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是赤潮灾害调查、监测、研究最基本、不可或缺的首要内容之一。是赤潮灾害监测、预测、灾前风险评估、灾后损失评估、应急预案、灾害应急处置制定、灾害应急响应对策和日常业务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对合理规划、优化配置赤潮业务化监测区域、站位布设、监测频率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成果服务于减灾防灾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由于赤潮灾害的复杂性,涉及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业务化监测和灾害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在本项工作执行伊始,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周密的准备,汇集了国内赤潮基础研究(厦门大学)、应用技术开发(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信息中心)、业务化监测(浙江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深圳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六家单位赤潮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以期实现优势互补,并以研究成果的业务化转化为首要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赤潮监控区的实际业务化监测工作和技术需求,为赤潮监控区业务监测计划的技术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汇集了项目参研单位多年来在赤潮基础研究、调查、应用技术开发和业务化监测等项目和业务工作的支持,其中“十五”科技攻关、“863”计划和国家赤潮监控区监测计划为本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技术储备。“908”专项评价项目为成果的升华锦上添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管理支持,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为项目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业务化环境。各成员单位也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了人员、工作条件,这些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目录
第1章 赤潮灾害的类型与分级
1.1 赤潮的基本概念
1.1.1 藻华
1.1.2 赤潮
1.1.3 有毒赤潮
1.1.4 有害赤潮
1.2 赤潮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赤潮灾害的发现次数
1.2.2 赤潮的面积
1.3 赤潮灾害的分类
1.3.1 分类的依据
1.3.2 赤潮灾害类型
1.4 赤潮灾害分级
1.5 赤潮灾害发生的次数与规模
1.6 赤潮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
1.6.1 渤海
1.6.2 黄海
1.6.3 东海
1.6.4 南海
1.7 赤潮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1.7.1 赤潮发生的年际特征
1.7.2 赤潮发生的年内特征
1.7.3 结论
1.8 不同类型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1.8.1 各成因类型的空间分布
3.2.3 海洋动力
3.2.4 气象条件
1.8.2 各成因类型的变化趋势
1.9 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
1.9.1 频率增高,面积增大
1.9.2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增大
1.9.3 新记录种和有毒种类增多
1.9.4 赤潮类型多样
第2章 我国主要赤潮藻种的生物学与环境特征
2.1 我国的赤潮生物
2.1.1 赤潮生物种类
2.1.2 赤潮生物分类
2.1.3 区域的赤潮生物种类
2.2 赤潮生物的生态特征
2.2.1 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2.2.2 群生长与分裂速度
2.2.3 垂直移动
2.2.4 聚集
2.3 赤潮发生的物理化学环境
2.3.1 物理环境
2.3.2 化学环境
2.3.3 赤潮发生时理化环境的改变
2.4 我国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及分布海域
2.4.1 赤潮毒素种类
2.4.2 我国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及分布
2.4.3 我国有毒藻引发赤潮概况
2.5 中国海赤潮的区划特点
2.5.1 中国海赤潮发生概况
2.5.2 各海区赤潮的发生频次
2.5.3 各海区赤潮的时间分布
2.6 赤潮发生频率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6.1 赤潮发生频率与厄尔尼诺关系研究
2.6.2 赤潮发生频率与季风转换时期关系研究
2.6.3 赤潮发生与海洋环境问题研究
第3章 大连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3.1 大连湾自然环境概况
3.2 大连湾海洋环境特征
3.2.1 陆源排污
3.2.2 富营养化
3.3 大连湾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生态特征
3.3.1 浮游植物
3.3.2 浮游动物
3.3.3 微生物
3.4 大连海域赤潮发生规律
3.5 异弯藻赤潮
3.5.1 主要生态特征
3.5.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5.3 种间竞争
3.5.4 其他条件因素
3.6 骨条藻赤潮
3.6.1 主要生态特征
3.6.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6.3 大连海域骨条藻赤潮事件
3.7 夜光藻赤潮
3.7.1 主要生态特征
3.7.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7.3 大连海域夜光藻赤潮事件
3.7.4 辽宁近海夜光藻赤潮发生概况
3.8 大连湾赤潮生物种类名录
3.9 大连海域赤潮事件
3.10 黑石礁湾
3.10.1 黑石礁湾自然概况
3.10.2 黑石礁海区水质状况
3.10.3 黑石礁湾的浮游植物
3.10.4 黑石礁湾的浮游动物
3.10.5 黑石礁湾的赤潮状况
第4章 浙江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4.1 浙江海域社会经济基本特征
4.1.1 人口现状
4.1.2 经济发展现状
4.1.3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浙江海域自然环境特征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特征
4.2.3 海洋水文
4.2.4 主要入海河流
4.3 浙江近岸海域环境状况
4.3.1 陆源污染
4.3.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4.4 浙江海域典型赤潮多发区赤潮发生规律
4.4.1 海洋浮游生物分布规律
4.4.2 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规律
4.4.3 主要赤潮生物及其生态特征
4.4.4 浙江沿岸上升流海区赤潮发生特征
4.5 浙江海域常见赤潮生物赤潮
4.5.1 浙江海域赤潮的消亡及种群的更替
4.5.2 中肋骨条藻赤潮
4.5.3 东海原甲藻赤潮
4.5.4 米氏凯伦藻赤潮
4.5.5 夜光藻赤潮
第5章 厦门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研究
5.1 自然环境概况
5.1.1 厦门自然环境地理
5.1.2 厦门行政区划变迁与人口变化
5.1.3 厦门湾环境
5.2 海洋环境特征
5.2.1 气候特点
5.2.2 水文动力条件
5.3 营养盐及营养盐结构
5.3.1 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特点
5.3.2 营养盐结构
5.3.3 富营养化指数
5.4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特征
5.4.1 浮游生物
5.4.2 浮游植物类型
5.4.3 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5.4.4 浮游动物与赤潮
5.5 赤潮发生规律
5.5.1 骨条藻赤潮
5.5.2 血红哈卡藻
第6章 深圳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6.1 自然环境概况
6.1.1 大鹏湾
6.1.2 大亚湾
6.1.3 深圳湾
6.2 海洋环境特征
6.2.1 海水污染状况
6.2.2 污染物来源
6.3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特征
6.3.1 大鹏湾
6.3.2 大亚湾
6.3.3 深圳湾
6.4 赤潮发生分布规律
6.4.1 赤潮发生历史记录
6.4.2 赤潮多发区及其多发地段
6.4.3 赤潮发生频率及其多发季节
6.4.4 赤潮引发种类的组成与区域分布
6.4.5 赤潮引发种类的演替--
第7章 赤潮灾害应急管理
7.1 应急管理
7.1.1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7.1.2 国家领导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
7.1.3 海洋应急管理
7.2 应急预案
7.2.1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
7.2.2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提出
7.3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7.3.1 总则
7.3.2 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7.3.3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7.3.4 赤潮信息发布
7.3.5 技术规定
7.3.6 奖励与责任
7.3.7 附则
7.4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7.4.1 赤潮灾害分为四类四级
7.4.2 赤潮灾害应急响应分为四级
第8章 赤潮灾害防治技术
8.1 赤潮预防技术
8.1.1 生态调控技术
8.1.2 陆源N、P入海总量控制技术
8.2 赤潮治理技术
8.2.1 物理技术
8.2.2 化学技术
8.2.3 生物技术
8.3 有毒赤潮的开发利用
8.3.1 藻毒素与贝毒素
8.3.2 麻痹性贝毒原料的生产制备实例
第9章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方法
9.1 赤潮预警预报的基本概念
9.1.1 赤潮后报
9.1.2 赤潮现报
9.1.3 赤潮预测、预报
9.1.4 赤潮预测预报要素
9.2 赤潮生消过程的生态机理
9.3 赤潮预警预报的统计学模型方法
9.4 赤潮预警预报的动力学模型
9.4.1 物理-生物耦合模型
9.4.2 营养动力学模型
9.4.3 生态动力学模型
9.5 赤潮预警预报的神经网络模型
9.5.1 BP网络
9.5.2 RBF网络
9.5.3 应用实例
9.6 基于海水温度的赤潮预报方法
9.6.1 赤潮藻类的温度响应机制
9.6.2 基于积温的赤潮预测方法
9.7 基于卫星遥感的赤潮时空预报方法
9.7.1 数学基础
9.7.2 预报方法
9.7.3 基于MODIS数据的赤潮卫星遥感预报方法
附录 全国沿海各省市赤潮事件表(1933-2009年)
参考文献
1.1 赤潮的基本概念
1.1.1 藻华
1.1.2 赤潮
1.1.3 有毒赤潮
1.1.4 有害赤潮
1.2 赤潮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赤潮灾害的发现次数
1.2.2 赤潮的面积
1.3 赤潮灾害的分类
1.3.1 分类的依据
1.3.2 赤潮灾害类型
1.4 赤潮灾害分级
1.5 赤潮灾害发生的次数与规模
1.6 赤潮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
1.6.1 渤海
1.6.2 黄海
1.6.3 东海
1.6.4 南海
1.7 赤潮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1.7.1 赤潮发生的年际特征
1.7.2 赤潮发生的年内特征
1.7.3 结论
1.8 不同类型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1.8.1 各成因类型的空间分布
3.2.3 海洋动力
3.2.4 气象条件
1.8.2 各成因类型的变化趋势
1.9 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
1.9.1 频率增高,面积增大
1.9.2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增大
1.9.3 新记录种和有毒种类增多
1.9.4 赤潮类型多样
第2章 我国主要赤潮藻种的生物学与环境特征
2.1 我国的赤潮生物
2.1.1 赤潮生物种类
2.1.2 赤潮生物分类
2.1.3 区域的赤潮生物种类
2.2 赤潮生物的生态特征
2.2.1 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2.2.2 群生长与分裂速度
2.2.3 垂直移动
2.2.4 聚集
2.3 赤潮发生的物理化学环境
2.3.1 物理环境
2.3.2 化学环境
2.3.3 赤潮发生时理化环境的改变
2.4 我国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及分布海域
2.4.1 赤潮毒素种类
2.4.2 我国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及分布
2.4.3 我国有毒藻引发赤潮概况
2.5 中国海赤潮的区划特点
2.5.1 中国海赤潮发生概况
2.5.2 各海区赤潮的发生频次
2.5.3 各海区赤潮的时间分布
2.6 赤潮发生频率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6.1 赤潮发生频率与厄尔尼诺关系研究
2.6.2 赤潮发生频率与季风转换时期关系研究
2.6.3 赤潮发生与海洋环境问题研究
第3章 大连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3.1 大连湾自然环境概况
3.2 大连湾海洋环境特征
3.2.1 陆源排污
3.2.2 富营养化
3.3 大连湾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生态特征
3.3.1 浮游植物
3.3.2 浮游动物
3.3.3 微生物
3.4 大连海域赤潮发生规律
3.5 异弯藻赤潮
3.5.1 主要生态特征
3.5.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5.3 种间竞争
3.5.4 其他条件因素
3.6 骨条藻赤潮
3.6.1 主要生态特征
3.6.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6.3 大连海域骨条藻赤潮事件
3.7 夜光藻赤潮
3.7.1 主要生态特征
3.7.2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7.3 大连海域夜光藻赤潮事件
3.7.4 辽宁近海夜光藻赤潮发生概况
3.8 大连湾赤潮生物种类名录
3.9 大连海域赤潮事件
3.10 黑石礁湾
3.10.1 黑石礁湾自然概况
3.10.2 黑石礁海区水质状况
3.10.3 黑石礁湾的浮游植物
3.10.4 黑石礁湾的浮游动物
3.10.5 黑石礁湾的赤潮状况
第4章 浙江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4.1 浙江海域社会经济基本特征
4.1.1 人口现状
4.1.2 经济发展现状
4.1.3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浙江海域自然环境特征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特征
4.2.3 海洋水文
4.2.4 主要入海河流
4.3 浙江近岸海域环境状况
4.3.1 陆源污染
4.3.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4.4 浙江海域典型赤潮多发区赤潮发生规律
4.4.1 海洋浮游生物分布规律
4.4.2 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规律
4.4.3 主要赤潮生物及其生态特征
4.4.4 浙江沿岸上升流海区赤潮发生特征
4.5 浙江海域常见赤潮生物赤潮
4.5.1 浙江海域赤潮的消亡及种群的更替
4.5.2 中肋骨条藻赤潮
4.5.3 东海原甲藻赤潮
4.5.4 米氏凯伦藻赤潮
4.5.5 夜光藻赤潮
第5章 厦门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研究
5.1 自然环境概况
5.1.1 厦门自然环境地理
5.1.2 厦门行政区划变迁与人口变化
5.1.3 厦门湾环境
5.2 海洋环境特征
5.2.1 气候特点
5.2.2 水文动力条件
5.3 营养盐及营养盐结构
5.3.1 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特点
5.3.2 营养盐结构
5.3.3 富营养化指数
5.4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特征
5.4.1 浮游生物
5.4.2 浮游植物类型
5.4.3 浮游植物分布特征
5.4.4 浮游动物与赤潮
5.5 赤潮发生规律
5.5.1 骨条藻赤潮
5.5.2 血红哈卡藻
第6章 深圳海域赤潮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6.1 自然环境概况
6.1.1 大鹏湾
6.1.2 大亚湾
6.1.3 深圳湾
6.2 海洋环境特征
6.2.1 海水污染状况
6.2.2 污染物来源
6.3 浮游植物及其生态特征
6.3.1 大鹏湾
6.3.2 大亚湾
6.3.3 深圳湾
6.4 赤潮发生分布规律
6.4.1 赤潮发生历史记录
6.4.2 赤潮多发区及其多发地段
6.4.3 赤潮发生频率及其多发季节
6.4.4 赤潮引发种类的组成与区域分布
6.4.5 赤潮引发种类的演替--
第7章 赤潮灾害应急管理
7.1 应急管理
7.1.1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7.1.2 国家领导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
7.1.3 海洋应急管理
7.2 应急预案
7.2.1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
7.2.2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提出
7.3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7.3.1 总则
7.3.2 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7.3.3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7.3.4 赤潮信息发布
7.3.5 技术规定
7.3.6 奖励与责任
7.3.7 附则
7.4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7.4.1 赤潮灾害分为四类四级
7.4.2 赤潮灾害应急响应分为四级
第8章 赤潮灾害防治技术
8.1 赤潮预防技术
8.1.1 生态调控技术
8.1.2 陆源N、P入海总量控制技术
8.2 赤潮治理技术
8.2.1 物理技术
8.2.2 化学技术
8.2.3 生物技术
8.3 有毒赤潮的开发利用
8.3.1 藻毒素与贝毒素
8.3.2 麻痹性贝毒原料的生产制备实例
第9章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方法
9.1 赤潮预警预报的基本概念
9.1.1 赤潮后报
9.1.2 赤潮现报
9.1.3 赤潮预测、预报
9.1.4 赤潮预测预报要素
9.2 赤潮生消过程的生态机理
9.3 赤潮预警预报的统计学模型方法
9.4 赤潮预警预报的动力学模型
9.4.1 物理-生物耦合模型
9.4.2 营养动力学模型
9.4.3 生态动力学模型
9.5 赤潮预警预报的神经网络模型
9.5.1 BP网络
9.5.2 RBF网络
9.5.3 应用实例
9.6 基于海水温度的赤潮预报方法
9.6.1 赤潮藻类的温度响应机制
9.6.2 基于积温的赤潮预测方法
9.7 基于卫星遥感的赤潮时空预报方法
9.7.1 数学基础
9.7.2 预报方法
9.7.3 基于MODIS数据的赤潮卫星遥感预报方法
附录 全国沿海各省市赤潮事件表(1933-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典型海域赤潮灾害发生规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