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商用之初,为满足未来更高速率、更大容量和更好服务质量的需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已如火如茶。本书对适用于3G、Beyond 3G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展开详细的论述,包括:单载波与多载波系统分析、高效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链路自适应技术、多用户处理技术、超宽带技术等。此外,本书还分析了移动通信先进信号处理技术的各种软硬件实现方法,给出了采用最新FPGA、DSP等可编程器件实现先进信号处理算法的实例以及原型系统的快速开发方法。本书技术新颖全面,论述浅显易懂,实例丰富实用,是先进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新型系统开发的重要参考。
本书面向移动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和该领域从事FPGA或DSP系统实现设计的广大科研和工程设计人员,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2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2.1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2.2 先进信号处理技术
1.3 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实现技术的发展
1.4 本书的结构与特色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信道与多载波系统
2.1 概述
2.2 移动信道
2.2.1 大尺度衰落
2.2.2 小尺度衰落
2.2.3 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WSSUS)信道模型
2.2.4 信号包络统计分布模型
2.2.5 信号功率谱模型
2.3 单载波与多载波系统分析
2.3.1 单载波与DS-CDMA
2.3.2 多载波与OFDM
2.3.3 OFDM与CDMA的结合
2.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高效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3.2.1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
3.2.2 信道编码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2.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
3.3 Turbo码的原理及相关技术
3.3.1 Turbo编码的基本概念
3.3.2 交织技术
3.3.3 Turbo码的译码
3.3.4 Turbo码的优势与应用
3.4 TPC码
3.4.1 TPC码的编码原理
3.4.2 TPC码的译码
3.5 LDPC码
3.5.1 LDPC码的定义
3.5.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3.5.3 LDPC码的编码算法
3.5.4 LDPC码的译码
3.5.5 LDPC码的性能和优缺点
3.6 编码与高阶调制相结合
3.6.1 正交幅度调制及解调
3.6.2 高频谱效率的联合编码调制方案
3.7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多天线技术
4.1 概述
4.2 空时码
4.2.1 空时格码
4.2.2 空时分组码
4.2.3 空时编码的设计
4.2.4 分层空时码
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
4.4 空间相关性对多天线技术的影响
4.4.1 空时分组码STBC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4.2 分层空时码V睟LAST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多用户处理技术
5.1 概述
5.2 多址技术及其发展
5.3 多用户检测
5.3.1 最佳多用户检测
5.3.2 线性多用户检测
5.3.3 干扰删除技术
5.4 联合检测
5.4.1 联合检测基本原理
5.4.2 多天线联合检测
5.4.3 联合检测结合智能天线
5.4.4 联合检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应用
5.5 联合发送
5.5.1 联合发送基本原理
5.5.2 多天线联合发送
5.6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链路自适应技术
6.1 概述
6.2 自适应调制
6.2.1 基于门限判别的自适应调制
6.2.2 多载波多天线自适应调制
6.3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
6.3.1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原则
6.3.2 单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
6.3.3 多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
6.4 自动请求重发(ARQ)
6.4.1 ARQ技术
6.4.2 HARQ技术
6.5 信道预测
6.5.1 信道模型
6.5.2 线性预测技术
6.5.3 数据位置信道预测
6.6 链路自适应控制与双工方式
6.7 链路自适应有效性分析
6.7.1 帧结构与信道时变性的影响
6.7.2 额外信令开销的影响
6.8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7.1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与标准化
7.2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7.2.1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
7.2.2 超宽带技术的主要特点
7.3 超宽带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
7.3.1 超宽带脉冲信号的波形设计与产生
7.3.2 超宽带小型化天线设计与收发前端的联合优化设计理论研究
7.3.3 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
7.3.4 高性能接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7.4 IEEE802.15.3a两大物理层方案
7.4.1 Multi bandDSCDMAPSKMBOKUWB
7.4.2 Multi瞓andOFDMUWB
7.5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7.5.1 勘测成像领域
7.5.2 通信领域
7.5.3 汽车电子领域
7.6 产业化新动向以及未来展望
7.6.1 DS-CDMA阵营
7.6.2 MBOA阵营
7.6.3 UWB中国发展状况
7.7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技术
8.1 概述
8.1.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
8.1.2 数字信号处理器
8.1.3 浮点/定点处理器和算法的定点化
8.1.4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开发流程
8.2 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
8.2.1 TI公司TMS320C6416T定点DSP
8.2.2 ADI公司TS201浮点DSP
8.3 阵列信号处理器
8.3.1 picoChip
8.3.2 可重配置阵列
8.3.3 FastMATH
8.3.4 现场可编程对象阵列
8.3.5 光处理器Enlight
8.4 FPGA
8.4.1 StratixⅡ/GX系列FPGA
8.4.2 Virtex4系列FPGA
8.5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8.5.1 专用处理器、DSP、阵列处理器及FPGA的选择
8.5.2 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的互连技术
8.5.3 并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8.6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实例
8.6.1 6个TS201的B2-AMC
8.6.2 BerkeleyBEE系统
8.6.3 采用多种数字信号处理器件WCDMA信道板
8.6.4 BUPTC6416CPCI系统
8.6.5 picoChip开发系统
8.6.6 基于picoChip的HSDPA微微蜂窝
8.6.7 Freescale的WCDMA/TD睸CDMA方案
8.6.8 Vanu公司的纯软件基站
8.7 小结211本章参考文献
缩略语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2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2.1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2.2 先进信号处理技术
1.3 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实现技术的发展
1.4 本书的结构与特色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信道与多载波系统
2.1 概述
2.2 移动信道
2.2.1 大尺度衰落
2.2.2 小尺度衰落
2.2.3 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WSSUS)信道模型
2.2.4 信号包络统计分布模型
2.2.5 信号功率谱模型
2.3 单载波与多载波系统分析
2.3.1 单载波与DS-CDMA
2.3.2 多载波与OFDM
2.3.3 OFDM与CDMA的结合
2.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高效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3.2.1 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
3.2.2 信道编码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2.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
3.3 Turbo码的原理及相关技术
3.3.1 Turbo编码的基本概念
3.3.2 交织技术
3.3.3 Turbo码的译码
3.3.4 Turbo码的优势与应用
3.4 TPC码
3.4.1 TPC码的编码原理
3.4.2 TPC码的译码
3.5 LDPC码
3.5.1 LDPC码的定义
3.5.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3.5.3 LDPC码的编码算法
3.5.4 LDPC码的译码
3.5.5 LDPC码的性能和优缺点
3.6 编码与高阶调制相结合
3.6.1 正交幅度调制及解调
3.6.2 高频谱效率的联合编码调制方案
3.7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多天线技术
4.1 概述
4.2 空时码
4.2.1 空时格码
4.2.2 空时分组码
4.2.3 空时编码的设计
4.2.4 分层空时码
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
4.4 空间相关性对多天线技术的影响
4.4.1 空时分组码STBC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4.2 分层空时码V睟LAST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4.3 基于特征空间的MIMO技术及空间相关性影响
4.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多用户处理技术
5.1 概述
5.2 多址技术及其发展
5.3 多用户检测
5.3.1 最佳多用户检测
5.3.2 线性多用户检测
5.3.3 干扰删除技术
5.4 联合检测
5.4.1 联合检测基本原理
5.4.2 多天线联合检测
5.4.3 联合检测结合智能天线
5.4.4 联合检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应用
5.5 联合发送
5.5.1 联合发送基本原理
5.5.2 多天线联合发送
5.6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链路自适应技术
6.1 概述
6.2 自适应调制
6.2.1 基于门限判别的自适应调制
6.2.2 多载波多天线自适应调制
6.3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
6.3.1 自适应功率和比特分配原则
6.3.2 单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
6.3.3 多用户子载波自适应分配算法分析
6.4 自动请求重发(ARQ)
6.4.1 ARQ技术
6.4.2 HARQ技术
6.5 信道预测
6.5.1 信道模型
6.5.2 线性预测技术
6.5.3 数据位置信道预测
6.6 链路自适应控制与双工方式
6.7 链路自适应有效性分析
6.7.1 帧结构与信道时变性的影响
6.7.2 额外信令开销的影响
6.8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7.1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与标准化
7.2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7.2.1 超宽带技术的定义
7.2.2 超宽带技术的主要特点
7.3 超宽带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
7.3.1 超宽带脉冲信号的波形设计与产生
7.3.2 超宽带小型化天线设计与收发前端的联合优化设计理论研究
7.3.3 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
7.3.4 高性能接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7.4 IEEE802.15.3a两大物理层方案
7.4.1 Multi bandDSCDMAPSKMBOKUWB
7.4.2 Multi瞓andOFDMUWB
7.5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7.5.1 勘测成像领域
7.5.2 通信领域
7.5.3 汽车电子领域
7.6 产业化新动向以及未来展望
7.6.1 DS-CDMA阵营
7.6.2 MBOA阵营
7.6.3 UWB中国发展状况
7.7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技术
8.1 概述
8.1.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
8.1.2 数字信号处理器
8.1.3 浮点/定点处理器和算法的定点化
8.1.4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开发流程
8.2 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
8.2.1 TI公司TMS320C6416T定点DSP
8.2.2 ADI公司TS201浮点DSP
8.3 阵列信号处理器
8.3.1 picoChip
8.3.2 可重配置阵列
8.3.3 FastMATH
8.3.4 现场可编程对象阵列
8.3.5 光处理器Enlight
8.4 FPGA
8.4.1 StratixⅡ/GX系列FPGA
8.4.2 Virtex4系列FPGA
8.5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8.5.1 专用处理器、DSP、阵列处理器及FPGA的选择
8.5.2 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的互连技术
8.5.3 并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8.6 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系统实例
8.6.1 6个TS201的B2-AMC
8.6.2 BerkeleyBEE系统
8.6.3 采用多种数字信号处理器件WCDMA信道板
8.6.4 BUPTC6416CPCI系统
8.6.5 picoChip开发系统
8.6.6 基于picoChip的HSDPA微微蜂窝
8.6.7 Freescale的WCDMA/TD睸CDMA方案
8.6.8 Vanu公司的纯软件基站
8.7 小结211本章参考文献
缩略语
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