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 本书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学术团队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而编撰的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术著作,简明而系统地阐释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 “如何测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第一,本书在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不仅考虑代际公平而且考虑代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定义。第二,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思想出发,本书给出了不仅考虑要素结构而且考虑域结构的测评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观念。
目录
目录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其理性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
一 对“人地关系”史的理性认识
二 对“发展”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 对“人类的位置”的理性认识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
一 “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二 “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三 “整体性”的研究内容
四 “整体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一 互补的两个根据
二 基本的研究内容
三 基本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一 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
二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准备
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五 “和平崛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经典定义
二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其他定义
第二节 “发展”的含义
第三节 “可持续性”的含义
第四节 “区域”的含义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发展性原则
二 公平性原则
三 可持续性原则
四 主权性原则
五 共同性原则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第一节 公平性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 公平性的基本内涵
一 从时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二 从空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三 从群际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第三节 公平性原则的实施途径
一 经济手段
二 教育手段
三 行政手段
四 法律手段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原则
第一节 伦理的本义
第二节 环境伦理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范畴
第四节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的分野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 善待自然的基本原则
二 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三 关注未来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基本的分析
三 基本的结论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方法与方法论
二 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作用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科学哲学
一 逻辑实证主义
二 历史主义
三 新历史主义
第三节 归纳、演绎、类比
一 科学归纳法
二 科学演绎法
三 科学类比法
第四节 系统论思维
一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二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三 熵方程
四 S形曲线
五 整体、涨落、突变、协同
六 因果反馈
第五节 综合集成法
一 综合集成法
二 定性与定量关系
三 定量分析的特点
第六节 模型方法
一 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
二 模型的基本类型
三 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
一 确定研究课题
二 积累知识、搜集资料
三 观察、实验
四 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五 提出假说理论
第八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与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
一 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
二 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二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描述
第三节 流程图及其构成要素
一 构成要素及其符号
二 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 流程图的形式
第四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
一 系统分析
二 系统的结构分析
三 建立数学的规范模型
四 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和计算
一 计算顺序
二 方程中的变量符号
三 系统动力学方程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管理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
二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实质、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机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二 可持续性原则
三 公正性原则
四 共同性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 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准则——《21世纪议程》
二 发达国家和区域:重点在于环境保护的维持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重点在于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的赶超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综合分析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框架设计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二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构架及其主要内容
第六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框架
二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步骤
第七节 跨入21世纪中国将更加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 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与步骤安排
四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案例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示范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背景
二 实验区的发展阶段
三 实验区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内涵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 几种可持续发展区域试点的联系与区别
三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概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义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 对实验区的意义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建议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的一般性的建议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例分析
下篇 评价方法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论
一 认识论的评价论
二 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三 本体论的评价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
一 评价指标的相对性
二 指标权重的相对性
三 评价标准的相对性
四 评价结果的相对性
五 评价的合理性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国际层次
二 国家层次
三 地区层次
四 城市层次
五 专题指标
六 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国家层次
二 自然区域层次
三 省级层次
四 县域、城镇层次
五 部门、地方层次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基于系统理论、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二 社会发展类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三 经济发展类指标——真实储蓄率
四 生态环境类(生物物理类)指标——生态足迹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与展望
一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
二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认识与讨论
四 研究展望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 指标的内涵及其生成过程
二 指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三 指标的类型
四 指标的评价标准
五 指标体系
六 指标的一般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般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内涵与定位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思路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方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框架模式
一 概念模型与框架模式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要框架模式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类型
一 分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类型
第十三章 系统学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一节 巴拉顿小组的指标体系
一 基本观点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环境导向与系统需求导向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程序
四 小结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指标体系
一 基本观点
二 五大支持系统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四 指标体系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一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
二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三 计算性质
四 评价结果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三大类方法
一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二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三 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和权处理
一 评价指标选择
二 指标阈值、参数确定
三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四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二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核算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演化与发展
一 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
二 对传统国民经济计量指标的修正
三 环境经济卫星账户法
四 福利核算方法
五 国民大核算思想体系
六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
第二节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SEEA)
一 SEEA的版本
二 核算方法
三 基本框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
一 可持续发展核算概述
二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理论基础
三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的框架
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一 地球表层的结构
二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地理学模式
一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现状
二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三 地理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其理性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
一 对“人地关系”史的理性认识
二 对“发展”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 对“人类的位置”的理性认识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
一 “整体性”的研究思路
二 “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三 “整体性”的研究内容
四 “整体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一 互补的两个根据
二 基本的研究内容
三 基本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一 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
二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准备
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五 “和平崛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经典定义
二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其他定义
第二节 “发展”的含义
第三节 “可持续性”的含义
第四节 “区域”的含义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发展性原则
二 公平性原则
三 可持续性原则
四 主权性原则
五 共同性原则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第一节 公平性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 公平性的基本内涵
一 从时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二 从空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三 从群际维来看公平性原则
第三节 公平性原则的实施途径
一 经济手段
二 教育手段
三 行政手段
四 法律手段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原则
第一节 伦理的本义
第二节 环境伦理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范畴
第四节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的分野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 善待自然的基本原则
二 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三 关注未来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基本的分析
三 基本的结论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方法与方法论
二 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作用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科学哲学
一 逻辑实证主义
二 历史主义
三 新历史主义
第三节 归纳、演绎、类比
一 科学归纳法
二 科学演绎法
三 科学类比法
第四节 系统论思维
一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二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三 熵方程
四 S形曲线
五 整体、涨落、突变、协同
六 因果反馈
第五节 综合集成法
一 综合集成法
二 定性与定量关系
三 定量分析的特点
第六节 模型方法
一 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
二 模型的基本类型
三 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
一 确定研究课题
二 积累知识、搜集资料
三 观察、实验
四 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五 提出假说理论
第八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与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
一 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
二 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二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描述
第三节 流程图及其构成要素
一 构成要素及其符号
二 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 流程图的形式
第四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
一 系统分析
二 系统的结构分析
三 建立数学的规范模型
四 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和计算
一 计算顺序
二 方程中的变量符号
三 系统动力学方程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管理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
二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实质、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机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二 可持续性原则
三 公正性原则
四 共同性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 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准则——《21世纪议程》
二 发达国家和区域:重点在于环境保护的维持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重点在于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的赶超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综合分析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框架设计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二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构架及其主要内容
第六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框架
二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步骤
第七节 跨入21世纪中国将更加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 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与步骤安排
四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案例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示范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背景
二 实验区的发展阶段
三 实验区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内涵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 几种可持续发展区域试点的联系与区别
三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概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义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 对实验区的意义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建议
一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的一般性的建议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例分析
下篇 评价方法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论
一 认识论的评价论
二 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三 本体论的评价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
一 评价指标的相对性
二 指标权重的相对性
三 评价标准的相对性
四 评价结果的相对性
五 评价的合理性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国际层次
二 国家层次
三 地区层次
四 城市层次
五 专题指标
六 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国家层次
二 自然区域层次
三 省级层次
四 县域、城镇层次
五 部门、地方层次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 基于系统理论、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
二 社会发展类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三 经济发展类指标——真实储蓄率
四 生态环境类(生物物理类)指标——生态足迹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与展望
一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
二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认识与讨论
四 研究展望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 指标的内涵及其生成过程
二 指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三 指标的类型
四 指标的评价标准
五 指标体系
六 指标的一般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般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内涵与定位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思路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方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框架模式
一 概念模型与框架模式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要框架模式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类型
一 分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类型
第十三章 系统学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一节 巴拉顿小组的指标体系
一 基本观点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环境导向与系统需求导向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程序
四 小结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指标体系
一 基本观点
二 五大支持系统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四 指标体系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一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
二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三 计算性质
四 评价结果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三大类方法
一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二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三 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
第三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和权处理
一 评价指标选择
二 指标阈值、参数确定
三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四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二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核算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演化与发展
一 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
二 对传统国民经济计量指标的修正
三 环境经济卫星账户法
四 福利核算方法
五 国民大核算思想体系
六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
第二节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SEEA)
一 SEEA的版本
二 核算方法
三 基本框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
一 可持续发展核算概述
二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理论基础
三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的框架
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一 地球表层的结构
二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地理学模式
一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现状
二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三 地理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可持续发展原理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