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就近代以来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种
种问题作了科学的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土地使
用规划、交通规划模式、信息采集系统、专项交通规划、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原理和
方法。内容翔实,行文流畅,有见地,有文采。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
读性;既适合专业人员参考,也适合一般市民阅读。
目录
温故篇
第1章 间沿循前人的足迹
1.1 9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1.1 上海
1.1.2 乌鲁木齐
1.1.3 台北
1.1.4 堪培拉
1.1.5洛杉矶
1.2 8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2.1 北京
1.2.2 深圳
1.2.3 香港
1.2.4 东京
1.2.5 莫斯科
1.2.6 墨西哥城
1.3 7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3.1 香港
1.3.2 哥伦布
1.4 6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4.1纽约
1.4.2伦敦
1.4.3巴黎
1.5 5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5.1 芝加哥
1.6 早期的城市交通规划
1.7 纵剖面和横剖面
1.7.1 纵剖面
1.7.2 横剖面
第2章 历史的启示
2.1 应运而生
2.1.1 不要也得要
2.1.2 前程似锦
2.2 因情而变
2.2.1 不改也得改
2.2.2 有量变就有质变
2.3 敏感点成群
2.3.1 众矢之的
2.3.2 牵一发动全身
2.4 关系户成网
2.4.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4.2 不打不相识
2.5 功效说
2.5.1 交通评估
2.5.2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2.6 育胎说
2.6.1 妊娠反应
2.6.2 注重胎教
第3章 摸“象”,睁大眼睛
3.1 一个古老的故事
3.2 由表及里
3.2.1 名词?动词?
3.2.2 谁之功?谁之过?
3.3 由偏至全
3.3.1 UTPS与UTMS
3.3.2 “摸”无止境
第4章 同一蓝天下
4.1 共同的对象
4.1.1 人、车、路、环境
4.1.2 多维空间
4.2 共同的目标
4.2.1 与城市匹配
4.2.2 与现代匹配
4.3 共同的任务
4.3.1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3.2 开发新技术
4.3.3 为全球做贡献
第5章 看中华大地
5.1 国情
5.1.1 “现代化”的时空论
5.1.2 “同国际接轨”的表里论
5.1.3 “超前”的相对论
5.2 市情
5.2.1 上海面面观
5.2.2 创产品特色
5.3 区情
5.3.1 化整为零
5.3.2 化零为整
第6章 面对他山之石
6.1 做一个好买家
6.1.1 捕捉机能
6.1.2 分辨机能
6.1.3 比较机能
6.2 锤炼自我
6.2.1 消化机能
6.2.2 吸收机能
6.2.3 再生机能
第7章 路在何方?
7.1 刀刃有两个面
7.1.1 变与革
7.1.2 源与流
7.1.3 供与需
7.1.4 时与空
7.1.5 行与停
7.1.6 简与繁
7.1.7 性与量
7.1.8 管与理
7.1.9 分与合
7.1.10 交与通
7.2 龙头、蛇尾及其他
7.2.1 挑战,来自各方
7.2.2 领导与专家
7.2.3 树权威靠自己
7.2.4 路,是人走出来的
知新篇
第8章 寻根探源
8.1 土地使用规划
8.1.1 国货与洋货
8.1.2 远期与近期
8.2 一对连体儿
8.2.1 同呼吸
8.2.2 共命运
第9章 以变应变
9.1 弹性规划模式
9.1.1 弹性预测
9.1.2 弹性评价
9.1.3 弹性决策
9.2 为传统模式动手术
9.2.1 宏观规划
9.2.2 中观规划
9.2.3 微观规划
第10章 固本强基
10.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1.1 信息的采集
10.1.2 信息的贮存
10.1.3 信息的应用
10.2 G,R,T一体化
10.2.1 内涵
10.2.2 成果
10.2.3 动向
第11章 专项性交通规划
11.1 红线、绿线和蓝线
11.1.1 “红线”——制约要求
11.1.2 “绿线”——生态要求
11.1.3 “蓝线”——水面要求
11.2 城市活力之一——客运
11.2.1 公交圆梦总有日
11.2.2 让实践下结论:家用轿车的是非之争
11.2.3 “TAXI!”
11.3 城市活力之二——货运
11.3.1 买方与卖方
11.3.2 货运调查
11.3.3 货物流通中心
11.4 全球性难题
11.4.1 静态交通机理分析
11.4.2 车辆停放政策
11.4.3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
11.5 何日君不见
11.5.1 从外国人的厚爱谈起
11.5.2 自行车万岁?
11.5.3 大禹治水
11.6 以人为本
11.6.1 步行系统的构成
11.6.2 步行系统的功能
11.6.3 步行系统的布局
11.6.4 步行系统的指标
11.7 旅游即交通
11.7.1 旅游交通的特点
11.7.2 旅游交通规划
第12章 规划管理和管理规划
12.1 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
12.1.1 做饼充饥
12.1.2 按“指路标志”走
12.1.3 承上启下——交通组织规划
12.2 交通分流策略
12.2.1 面上的分流
12.2.2 线上的分流
12.2.3 点上的分流
12.3 化被动为主动
12.3.1 诱导系统的低级阶段
12.3.2 诱导系统的中级阶段
12.3.3 诱导系统的高级阶段
第13章 健吾身,利吾器
13.1 献身此行须知
13.1.1 志
13.1.2 勇
13.1.3 创
13.1.4 才
13.1.5 谦
13.2 人才级配
13.2.1 规划师
13.2.2 工程师
13.2.3 经济师
13.3 知识结构
13.3.1 交通工程学
13.3.2 城市规划学
13.3.3 城市交通系统工程学
13.3.4 计算机技术
13.3.5 环境工程学
13.3.6 城市交通经济学
第14章 不是科幻小说:未来世界
14.1 交通组成新义
14.1.1 交通工具的变革
14.1.2 信息高速公路
14.2 内外交通新义
14.2.1 农村城市化
14.2.2 城市带、城市链
14.3 大小交通新义
14.3.1 时间坐标
14.3.2 空间坐标
14.4 交通环境新义
14.4.1 生态城市
14.4.2 超摩天楼城市、海底城市、月球城市
第15章 结束语:攀登从这里开始
15.1 温了哪些“故”?
15.2 知了哪些“新”?
15.3 立了哪些“论”?
参考文献
第1章 间沿循前人的足迹
1.1 9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1.1 上海
1.1.2 乌鲁木齐
1.1.3 台北
1.1.4 堪培拉
1.1.5洛杉矶
1.2 8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2.1 北京
1.2.2 深圳
1.2.3 香港
1.2.4 东京
1.2.5 莫斯科
1.2.6 墨西哥城
1.3 7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3.1 香港
1.3.2 哥伦布
1.4 6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4.1纽约
1.4.2伦敦
1.4.3巴黎
1.5 5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
1.5.1 芝加哥
1.6 早期的城市交通规划
1.7 纵剖面和横剖面
1.7.1 纵剖面
1.7.2 横剖面
第2章 历史的启示
2.1 应运而生
2.1.1 不要也得要
2.1.2 前程似锦
2.2 因情而变
2.2.1 不改也得改
2.2.2 有量变就有质变
2.3 敏感点成群
2.3.1 众矢之的
2.3.2 牵一发动全身
2.4 关系户成网
2.4.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4.2 不打不相识
2.5 功效说
2.5.1 交通评估
2.5.2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2.6 育胎说
2.6.1 妊娠反应
2.6.2 注重胎教
第3章 摸“象”,睁大眼睛
3.1 一个古老的故事
3.2 由表及里
3.2.1 名词?动词?
3.2.2 谁之功?谁之过?
3.3 由偏至全
3.3.1 UTPS与UTMS
3.3.2 “摸”无止境
第4章 同一蓝天下
4.1 共同的对象
4.1.1 人、车、路、环境
4.1.2 多维空间
4.2 共同的目标
4.2.1 与城市匹配
4.2.2 与现代匹配
4.3 共同的任务
4.3.1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3.2 开发新技术
4.3.3 为全球做贡献
第5章 看中华大地
5.1 国情
5.1.1 “现代化”的时空论
5.1.2 “同国际接轨”的表里论
5.1.3 “超前”的相对论
5.2 市情
5.2.1 上海面面观
5.2.2 创产品特色
5.3 区情
5.3.1 化整为零
5.3.2 化零为整
第6章 面对他山之石
6.1 做一个好买家
6.1.1 捕捉机能
6.1.2 分辨机能
6.1.3 比较机能
6.2 锤炼自我
6.2.1 消化机能
6.2.2 吸收机能
6.2.3 再生机能
第7章 路在何方?
7.1 刀刃有两个面
7.1.1 变与革
7.1.2 源与流
7.1.3 供与需
7.1.4 时与空
7.1.5 行与停
7.1.6 简与繁
7.1.7 性与量
7.1.8 管与理
7.1.9 分与合
7.1.10 交与通
7.2 龙头、蛇尾及其他
7.2.1 挑战,来自各方
7.2.2 领导与专家
7.2.3 树权威靠自己
7.2.4 路,是人走出来的
知新篇
第8章 寻根探源
8.1 土地使用规划
8.1.1 国货与洋货
8.1.2 远期与近期
8.2 一对连体儿
8.2.1 同呼吸
8.2.2 共命运
第9章 以变应变
9.1 弹性规划模式
9.1.1 弹性预测
9.1.2 弹性评价
9.1.3 弹性决策
9.2 为传统模式动手术
9.2.1 宏观规划
9.2.2 中观规划
9.2.3 微观规划
第10章 固本强基
10.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1.1 信息的采集
10.1.2 信息的贮存
10.1.3 信息的应用
10.2 G,R,T一体化
10.2.1 内涵
10.2.2 成果
10.2.3 动向
第11章 专项性交通规划
11.1 红线、绿线和蓝线
11.1.1 “红线”——制约要求
11.1.2 “绿线”——生态要求
11.1.3 “蓝线”——水面要求
11.2 城市活力之一——客运
11.2.1 公交圆梦总有日
11.2.2 让实践下结论:家用轿车的是非之争
11.2.3 “TAXI!”
11.3 城市活力之二——货运
11.3.1 买方与卖方
11.3.2 货运调查
11.3.3 货物流通中心
11.4 全球性难题
11.4.1 静态交通机理分析
11.4.2 车辆停放政策
11.4.3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
11.5 何日君不见
11.5.1 从外国人的厚爱谈起
11.5.2 自行车万岁?
11.5.3 大禹治水
11.6 以人为本
11.6.1 步行系统的构成
11.6.2 步行系统的功能
11.6.3 步行系统的布局
11.6.4 步行系统的指标
11.7 旅游即交通
11.7.1 旅游交通的特点
11.7.2 旅游交通规划
第12章 规划管理和管理规划
12.1 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
12.1.1 做饼充饥
12.1.2 按“指路标志”走
12.1.3 承上启下——交通组织规划
12.2 交通分流策略
12.2.1 面上的分流
12.2.2 线上的分流
12.2.3 点上的分流
12.3 化被动为主动
12.3.1 诱导系统的低级阶段
12.3.2 诱导系统的中级阶段
12.3.3 诱导系统的高级阶段
第13章 健吾身,利吾器
13.1 献身此行须知
13.1.1 志
13.1.2 勇
13.1.3 创
13.1.4 才
13.1.5 谦
13.2 人才级配
13.2.1 规划师
13.2.2 工程师
13.2.3 经济师
13.3 知识结构
13.3.1 交通工程学
13.3.2 城市规划学
13.3.3 城市交通系统工程学
13.3.4 计算机技术
13.3.5 环境工程学
13.3.6 城市交通经济学
第14章 不是科幻小说:未来世界
14.1 交通组成新义
14.1.1 交通工具的变革
14.1.2 信息高速公路
14.2 内外交通新义
14.2.1 农村城市化
14.2.2 城市带、城市链
14.3 大小交通新义
14.3.1 时间坐标
14.3.2 空间坐标
14.4 交通环境新义
14.4.1 生态城市
14.4.2 超摩天楼城市、海底城市、月球城市
第15章 结束语:攀登从这里开始
15.1 温了哪些“故”?
15.2 知了哪些“新”?
15.3 立了哪些“论”?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规划论[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