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3/1/9787520301428.jpg)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绪论一 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的脉络(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20世纪初-1978年)(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妇女理论研究(1978—2000年)(三)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妇女解放理论(2000年-至今)二 本书的脉络(一)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二)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的新发展(三)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现实表现(四)当代中国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章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一 全球化背景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联合(一)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有益尝试(二)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严重分歧(三)全球化进一步消解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四)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联合(五)新的可能性和相关的思考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的发展(一)女性学发展迫切要求建构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特色女性学理论(三)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合理扬弃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女性学理论发展第二章 中国特色妇女/性别学理论的新发展一 作为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学(一)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之路(二)妇女/性别学的重要特征:跨学科性(三)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学科建制的发展(四)交叉学科设置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二 女权主义休闲哲学初探(一)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二)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核心概念(三)女权主义休闲哲学的价值思考三 妇女/社会性别与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一)社会性别与经济研究的回顾(二)学术研究的进展(三)课程建设与发展(四)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预测第三章 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现实表现一 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一)女性自我意识的定义与内涵(二)女性自我意识的结构状况与时期变动(三)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四)结论与建言二 妇女主体意识、自身能力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研究(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二)资料与变量测度及分析方法(三)结果与分析(四)结论三 福建省女性工作生活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的文献回顾(二)研究概况(三)概念界定(四)幸福感分析结果(五)地区幸福感测量(六)研究结论(七)相关建言四 农村流动女性的婚姻观念及其影响因素(一)文献回顾(二)理论假设(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四)农村流动女性婚姻观念的影响因素(五)结论与建言第四章 当代中国妇女的生存与发展一 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状况研究(一)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三)福建省农村“留守妻子”的生活状况及留守的原因(四)“留守妻子”现象的后果(五)发展对策和建议二 受流动影响的女性就业现状和新特点(一)福建省受流动影响的女性生活现状(二)受流动影响的女性群体生活呈现新特点(三)问题与挑战(四)建议和对策三 经济下行对青年流动女性流动现状和趋势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一)研究概况(二)经济下行中的青年流动女性现状和趋势的描述分析(三)经济下行对青年流动女性的影响(四)经济下行影响的性别差异(五)进一步讨论与性别相关的变量关系(六)相关的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四 福建省女性自主创业模式及其政策支持研究(一)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的提出(二)调查概况(三)福建省女性创业现状的描述分析(四)女性创业的相关因素分析(五)相关的政策建议(六)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五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就业政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一)女性就业的概念、内涵和指标(二)福建女性就业30年回顾与现状分析(三)福建女性就业的政策分析(四)女性就业政策缺陷的原因与后果分析(五)构建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就业政策的建议和对策附录 1989—2009年福建省就业政策选录后记
【作者简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