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3/33/9787561734629.jpg)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吏研究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传统
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及总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人们正越来越感到建立中国伦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在这种心情驱使下,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下面,就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基本特点,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初步看法。
目录
张岱年教授给主编的信(摘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第一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二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四、所谓“庄子精神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 苟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二、“礼论”——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
《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l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第四章 魏晋时斯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随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
结语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第一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二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四、所谓“庄子精神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 苟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二、“礼论”——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
《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l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第四章 魏晋时斯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随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
结语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