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目录
目录
总序
修订版序
序言 法家的再评价
第一章 法家概述
一 法家的缘起
二 法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1. 法家生活的时代
2.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三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派系
7. 法家的先驱
2. 法家代表人物
3. 法家的派系
四 法家的变法实践及其成果
7. 法家的变法实践
2. 法家与成文法的形成、发展
3. 法家的著作
五 法家的历史地位与历史遗产
第二章 法家思想概述
一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法家的历史观与变法论
2. 法家的人性论
三 法家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
7. 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
2. 法律的起源
3. 法律的作用
四 法家的“法治”思想
7. 法家的“法治”说
2. 法家的“势治”说
3. 法家的“术治”说
4.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五 法家的立法、司法、刑罚论
1. 法家的立法论
2. 法家的司法论
3. 法家的刑罚观及犯罪预防论
六 法家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7. 法家思想与名辩思潮
2. 法家思想与儒、墨、道、名诸家的关系
七 齐法家与晋法家的关系
7. 晋法家与齐法家思想的异同
2. 法家思想与地域文十七
八 法家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 法家精神述要
一 尊君与尚法
二 公法与私情
三 公端之心与明法审令
四 不避权贵与刑无等级
五 法随时变与移风易俗
第四章 法家精神与封建法制
一 法家精神与集权政治
二 法家精神与历代变法
三 法家精神与历代律典
四 法家精神与历代酷吏
五 法家精神与严于吏治
六 法家精神与律学传统
七 法家精神与法律教育
八 法家精神与法律艺术
九 法家精神与历代清官
十 法家精神与罪刑法定
第五章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
一 对待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分类
1.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良性遗产
2.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
3.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中性遗产
后记
总序
修订版序
序言 法家的再评价
第一章 法家概述
一 法家的缘起
二 法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1. 法家生活的时代
2.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三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派系
7. 法家的先驱
2. 法家代表人物
3. 法家的派系
四 法家的变法实践及其成果
7. 法家的变法实践
2. 法家与成文法的形成、发展
3. 法家的著作
五 法家的历史地位与历史遗产
第二章 法家思想概述
一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法家的历史观与变法论
2. 法家的人性论
三 法家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
7. 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
2. 法律的起源
3. 法律的作用
四 法家的“法治”思想
7. 法家的“法治”说
2. 法家的“势治”说
3. 法家的“术治”说
4. 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五 法家的立法、司法、刑罚论
1. 法家的立法论
2. 法家的司法论
3. 法家的刑罚观及犯罪预防论
六 法家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7. 法家思想与名辩思潮
2. 法家思想与儒、墨、道、名诸家的关系
七 齐法家与晋法家的关系
7. 晋法家与齐法家思想的异同
2. 法家思想与地域文十七
八 法家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 法家精神述要
一 尊君与尚法
二 公法与私情
三 公端之心与明法审令
四 不避权贵与刑无等级
五 法随时变与移风易俗
第四章 法家精神与封建法制
一 法家精神与集权政治
二 法家精神与历代变法
三 法家精神与历代律典
四 法家精神与历代酷吏
五 法家精神与严于吏治
六 法家精神与律学传统
七 法家精神与法律教育
八 法家精神与法律艺术
九 法家精神与历代清官
十 法家精神与罪刑法定
第五章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
一 对待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分类
1.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良性遗产
2.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
3. 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中性遗产
后记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