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科研处处长、 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回国 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 等多项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在中国宏观经济 分析与预测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称“国发院”)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为研究框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特色研究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智库智力资源,打造独立、非营利实体研究机构。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国发院聚焦“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三大核心研究领域,着眼 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出现
二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异
三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第二部分新常态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第二章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一引言
二模型、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三计算结果
四政策含义
五结论
第三章经济波动的变异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估计
四模型的动态特征和波动来源分析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演进与优化
一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的选择
二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约束条件的变化
三约束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平衡关系的冲击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重构与未来实践
一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与背后的理论共识
二中国货币性质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反思
三未来货币政策调整方向
四货币政策执行的制度设计
五结论与未来探索
第六章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研究
一引言
二货币数量论失效成因的历史对比与国际对比
三基准模型
四函数形式设定、参数校准与模型求解
五数值模拟1: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原因与机制
六数值模拟2: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七总结
附录一渐进平衡增长路径(ABGP)存在条件及性质
附录二关于收敛路径中房地产泡沫初值选择的说明
第七章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变与财政政策调整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当前运行
二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
三财政政策的调整措施
四结论
第八章促进结构调整的财政体制变革
一“高支高收”的地方政府行为:结构调整的政策障碍
二纵向财政失衡加剧的财政体制: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
三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
四促进结构调整的财政体制变革
第九章反腐败对消费需求的冲击有多大?
一问题的提出
二背景与事实
三反腐效果评估:研究设计与识别策略
四反腐效果评估:结果
五结论
第三部分后危机时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与进展
第十章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一危机前新共识的达成及其评价
二金融危机与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表现
三危机后主流宏观内部的争论和发展
四总结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一章“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形成、内涵和实践原则——基于中国视角的批判
一引言
二“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一个简化的“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模型
四“新共识”框架下货币政策的操作原则
五金融市场、货币总量与“新共识”政策框架
六对新共识货币政策的总结性评价:基于中国的视角
第十二章金融危机后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反思、探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
二危机前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
三危机后对“新共识”理论的反思和货币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四货币政策执行框架的新探索
五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独特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六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三章非常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
一危机前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
二“新共识”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
三包含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
四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第十四章含有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
一从RBC到新新古典综合:DSGE模型演进的早期脉络
二金融加速器效应下DSGE模型中有关金融摩擦的初始讨论
三金融危机后包含金融中介的DSGE模型
四:DSGE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
第十五章金融危机后产出缺口理论的回顾、反思与最新进展
一引言
二传统产出缺口理论在危机中的表现异常
三对产出缺口理论的重新回顾与反思
四新因素、新形势对产出缺口理论的影响
五产出缺口应对政策的改进方向
第十六章如何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一世界经济新常态的表现特征
二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问题
三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双重新常态”的交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问题研究评述——基于结构性和周期性的视角
一引言
二“结构性”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性质、原因和对策研究评述
三“周期性”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性质、原因和对策研究评述
四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政策建议方面存在不足
五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一章总论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出现
二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异
三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第二部分新常态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第二章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一引言
二模型、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三计算结果
四政策含义
五结论
第三章经济波动的变异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估计
四模型的动态特征和波动来源分析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演进与优化
一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的选择
二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约束条件的变化
三约束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平衡关系的冲击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重构与未来实践
一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与背后的理论共识
二中国货币性质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反思
三未来货币政策调整方向
四货币政策执行的制度设计
五结论与未来探索
第六章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研究
一引言
二货币数量论失效成因的历史对比与国际对比
三基准模型
四函数形式设定、参数校准与模型求解
五数值模拟1: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原因与机制
六数值模拟2: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七总结
附录一渐进平衡增长路径(ABGP)存在条件及性质
附录二关于收敛路径中房地产泡沫初值选择的说明
第七章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变与财政政策调整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当前运行
二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
三财政政策的调整措施
四结论
第八章促进结构调整的财政体制变革
一“高支高收”的地方政府行为:结构调整的政策障碍
二纵向财政失衡加剧的财政体制: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
三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
四促进结构调整的财政体制变革
第九章反腐败对消费需求的冲击有多大?
一问题的提出
二背景与事实
三反腐效果评估:研究设计与识别策略
四反腐效果评估:结果
五结论
第三部分后危机时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与进展
第十章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一危机前新共识的达成及其评价
二金融危机与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表现
三危机后主流宏观内部的争论和发展
四总结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一章“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形成、内涵和实践原则——基于中国视角的批判
一引言
二“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一个简化的“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模型
四“新共识”框架下货币政策的操作原则
五金融市场、货币总量与“新共识”政策框架
六对新共识货币政策的总结性评价:基于中国的视角
第十二章金融危机后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反思、探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
二危机前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
三危机后对“新共识”理论的反思和货币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四货币政策执行框架的新探索
五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独特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六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三章非常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
一危机前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
二“新共识”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实践
三包含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发展
四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第十四章含有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
一从RBC到新新古典综合:DSGE模型演进的早期脉络
二金融加速器效应下DSGE模型中有关金融摩擦的初始讨论
三金融危机后包含金融中介的DSGE模型
四:DSGE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
第十五章金融危机后产出缺口理论的回顾、反思与最新进展
一引言
二传统产出缺口理论在危机中的表现异常
三对产出缺口理论的重新回顾与反思
四新因素、新形势对产出缺口理论的影响
五产出缺口应对政策的改进方向
第十六章如何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一世界经济新常态的表现特征
二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问题
三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双重新常态”的交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问题研究评述——基于结构性和周期性的视角
一引言
二“结构性”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性质、原因和对策研究评述
三“周期性”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性质、原因和对策研究评述
四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政策建议方面存在不足
五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