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
天所谓“唐宋变革”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
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唐宋变革”论即
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
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
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
,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
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
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
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
这种文化世界之中,进而对中国学的近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目录
《中国史学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一、史书的材料
二、《六艺》的形成
《易》
《书》
《诗》
《礼》
《春秋》
《论语》
三、“诸子”的形成
四、《六艺》外传
五、《楚辞》及诸国之代表著述
六、术数、方技之书
七、《汉书·艺文志》未载之书
八、先秦著作的发达程度
九、史官的地位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一、思想及记录统一的趋势与《史记》的出现
二、《史记》的著述目的
三、后代对《史记》的评论及邵晋涵的评论
四、《史记》编纂的体例
五、后人对《史记》编纂法的评论
六、方苞及章学诚的评论
七、以往评论的不充分之处
八、史部书籍的发端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一、纪传、编年二体的并行
二、由书籍分类法变迁所见之史部书籍的发展
三、正史编纂法的变迁
1.史料处理方式的变化
2.从一家著述到分纂的变化
3.正史体例及内容的变化
四、编年史、通史、类书体的历史
五、正史以外史部书的发展
六、史注的发展
七、史评的发达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一、类书史学所受到的影响
二、史体的渐变
1.史学的古文复兴
2.《南史》、《北史》
3.古文复兴与经学新研究对史学的影响
三、史书的注及其变迁
四、史官的变迁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一、《新唐书》、《旧唐书》——史体的变化
二、《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三、《册府元龟》与《资治通鉴》——帝王学的变化
四、《资治通鉴》
《通鉴》的注释书
朱子的《通鉴》评论
五、《通鉴》的影响
六、正统论
七、郑憔的《通志》
八、经学的变化
九、金石学的发达
十、目录学
十一、《实录》与《起居注》
十二、《玉海》与《文献通考》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一、《宋史》、《辽史》、《金史》的编纂及正统论
二、元代的史书及史料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一、《元史》的编纂
二、大规模的编纂物
三、掌故学之一变
四、李贽的史论
五、杨慎的学问
六、归有光的《史记》评点
七、胡应鱗的《笔丛》
八、正统论
九、王光鲁的沿革地图
十、焦竑的目录学
十一、金石书
十二、经世文的编辑
十三、类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一、《明史》的编纂
二、黄宗羲与浙东学派
三、顾炎武
四、工夫之与胡承诺
五、徐乾学及其门下(一)
六、徐乾学及其门下(二)
七、修补旧史的史学
八、天文历算学的发达
九、考订旧史的史学(一)
十、考订旧史的史学(二)
十一、浙东学派的史学
十二、《汉志》、《水经》之学
十三、古迹的研究
十四、古史的研究
十五、西北地理之学(一)
十六、西北地理之学(二)
十七、金石之学
十八、校勘之学
十九、野史、别史与掌故之书
二十、官书
二十一、史评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一、史书的材料
二、《六艺》的形成
《易》
《书》
《诗》
《礼》
《春秋》
《论语》
三、“诸子”的形成
四、《六艺》外传
五、《楚辞》及诸国之代表著述
六、术数、方技之书
七、《汉书·艺文志》未载之书
八、先秦著作的发达程度
九、史官的地位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一、思想及记录统一的趋势与《史记》的出现
二、《史记》的著述目的
三、后代对《史记》的评论及邵晋涵的评论
四、《史记》编纂的体例
五、后人对《史记》编纂法的评论
六、方苞及章学诚的评论
七、以往评论的不充分之处
八、史部书籍的发端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一、纪传、编年二体的并行
二、由书籍分类法变迁所见之史部书籍的发展
三、正史编纂法的变迁
1.史料处理方式的变化
2.从一家著述到分纂的变化
3.正史体例及内容的变化
四、编年史、通史、类书体的历史
五、正史以外史部书的发展
六、史注的发展
七、史评的发达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一、类书史学所受到的影响
二、史体的渐变
1.史学的古文复兴
2.《南史》、《北史》
3.古文复兴与经学新研究对史学的影响
三、史书的注及其变迁
四、史官的变迁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一、《新唐书》、《旧唐书》——史体的变化
二、《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三、《册府元龟》与《资治通鉴》——帝王学的变化
四、《资治通鉴》
《通鉴》的注释书
朱子的《通鉴》评论
五、《通鉴》的影响
六、正统论
七、郑憔的《通志》
八、经学的变化
九、金石学的发达
十、目录学
十一、《实录》与《起居注》
十二、《玉海》与《文献通考》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一、《宋史》、《辽史》、《金史》的编纂及正统论
二、元代的史书及史料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一、《元史》的编纂
二、大规模的编纂物
三、掌故学之一变
四、李贽的史论
五、杨慎的学问
六、归有光的《史记》评点
七、胡应鱗的《笔丛》
八、正统论
九、王光鲁的沿革地图
十、焦竑的目录学
十一、金石书
十二、经世文的编辑
十三、类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一、《明史》的编纂
二、黄宗羲与浙东学派
三、顾炎武
四、工夫之与胡承诺
五、徐乾学及其门下(一)
六、徐乾学及其门下(二)
七、修补旧史的史学
八、天文历算学的发达
九、考订旧史的史学(一)
十、考订旧史的史学(二)
十一、浙东学派的史学
十二、《汉志》、《水经》之学
十三、古迹的研究
十四、古史的研究
十五、西北地理之学(一)
十六、西北地理之学(二)
十七、金石之学
十八、校勘之学
十九、野史、别史与掌故之书
二十、官书
二十一、史评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跋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中国史学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