方山地丘陵区
9.2.5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9.2.6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
9.3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3.1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Ⅰ)
9.3.2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Ⅱ)
9.3.3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风蚀沙丘活化区(Ⅲ)
9.4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4.1冰川侵蚀区
9.4.2冻土侵蚀区
第10章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10.1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
10.1.1调查目的
10.1.2调查手段
10.2土壤侵蚀调查步骤
10.2.1准备工作
10.2.2资料收集与整理
10.3水力侵蚀调查
10.3.1面蚀
10.3.2沟蚀程度调查与强度判定
10.3.3山洪侵蚀调查
10.4风力侵蚀调查
10.4.1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调查
10.4.2沙丘移动状况
10.4.3地面粗糙度调查
10.4.4风蚀成因调查
10.5重力侵蚀调查
10.5.1重力侵蚀形式及程度
10.5.2重力侵蚀发生发展强度
10.6混合侵蚀调查
10.6.1混合侵蚀发生条件
10.6.2混合侵蚀发生发展趋势判定
10.7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调查
10.7.1冻融侵蚀调查
10.7.2冰川侵蚀调查
10.8化学侵蚀调查
10.8.1岩溶侵蚀
10.8.2淋溶侵蚀
10.8.3土壤次生盐渍化
10.9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10.9.1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10.9.2图面资料整理
10.10土壤侵蚀图的制备
10.10.1 GIS功能
10.10.2专题图制备
10.10.3土壤侵蚀制图
10.11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10.11.1信息源评价
10.11.2调查手段评价
10.11.3调查误差分析
10.12 3S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
10.12.1第一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10.12.2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第11章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
11.1土壤侵蚀监测预报概述
11.1.1监测预报目的及原则
11.1.2监测预报分类
11.1.3监测预报指标体系
11.1.4监测预报成果
11.1.5监测预报技术标准
11.2我国监测预报网络系统
11.2.1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的层次与任务
11.2.2监测预报网络系统技术构架
11.2.3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结构与功能
11.3监测预报方法与程序
11.3.1资料准备与野外作业
11.3.2数据处理
11.3.3专题指标提取
11.3.4模型建立与结果生成
11.4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11.4.1经验模型
11.4.2数理模型
11.4.3随机模型
11.4.4混合模型
11.4.5专家打分模型
11.4.6逻辑判别模型
11.4.7土壤侵蚀数字地形模型
11.4.8数字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第12章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12.1土壤侵蚀调查研究
12.1.1测量学方法
12.1.2水文学方法
12.1.3地貌学方法
12.1.4土壤学方法
12.2土壤侵蚀实验研究
12.2.1水力侵蚀野外定位研究
12.2.2土壤风蚀野外观测
12.2.3重力侵蚀监测预报
12.2.4泥石流预测预报
12.3土壤侵蚀模拟实验研究
12.3.1水力侵蚀模拟试验研究
12.3.2风力侵蚀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12.4土壤侵蚀同位素示踪研究
12.4.1 137 Cs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
12.4.2样品采集与测试
12.5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技术
12.5.1遥感调查基本原理
12.5.2遥感调查技术途径
12.5.3土壤侵蚀调查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99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2002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土壤侵蚀网站
1.2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2.1课程涉及范围
2.4.1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
3.3面蚀
1.4.1我国土壤侵蚀概况
2.3.8植物侵蚀形式
3.1.2水流的基本特性
3.2溅蚀
3.4.3影响侵蚀沟发育的自然因素
2.1.2土壤侵蚀基本营力及其分析
3.1.4水流搬运作用
1.2.2土壤侵蚀原理与其他课程关系
1.4.2土壤侵蚀危害
1.1课程性质及使用对象
2.2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2.3.7化学侵蚀形式
第4章 风力侵蚀
4.6.1风力侵蚀影响因素
5.2.2崩塌分类
6.5.1泥石流静力学特征
1.5.1国际发展简史与现状
1.5.2国内发展简史与现状
2.2.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第3章 水力侵蚀
3.6.4海浪的侵蚀作用
4.2.2风沙流及其特征
2.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及导致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
2.3.2风力侵蚀形式
3.3.2坡面径流能量分析
3.3.3坡面侵蚀过程
3.4.2侵蚀沟的发育阶段
3.5山洪侵蚀
第1章 绪论
3.5.2山洪时空分布
3.5.5山洪沉积物特征
4.1.1近地面层风
5.1.2坡面重力侵蚀应力
5.3滑坡
1.3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科学中的位置
2.2.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3.4.1侵蚀沟的形成
3.5.1山区洪水类型
4.4.1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
5.3.2滑坡的力学机制及滑坡形成条件
5.6.2溜砂坡基本要素
1.4土壤侵蚀及其危害
2.1.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
2.3土壤侵蚀形式
2.3.1水力侵蚀形式
2.4.3土壤侵蚀强度
3.2.3影响溅蚀的因素
3.3.4影响因素
1.5土壤侵蚀发展历史与现状
1.5.4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3.1.3水流剥蚀作用
3.3.1坡面径流形成
3.6.5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
3.7水力侵蚀防治
4.4风蚀荒漠化
1.5.3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2.3.4混合侵蚀形式
3.4沟蚀
4.5沙尘暴
4.6.2风蚀防治技术措施
5.9.3支挡工程措施
7.1.2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第2章 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
2.3.6冰川侵蚀形式
3.1水及水流的基本特性
5.6.1溜砂坡特征
5.8.1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6.3泥石流分布及其活动特征
6.3.3泥石流活动特征
2.2.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2.3.3重力侵蚀形式
2.4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3.1.1水及水流的物理特性
4.3风蚀与风积作用
4.5.1沙尘暴及其分布
第5章 重力侵蚀
2.3.5冻融侵蚀形式
2.4.2土壤侵蚀程度
3.1.5水流堆积作用
3.7.1防治原则
4.5.2沙尘暴形成因素
6.5.3泥石流的侵蚀、输移、堆积作用和冲淤特性
6.6.1泥石流防治原则
2.4.4允许土壤流失量
3.5.3影响山洪因素
3.5.4山洪侵蚀特征
4.3.2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
5.2崩塌
5.8.2泻溜及其形成过程
5.9.1排水工程措施
3.2.1雨滴特性
3.7.2防治措施及布设
5.1重力侵蚀作用分析
5.5.3基岩岩层蠕动
5.8陷穴与泻溜
7.3.2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8.3土壤盐渍化
3.2.2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3.6海岸、湖岸及库岸侵蚀
3.6.3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4.4.2我国风蚀荒漠化成因及其类型
5.6.3溜砂坡分类
5.7.3崩岗侵蚀的主要过程
6.3.1泥石流分布
3.6.1海岸与海岸带划分
3.6.2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
4.1.2近地面层风的特性
4.2风沙运动
5.7.1崩岗分类
5.7.2崩岗侵蚀地貌的空间组合
5.7.4崩岗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4.1近地面层风及其特性
4.2.1沙粒的运动
4.6风力侵蚀防治
5.3.4影响滑坡的因素分析
5.4错落
5.5蠕动
5.6溜砂坡
4.3.1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
5.4.1错落的特征
5.9.2削坡、减重和反压填土措施
6.4.2泥石流分类依据
6.5泥石流力学特征
8.1.1岩溶侵蚀特征
8.2.2淋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5.1.1坡面重力侵蚀作用
5.2.3崩塌形成条件
5.4.2发生条件和原因
5.5.2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
7.2冰川侵蚀
7.2.1冰川分布与类型
8.1岩溶侵蚀
5.2.1崩塌作用方式
5.5.1蠕动特征
5.9重力侵蚀防治
5.9.4锚固工程措施
6.1泥石流和泥石流流域
6.2.2泥石流形成机理
7.1.4热融作用
5.3.1滑坡的地貌特征
6.3.4我国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第7章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
7.2.2冰川运动
9.2.3北方山地丘陵区
10.10.1 GIS功能
10.12.2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5.3.3滑坡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5.6.4溜砂坡的形成过程
5.9.7落石防护工程
6.2.1泥石流形成因素
8.2淋溶侵蚀
8.3.2土壤次生盐渍化
10.4.2沙丘移动状况
5.7崩岗
6.2泥石流形成
6.5.2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6.6泥石流防治
7.2.3冰川侵蚀过程
第8章 化学侵蚀
9.1.1目的与任务
5.9.5护坡工程措施
7.1.1冻土作用机制
7.1.3冻土地表类型
7.3.1防治原则
8.3.1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8.3.6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因素
10.7.1冻融侵蚀调查
5.9.6滑动带加固措施
8.1.2岩溶侵蚀的影响因素
8.4.3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9.3以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4.2冻土侵蚀区
10.1.1调查目的
11.1.4监测预报成果
5.9.8植物固坡措施
第6章 混合侵蚀
6.1.2泥石流流域
6.3.2泥石流分布规律
8.3.3土壤潜在盐渍化
第9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4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6.1.1泥石流性质
7.1冻融侵蚀
9.3.2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Ⅱ)
10.2.2资料收集与整理
10.3水力侵蚀调查
10.4.4风蚀成因调查
10.8.3土壤次生盐渍化
6.4泥石流分类
6.6.2泥石流防治生物措施
7.3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8.2.1淋溶侵蚀特征
8.3.4土壤碱化
8.4化学侵蚀防治措施
9.1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6.4.1泥石流分类的原则
11.1.5监测预报技术标准
11.4.3随机模型
12.3.1水力侵蚀模拟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6.6.3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
10.6混合侵蚀调查
10.10土壤侵蚀图的制备
11.2.3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结构与功能
12.1.2水文学方法
12.2土壤侵蚀实验研究
12.4.2样品采集与测试
8.3.5土壤钙积层
9.1.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9.2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9.3.1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Ⅰ)
9.4.1冰川侵蚀区
10.1.2调查手段
10.3.1面蚀
8.4.1岩溶侵蚀防治措施
8.4.2淋溶侵蚀防治措施
10.6.1混合侵蚀发生条件
11.1.3监测预报指标体系
12.1土壤侵蚀调查研究
12.4土壤侵蚀同位素示踪研究
9.1.2分区原则
9.2.5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11.1.1监测预报目的及原则
11.3.3专题指标提取
土壤侵蚀网站
9.2.1西北黄土高原
10.2土壤侵蚀调查步骤
10.4风力侵蚀调查
10.12 3S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
11.4.1经验模型
11.4.5专家打分模型
12.2.1水力侵蚀野外定位研究
9.2.2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10.1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
10.6.2混合侵蚀发生发展趋势判定
10.7.2冰川侵蚀调查
11.1.2监测预报分类
11.2我国监测预报网络系统
12.2.4泥石流预测预报
9.2.4南方山地丘陵区
9.2.6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
9.3.3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风蚀沙丘活化区(Ⅲ)
第10章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10.3.2沟蚀程度调查与强度判定
10.4.3地面粗糙度调查
10.5.2重力侵蚀发生发展强度
10.2.1准备工作
10.10.3土壤侵蚀制图
10.11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第11章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
11.1土壤侵蚀监测预报概述
11.4.2数理模型
12.3.2风力侵蚀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10.3.3山洪侵蚀调查
10.7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调查
10.4.1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调查
10.5.1重力侵蚀形式及程度
10.8化学侵蚀调查
10.9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10.11.1信息源评价
11.2.1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的层次与任务
11.3监测预报方法与程序
10.5重力侵蚀调查
10.12.1第一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11.4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10.8.1岩溶侵蚀
10.9.1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10.9.2图面资料整理
10.10.2专题图制备
12.1.4土壤学方法
12.5.2遥感调查技术途径
附录199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10.8.2淋溶侵蚀
10.11.2调查手段评价
10.11.3调查误差分析
11.2.2监测预报网络系统技术构架
11.4.8数字流域土壤侵蚀模型
11.3.1资料准备与野外作业
第12章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11.3.2数据处理
11.4.6逻辑判别模型
11.4.7土壤侵蚀数字地形模型
12.1.1测量学方法
12.3土壤侵蚀模拟实验研究
12.4.1 137 Cs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
12.5.1遥感调查基本原理
11.3.4模型建立与结果生成
12.1.3地貌学方法
11.4.4混合模型
12.2.2土壤风蚀野外观测
12.2.3重力侵蚀监测预报
12.5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技术
12.5.3土壤侵蚀调查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2002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