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的著作之一。《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 《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策》保存了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以及“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战国策》中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以及“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本套《战国策诠解》,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战国策》作出了详细注释和今译,并围绕各章主旨,对《战国策》中的名言、《战国策》中的故事以及《战国策》的说服智慧进行深入阐发。通过阅读本书,对现代人了解战国时代风云以及战国时代人物的命运与智慧都大有益处。
目录
第一章战国策士纵横家()一、从鬼谷子说起()
二、灿烂的战国群星()
三、纵横家的智慧之光()
四、后世的纵横家()
第二章《战国策》与先秦辩士()
一、《战国策》作者及文本形成()
二、《战国策》的价值()
三、先秦辩士()
第三章《战国策》原典详解()
东周策()
西周策()
秦策一()
秦策二()
秦策三()
秦策四()
秦策五()
齐策一()
齐策二()
齐策三()
齐策四()
齐策五()
齐策六()
楚策一()
楚策二()
楚策三()
楚策四()
赵策一()
赵策二()
赵策三()
赵策四()
魏策一()
魏策二()
魏策三()
魏策四()
韩策一()
韩策二()
韩策三()
燕策一()
燕策二()
燕策三()
宋、卫策()
中山策()
【书摘与插画】
第一章〓战国策士纵横家一、从鬼谷子说起所谓纵横家,也就是从事合纵和连横活动的人。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强者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即联合弱小的国家抵御强国的进攻则为合纵,而依附一个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小的国家则为连横。后人以黄帝、姜太公和孔门的子贡为纵横家的先驱,并以鬼谷子为其鼻祖。在古代名人中,鬼谷子算得上最为神秘莫测的一个。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来历,只知道他是隐居在一个叫鬼谷地方的隐士,创作了《鬼谷子》一书,对心理学、口才学、决策学和预测学等方面进行论述,成为纵横家们的“圣经”。早在战国时,就有人说他是“北辰”的一颗星,后世又附会了许多怪异传说,把他变成了“洞府神仙”。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狼烟四起,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军事、外交的斗争尤为突出,而纵横家们就是当时各国的外交官,以口舌之利周旋于诸侯之间。他们各有一套说服别人的口才模式,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说,纵横家是最注重思维敏捷的了。《鬼谷子·权》指出,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也就是说,不仅要听、智、辞,更要达到聪、明、奇的程度,因为心、口、耳、目是了解外界的主要器官,在游说和外交活动中相当重要。加强在智慧上的锻炼,以达到《鬼谷子·抵巇》中所说的程度,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即能够以小知大,通达计谋,具有准确的判断。为此,纵横家们针对性地发明的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隙、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无不需要精心的思虑、卓越的智慧。那么,纵横家都是些什么人呢?《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它的概括: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也就是说,纵横家最初是由“行人之官”发展而来的。“行人之官”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并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前者掌管周王朝的一切外事活动,接应诸侯及边远部落来朝见,并负责督教各邦交国的外交礼仪,是王朝外事礼仪的总负责人;后者执掌具体的接待事务。春秋时期, “行人”更像外交官,不但负责接待迎送,而且还要出使他国,优秀的行人都“明辩说,善辞令”,是国家重臣。晋国的执政赵简子(赵鞅)想攻打卫国,就先派史黯去探察虚实。他们本来约定为期一个月,结果史黯过了六个月才回来。赵简子追问史黯这么晚才回来的原因,史黯回答道: “想求利却受害,往往因为观察得不仔细。卫国有蘧伯玉当宰相,又有孔子做宾客,有子贡在国君面前当差,卫国有很多人才,怎么可以攻打呢?”在这里,子贡在卫国所当的差,可能就是“行人”。晋国想要侵犯卫国,要先掂量一下它的分量。
战国策诠解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