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 者:肖明编著 页数:315页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简介:高等教育历史文凭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教材:附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四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独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及其根本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三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学风和根本方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思考题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及其历史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
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二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承认静止的重要意义
三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属性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意识产生经历的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思考题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 两种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联系与条件
普遍联系和系统
三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变化是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改变以及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四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在现实表现中的复杂多样性
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各种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四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特点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五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特点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方面、一种表现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实践意义
思考题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度
质和属性
量的特点
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入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二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特点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
在实践中要把革命精神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
三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质变和量变规律是普遍的
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的特点
辩证的否定观
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分析态度
二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通过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实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思考题
第五章 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二 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基本形式
三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二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实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三 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真理
一 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和斗争,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客观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四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全面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存在
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环境、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根据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社会意识
一 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
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哲学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与社会存在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性质和程度之分
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一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生产关系复杂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我党制定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 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通过不同的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阶级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现阶段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三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和平发展和革命变革交替实现的
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根本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合又存在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思考题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社会进步
一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
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
二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存在着有机联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三 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相联系
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进步使人不断得到解放,共产主义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放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二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人类的进步、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
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印记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集团,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革命家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需要领袖,领袖必须依靠群众
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节 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共产主义
一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二 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我国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 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考题
附: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说明
二 教学内容
三 附录
哲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 考核目标
二 考核内容
三 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四 推荐教材
五 样卷
六 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Umbx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四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独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及其根本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三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学风和根本方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思考题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及其历史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
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二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承认静止的重要意义
三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属性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意识产生经历的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论证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思考题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 两种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联系与条件
普遍联系和系统
三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变化是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改变以及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四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在现实表现中的复杂多样性
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各种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四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特点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五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特点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方面、一种表现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实践意义
思考题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度
质和属性
量的特点
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入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二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特点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
在实践中要把革命精神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
三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质变和量变规律是普遍的
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的特点
辩证的否定观
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分析态度
二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通过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实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思考题
第五章 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
二 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基本形式
三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二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实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三 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真理
一 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和斗争,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客观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四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全面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存在
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环境、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根据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社会意识
一 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
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宗教的特点和作用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哲学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不与社会存在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性质和程度之分
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一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生产关系复杂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我党制定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 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与其他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通过不同的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阶级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现阶段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三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和平发展和革命变革交替实现的
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根本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合又存在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思考题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社会进步
一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
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
二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存在着有机联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三 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相联系
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进步使人不断得到解放,共产主义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放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二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人类的进步、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
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印记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集团,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革命家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需要领袖,领袖必须依靠群众
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节 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共产主义
一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二 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我国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 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考题
附: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说明
二 教学内容
三 附录
哲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 考核目标
二 考核内容
三 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四 推荐教材
五 样卷
六 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Umbx
哲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