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营养施肥及诊断技术

副标题:无

作   者:翁才浩,张国平

分类号:

ISBN:978753900161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共分十六章,主要内容是:土壤的性质及矿质元素存在的状况;植株的营养吸收、运输、分配及再利用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土壤矿物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原生矿物
第二节 次生矿物
第二章 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含量及存在状况
第一节 氮
一、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
(一)无机态氮
(二)有机态氮
二、土壤中氮素形态的转化
(一)有机态氮的释放
(二)铵态氮的硝化
(三)生物脱氮
(四)化学脱氮
(五)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六)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七)氮的生物同化作用
三、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二节 磷
一、土壤中磷素存在的形态
(一)有机态磷
(二)无机态磷
二、影响土壤含磷量高低的因素
(一)母质
(二)土粒大小
(三)土层
三、土壤中有效磷的概念
四、土壤中磷的固定
(一)受酸碱度的影响
(二)固定或吸附在固相表面
(三)闭蓄作用
(四)生物固定
五、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三节 钾
一、土壤中钾素存在的形态
(一)水溶性钾
(二)交换性钾
(三)固定态钾
(四)原生矿物中的钾
二、影响土壤含钾量高低的因素
(一)母质
(二)风化及成土条件
(三)土粒大小
(四)耕作和施肥
三、土壤中钾的释放
四、土壤中钾的固定
五、提高土壤中钾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四节 硫、钙、镁
一、硫
(一)土壤硫素存在的形态
(二)土壤中硫的转化
二、钙和镁
第五节 微量元素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
二、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度的因素
(一)土壤的pH值
(二)氧化还原状态
(三)有机质含量
(四)固定作用
(五)土壤质地
第三章 土壤离子的交换作用
第一节 离子交换的机理
第二节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二、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
(一)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第三节 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第四章 根系吸肥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无机养分的吸收
一、被动吸收
二、主动吸收
第二节 有机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肥的因素
一、温度
二、土壤的通气性
三、土壤的酸碱性
四、离子间的拮抗和促进作用
(一)拮抗作用
(二)促进作用
第五章 作物体内营养的运输与再利用
第一节 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与再利用
一、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
二、矿质营养元素的再利用
第二节 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再利用
一、同化产物的运输
二、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利用
第六章 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大量元素
一、氮
二、磷
三、钾
四、硫
五、镁
六、钙
第二节 微量元素
一、铁
二、锰
三、锌
四、铜
五、硼
六、钼
第七章 作物碳、氮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 碳、氮营养的含义
第二节 碳、氮营养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第三节 氮、磷、钾肥与作物碳、氮营养的关系
第四节 调节 作物碳、氮比的途径
第八章 作物的施肥技术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
一、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二、土壤的供肥水平
三、肥料的利用率
四、施肥量的估算
第二节 水稻施肥
一、水稻的生育特点
二、水稻的施肥技术
第三节 大小麦施肥
一、大小麦的生育特点
二、大小麦的施肥技术
第四节 玉米施肥
一、玉米的生育特点
二、玉米的施肥技术
第五节 甘薯施肥
一、甘薯的生育特点
二、甘薯的施肥技术
第六节 大豆施肥
一、大豆的生育特点
二、大豆的施肥技术
第七节 棉花施肥
一、棉花的生育特点
二、棉花的施肥技术
第八节 红、黄麻施肥
一、红、黄麻的生育特点
二、红、黄麻的施肥技术
第九节 油菜施肥
一、油菜的生育特点
二、油菜的施肥技术
第十节 花生施肥
一、花生的生育特点
二、花生的施肥技术
第十一节 甘蔗施肥
一、甘蔗的生育特点
二、甘蔗的施肥技术
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的施肥技术
一、施用微量元素的一般原则
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一)铁肥
(二)锰肥
(三)锌肥
(四)铜肥
(五)硼肥
(六)钼肥
第九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第一节 缺乏症一般表现
第二节 过剩症一般表现
第三节 不同作物的营养元素缺乏症
第十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图谱诊断和试药诊断
第一节 图谱诊断
一、砂——水培养的材料要求
二、营养液的配制
第二节 试药诊断
第十一章 作物养分的常规分析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一、作物养分分析的含义
二、肥料用量与养分浓度、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养分浓度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四、影响养分浓度的因子
(一)生育期
(二)基因型
(三)养分供应状况
(四)其它环境因子
第二节 作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一、取样
二、样品制备
第三节 常规分析的诊断技术
一、氮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蒸馏法定氮
(三)扩散法定氮
(四)比色法定氮
二、磷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钒钼黄比色法
三、钾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火焰光度法
(三)四苯硼钠重量法
四、钙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EDTA容量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五、镁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EDTA容量法
六、硫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硫酸钡比浊法
(三)EDTA络合滴定法
七、铁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α-α′-联吡啶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八、硼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姜黄素比色法
(三)甲亚胺微量分析法
九、锰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高锰酸铵比色法
十、锌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双硫腙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十一、铜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DDTC比色法
十二、钼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硫氰化钾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十三、硅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硅钼蓝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
第四节 作物养分的系统测定
一、概述
二、分析步骤
(一)消化
(二)氮的测定
(三)磷的测定
(四)钾、钙、镁的测定
(五)铜、铁、锰、锌的测定
(六)硼的测定
第十二章 作物养分的速测与诊断
第一节 速测诊断的特点与意义
第二节 速测的原理与原则
一、原理
二、采样时间与部位
三、结果应用
第三节 养分的速测诊断技术
一、氮、磷、钾的浸提法速测诊断
(一)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待测液的制备
(二)硝态氮的速测
(三)磷的速测
(四)钾的速测
二、氮、磷、钾比色管速测诊断
三、水稻氮素营养的叶鞘淀粉碘试法诊断
四、水稻天门冬酰胺的速测诊断及应用
五、钙的速测诊断
六、镁的速测诊断
七、硫的速测诊断
八、硼的速测诊断
九、铁的速测诊断
十、水稻硅素营养的速测诊断
(一)叶片细胞硅质化程度法
(二)剑叶灰分含量推断法
第十三章 作物营养的物理学诊断与酶学诊断
第一节 物理学诊断
一、叶色诊断
(一)环境因素与叶色变化
(二)植株营养与叶色变化
(三)叶色的简易测定方法
二、分光反射率诊断
三、作物生理病斑的微量分析
第二节 酶学诊断
一、铜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诊断
二、钼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诊断
三、铁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诊断
四、锌的碳酸酐酶活性诊断
第十四章 土壤化学诊断
第一节 土样处理
一、采样
二、土壤处理
三、养分浸提
第二节 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
一、水解性氮的测定
二、旱地硝态氮的测定
三、水田铵态氮的测定
四、速效磷的测定
五、速效钾的测定
六、中性和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七、有效硫的测定
八、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一)测液的制备
(二)有效铁的测定
(三)有效锌的测定
(四)有效铜的测定
(五)有效钼的测定
(六)有效锰的测定
(七)有效硼的测定
第三节 土壤障碍物的诊断与排除
一、土壤的盐害
(一)氯离子的诊断
(二)可溶性总盐分的诊断
(三)作物盐害排除的对策
二、水田有毒物质
(一)概述
(二)有毒物质的诊断
(三)防止有毒物质的对策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诊断及排除
(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二)土壤石灰质含量及石灰性反应的测定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排除对策
第十五章 诊断施肥综合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DRIS的性质与计算
一、DRIS的性质
二、DRIS的计算
第十六章 作物生长的其他逆境诊断及排除途径
第一节 旱与涝
一、作物旱涝受害的机理
二、旱涝危害的对策
(一)作物临界含水量及需水量的诊断
(二)旱涝的灌排技术
(三)作物抗旱炼苗
(四)选种或选育抗旱品种
(五)水稻的旱栽技术
(六)选种或选育耐涝品种
(七)深水稻
第二节 热害和冻害
一、作物热害和冻害的机理
二、作物耐寒性的诊断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诊断
(二)钾离子外渗诊断
三、热害和冻害的防治措施
(一)热害的防治措施
(二)冻害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 出苗障碍及苗期逆境
一、出苗的逆境因素、诊断及防治
(一)温度逆境
(二)土壤水分逆境及诊断
(三)土壤氧气逆境及诊断
(四)出苗期病虫危害及防治
二、种子质量因素、诊断及处理
(一)种子衰老或失去生活力的原因及诊断
(二)种子休眠及解除措施
(三)硬实种子的形成原因及解除措施
第四节 病虫及杂草
一、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杂草及除草剂
(一)杂草的类型
(二)除草剂的分类
(三)除草剂作用的原理
(四)除草剂使用的一般原则
(五)几种主要除草剂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第五节 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一)二氧化硫
(二)臭氧
(三)氟化氢
(四)含氮化合物
二、土壤污染
(一)工业废水、废渣
(二)农药、肥料的残留物
三、防治污染的途径
附录
附表1.标准筛孔对照表
附表2.原子量表
附表3.农化分析常用试剂表
附表4.酸碱指示剂
附表5.酸碱混合指示剂
附表6.EDTA常用的掩蔽剂
附表7.7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波长选择
附表8.普通浓酸、浓碱试剂的浓度及比重
附表9.标准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附表10.各种生物化学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土壤矿物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原生矿物
第二节 次生矿物
第二章 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含量及存在状况
第一节 氮
一、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
(一)无机态氮
(二)有机态氮
二、土壤中氮素形态的转化
(一)有机态氮的释放
(二)铵态氮的硝化
(三)生物脱氮
(四)化学脱氮
(五)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六)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七)氮的生物同化作用
三、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二节 磷
一、土壤中磷素存在的形态
(一)有机态磷
(二)无机态磷
二、影响土壤含磷量高低的因素
(一)母质
(二)土粒大小
(三)土层
三、土壤中有效磷的概念
四、土壤中磷的固定
(一)受酸碱度的影响
(二)固定或吸附在固相表面
(三)闭蓄作用
(四)生物固定
五、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三节 钾
一、土壤中钾素存在的形态
(一)水溶性钾
(二)交换性钾
(三)固定态钾
(四)原生矿物中的钾
二、影响土壤含钾量高低的因素
(二)风化及成土条件
(三)土粒大小
(四)耕作和施肥
三、土壤中钾的释放
四、土壤中钾的固定
五、提高土壤中钾素利用率的途径
第四节 硫、钙、镁
一、硫
(一)土壤硫素存在的形态
(二)土壤中硫的转化
二、钙和镁
第五节 微量元素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
二、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度的因素
(一)土壤的pH值
(二)氧化还原状态
(三)有机质含量
(四)固定作用
(五)土壤质地
第三章 土壤离子的交换作用
第一节 离子交换的机理
第二节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二、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
(一)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第三节 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第四章 根系吸肥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无机养分的吸收
一、被动吸收
二、主动吸收
第二节 有机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肥的因素
一、温度
二、土壤的通气性
三、土壤的酸碱性
四、离子间的拮抗和促进作用
(一)拮抗作用
(二)促进作用
第五章 作物体内营养的运输与再利用
第一节 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与再利用
一、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
二、矿质营养元素的再利用
第二节 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再利用
一、同化产物的运输
二、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利用
第六章 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大量元素
一、氮
二、磷
三、钾
四、硫
五、镁
六、钙
第二节 微量元素
一、铁
二、锰
三、锌
四、铜
五、硼
六、钼
第七章 作物碳、氮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 碳、氮营养的含义
第二节 碳、氮营养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第三节 氮、磷、钾肥与作物碳、氮营养的关系
第四节 调节 作物碳、氮比的途径
第八章 作物的施肥技术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
一、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二、土壤的供肥水平
三、肥料的利用率
四、施肥量的估算
第二节 水稻施肥
一、水稻的生育特点
二、水稻的施肥技术
第三节 大小麦施肥
一、大小麦的生育特点
二、大小麦的施肥技术
第四节 玉米施肥
一、玉米的生育特点
二、玉米的施肥技术
第五节 甘薯施肥
一、甘薯的生育特点
二、甘薯的施肥技术
第六节 大豆施肥
一、大豆的生育特点
二、大豆的施肥技术
第七节 棉花施肥
一、棉花的生育特点
二、棉花的施肥技术
第八节 红、黄麻施肥
一、红、黄麻的生育特点
二、红、黄麻的施肥技术
第九节 油菜施肥
一、油菜的生育特点
二、油菜的施肥技术
第十节 花生施肥
一、花生的生育特点
二、花生的施肥技术
第十一节 甘蔗施肥
一、甘蔗的生育特点
二、甘蔗的施肥技术
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的施肥技术
一、施用微量元素的一般原则
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一)铁肥
(二)锰肥
(三)锌肥
(四)铜肥
(五)硼肥
(六)钼肥
第九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第一节 缺乏症一般表现
第二节 过剩症一般表现
第三节 不同作物的营养元素缺乏症
第十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图谱诊断和试药诊断
第一节 图谱诊断
一、砂——水培养的材料要求
二、营养液的配制
第二节 试药诊断
第十一章 作物养分的常规分析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一、作物养分分析的含义
二、肥料用量与养分浓度、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养分浓度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四、影响养分浓度的因子
(一)生育期
(二)基因型
(三)养分供应状况
(四)其它环境因子
第二节 作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一、取样
二、样品制备
第三节 常规分析的诊断技术
(一)待测液的制备
(二)蒸馏法定氮
(三)扩散法定氮
(四)比色法定氮
(二)钒钼黄比色法
(二)火焰光度法
(三)四苯硼钠重量法
四、钙
(二)EDTA容量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六、硫
(二)硫酸钡比浊法
(三)EDTA络合滴定法
七、铁
(二)α-α′-联吡啶比色法
八、硼
(二)姜黄素比色法
(三)甲亚胺微量分析法
九、锰
(二)高锰酸铵比色法
十、锌
(二)双硫腙比色法
十一、铜
(二)DDTC比色法
十二、钼
(二)硫氰化钾比色法
十三、硅
(二)硅钼蓝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
第四节 作物养分的系统测定
一、概述
二、分析步骤
(一)消化
(二)氮的测定
(三)磷的测定
(四)钾、钙、镁的测定
(五)铜、铁、锰、锌的测定
(六)硼的测定
第十二章 作物养分的速测与诊断
第一节 速测诊断的特点与意义
第二节 速测的原理与原则
一、原理
二、采样时间与部位
三、结果应用
第三节 养分的速测诊断技术
一、氮、磷、钾的浸提法速测诊断
(一)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待测液的制备
(二)硝态氮的速测
(三)磷的速测
(四)钾的速测
二、氮、磷、钾比色管速测诊断
三、水稻氮素营养的叶鞘淀粉碘试法诊断
四、水稻天门冬酰胺的速测诊断及应用
五、钙的速测诊断
六、镁的速测诊断
七、硫的速测诊断
八、硼的速测诊断
九、铁的速测诊断
十、水稻硅素营养的速测诊断
(一)叶片细胞硅质化程度法
(二)剑叶灰分含量推断法
第十三章 作物营养的物理学诊断与酶学诊断
第一节 物理学诊断
一、叶色诊断
(一)环境因素与叶色变化
(二)植株营养与叶色变化
(三)叶色的简易测定方法
二、分光反射率诊断
三、作物生理病斑的微量分析
第二节 酶学诊断
一、铜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诊断
二、钼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诊断
三、铁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诊断
四、锌的碳酸酐酶活性诊断
第十四章 土壤化学诊断
第一节 土样处理
一、采样
二、土壤处理
三、养分浸提
第二节 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
一、水解性氮的测定
二、旱地硝态氮的测定
三、水田铵态氮的测定
四、速效磷的测定
五、速效钾的测定
六、中性和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七、有效硫的测定
八、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一)测液的制备
(二)有效铁的测定
(三)有效锌的测定
(四)有效铜的测定
(五)有效钼的测定
(六)有效锰的测定
(七)有效硼的测定
第三节 土壤障碍物的诊断与排除
一、土壤的盐害
(一)氯离子的诊断
(二)可溶性总盐分的诊断
(三)作物盐害排除的对策
二、水田有毒物质
(一)概述
(二)有毒物质的诊断
(三)防止有毒物质的对策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诊断及排除
(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二)土壤石灰质含量及石灰性反应的测定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排除对策
第十五章 诊断施肥综合法
第二节 DRIS的性质与计算
一、DRIS的性质
二、DRIS的计算
第十六章 作物生长的其他逆境诊断及排除途径
第一节 旱与涝
一、作物旱涝受害的机理
二、旱涝危害的对策
(一)作物临界含水量及需水量的诊断
(二)旱涝的灌排技术
(三)作物抗旱炼苗
(四)选种或选育抗旱品种
(五)水稻的旱栽技术
(六)选种或选育耐涝品种
(七)深水稻
第二节 热害和冻害
一、作物热害和冻害的机理
二、作物耐寒性的诊断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诊断
(二)钾离子外渗诊断
三、热害和冻害的防治措施
(一)热害的防治措施
(二)冻害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 出苗障碍及苗期逆境
一、出苗的逆境因素、诊断及防治
(一)温度逆境
(二)土壤水分逆境及诊断
(三)土壤氧气逆境及诊断
(四)出苗期病虫危害及防治
二、种子质量因素、诊断及处理
(一)种子衰老或失去生活力的原因及诊断
(二)种子休眠及解除措施
(三)硬实种子的形成原因及解除措施
第四节 病虫及杂草
一、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杂草及除草剂
(一)杂草的类型
(二)除草剂的分类
(三)除草剂作用的原理
(四)除草剂使用的一般原则
(五)几种主要除草剂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第五节 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一)二氧化硫
(二)臭氧
(三)氟化氢
(四)含氮化合物
二、土壤污染
(一)工业废水、废渣
(二)农药、肥料的残留物
三、防治污染的途径
附录
附表1.标准筛孔对照表
附表2.原子量表
附表3.农化分析常用试剂表
附表4.酸碱指示剂
附表5.酸碱混合指示剂
附表6.EDTA常用的掩蔽剂
附表7.7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波长选择
附表8.普通浓酸、浓碱试剂的浓度及比重
附表9.标准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附表10.各种生物化学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二)铵态氮的硝化
(二)交换性钾
一、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
第一节 原生矿物
二、土壤中氮素形态的转化
二、钙和镁
(二)氧化还原状态
(三)有机质含量
第二章 土壤中矿质营养的含量及存在状况
(四)生物固定
第一章 土壤矿物的基本概念
(四)化学脱氮
(一)受酸碱度的影响
第三章 土壤离子的交换作用
五、提高土壤中钾素利用率的途径
(五)土壤质地
第二节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二)促进作用
四、土壤中钾的固定
第一节 无机养分的吸收
一、温度
(七)氮的生物同化作用
(三)固定态钾
(四)固定作用
(三)生物脱氮
(五)铵态氮的晶穴固定
(二)固定或吸附在固相表面
(一)水溶性钾
(一)有机态磷
(二)无机态磷
(一)母质
(四)原生矿物中的钾
(二)风化及成土条件
第二节 次生矿物
三、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率的途径
五、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的途径
一、土壤中钾素存在的形态
四、施肥量的估算
(六)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
(三)土粒大小
(二)土壤中硫的转化
(一)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第三节 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第四章 根系吸肥的基本原理
一、土壤中磷素存在的形态
(二)土粒大小
(三)土层
(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二、锰
第三节 大小麦施肥
目录
二、影响土壤含磷量高低的因素
三、土壤中有效磷的概念
二、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度的因素
二、土壤的通气性
第五章 作物体内营养的运输与再利用
二、玉米的施肥技术
第一节 氮
一、被动吸收
(一)拮抗作用
(四)铜肥
一、砂——水培养的材料要求
(二)蒸馏法定氮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无机态氮
(二)有机态氮
第二节 磷
四、土壤中磷的固定
(三)闭蓄作用
第三节 钾
二、影响土壤含钾量高低的因素
(一)有机态氮的释放
(四)耕作和施肥
一、硫
二、磷
四、硫
一、水稻的生育特点
二、甘薯的施肥技术
三、土壤中钾的释放
(一)土壤硫素存在的形态
(一)土壤的pH值
二、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性
第二节 有机养分的吸收
第二节 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再利用
三、锌
第四节 硫、钙、镁
第一节 离子交换的机理
二、主动吸收
四、离子间的拮抗和促进作用
第二节 碳、氮营养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三、肥料的利用率
一、玉米的生育特点
第五节 微量元素
第三节 氮、磷、钾肥与作物碳、氮营养的关系
第二节 水稻施肥
第八节 红、黄麻施肥
一、施用微量元素的一般原则
第十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图谱诊断和试药诊断
第二节 试药诊断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
五、硼
二、甘蔗的施肥技术
第三节 不同作物的营养元素缺乏症
第一节 图谱诊断
(三)EDTA络合滴定法
(二)硫氰化钾比色法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二、矿质营养元素的再利用
第六章 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大豆施肥
一、油菜的生育特点
二、样品制备
(一)待测液的制备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肥的因素
三、土壤的酸碱性
第一节 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与再利用
二、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利用
三、钾
一、铁
六、钼
一、矿质营养元素的运输
一、同化产物的运输
二、水稻的施肥技术
第十一节 甘蔗施肥
一、甘蔗的生育特点
(二)基因型
六、硫
第一节 大量元素
六、钙
第一节 碳、氮营养的含义
第四节 调节 作物碳、氮比的途径
第八章 作物的施肥技术
一、大小麦的生育特点
(一)铁肥
一、氮
第四节 玉米施肥
二、花生的施肥技术
(五)硼肥
(六)钼肥
第二节 过剩症一般表现
第一节 概述
五、镁
四、铜
一、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一、棉花的生育特点
二、棉花的施肥技术
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的施肥技术
(二)钒钼黄比色法
第二节 微量元素
第七章 作物碳、氮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第五节 甘薯施肥
一、甘薯的生育特点
二、营养液的配制
第二节 作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三、作物生理病斑的微量分析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
二、土壤的供肥水平
二、大小麦的施肥技术
一、大豆的生育特点
二、红、黄麻的施肥技术
二、油菜的施肥技术
第十节 花生施肥
二、大豆的施肥技术
(三)锌肥
第一节 缺乏症一般表现
第十一章 作物养分的常规分析与诊断
(四)其它环境因子
(二)高锰酸铵比色法
(二)有效铁的测定
第七节 棉花施肥
一、红、黄麻的生育特点
(二)锰肥
四、影响养分浓度的因子
(一)生育期
(二)火焰光度法
九、锰
第九节 油菜施肥
第九章 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三)扩散法定氮
(二)EDTA容量法
(二)DDTC比色法
一、概述
(三)磷的测定
一、花生的生育特点
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一、作物养分分析的含义
第三节 常规分析的诊断技术
四、钙
(二)双硫腙比色法
(二)剑叶灰分含量推断法
二、肥料用量与养分浓度、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四)比色法定氮
(三)甲亚胺微量分析法
四、水稻天门冬酰胺的速测诊断及应用
第十三章 作物营养的物理学诊断与酶学诊断
(一)测液的制备
第十五章 诊断施肥综合法
三、养分浓度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八、硼
一、叶色诊断
七、有效硫的测定
一、土壤的盐害
二、杂草及除草剂
第五节 环境污染
(三)养分供应状况
(五)铜、铁、锰、锌的测定
三、结果应用
六、镁的速测诊断
(一)环境因素与叶色变化
(三)叶色的简易测定方法
三、水田铵态氮的测定
一、取样
(二)姜黄素比色法
十、锌
第四节 作物养分的系统测定
第二节 速测的原理与原则
(四)钾的速测
第二节 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
(三)四苯硼钠重量法
二、采样时间与部位
二、氮、磷、钾比色管速测诊断
八、硼的速测诊断
二、土壤处理
八、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六)有效锰的测定
(二)硫酸钡比浊法
(二)α-α′-联吡啶比色法
五、钙的速测诊断
四、速效磷的测定
(四)有效铜的测定
二、DRIS的计算
(六)选种或选育耐涝品种
七、铁
十一、铜
十二、钼
一、原理
(一)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待测液的制备
第一节 物理学诊断
(三)有效锌的测定
十三、硅
(一)消化
三、水稻氮素营养的叶鞘淀粉碘试法诊断
二、钼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诊断
六、中性和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
一、DRIS的性质
第十六章 作物生长的其他逆境诊断及排除途径
(二)硅钼蓝比色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
二、分析步骤
(二)氮的测定
(六)硼的测定
七、硫的速测诊断
一、铜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诊断
(四)钾、钙、镁的测定
第十二章 作物养分的速测与诊断
第一节 速测诊断的特点与意义
第三节 养分的速测诊断技术
十、水稻硅素营养的速测诊断
第二节 酶学诊断
第十四章 土壤化学诊断
一、氮、磷、钾的浸提法速测诊断
(一)叶片细胞硅质化程度法
一、水解性氮的测定
(五)有效钼的测定
(一)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二)土壤水分逆境及诊断
(二)种子休眠及解除措施
(二)硝态氮的速测
(三)磷的速测
九、铁的速测诊断
(二)植株营养与叶色变化
三、铁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诊断
(二)有毒物质的诊断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排除对策
二、分光反射率诊断
(二)土壤石灰质含量及石灰性反应的测定
第二节 DRIS的性质与计算
(一)作物临界含水量及需水量的诊断
(二)旱涝的灌排技术
一、作物热害和冻害的机理
三、热害和冻害的防治措施
四、锌的碳酸酐酶活性诊断
一、采样
(一)概述
第一节 旱与涝
第二节 热害和冻害
第一节 土样处理
(二)除草剂的分类
(一)工业废水、废渣
三、养分浸提
二、旱地硝态氮的测定
(三)防止有毒物质的对策
三、土壤酸碱危害的诊断及排除
二、土壤污染
五、速效钾的测定
(七)有效硼的测定
二、水田有毒物质
(五)水稻的旱栽技术
(二)钾离子外渗诊断
(一)种子衰老或失去生活力的原因及诊断
(二)农药、肥料的残留物
第三节 土壤障碍物的诊断与排除
(二)可溶性总盐分的诊断
一、大气污染
三、防治污染的途径
(一)氯离子的诊断
二、种子质量因素、诊断及处理
(四)含氮化合物
附表6.EDTA常用的掩蔽剂
(三)作物盐害排除的对策
(七)深水稻
(五)几种主要除草剂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附表8.普通浓酸、浓碱试剂的浓度及比重
附表10.各种生物化学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一、作物旱涝受害的机理
二、旱涝危害的对策
(四)选种或选育抗旱品种
(四)出苗期病虫危害及防治
(三)硬实种子的形成原因及解除措施
第四节 病虫及杂草
(三)除草剂作用的原理
(三)作物抗旱炼苗
二、作物耐寒性的诊断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诊断
一、出苗的逆境因素、诊断及防治
(一)温度逆境
一、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热害的防治措施
(二)臭氧
附表2.原子量表
附表3.农化分析常用试剂表
(二)冻害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 出苗障碍及苗期逆境
(三)土壤氧气逆境及诊断
(一)二氧化硫
附表1.标准筛孔对照表
(一)杂草的类型
(四)除草剂使用的一般原则
(三)氟化氢
附表7.7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波长选择
附录
附表4.酸碱指示剂
附表5.酸碱混合指示剂
附表9.标准酸碱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作物的营养施肥及诊断技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