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今文词汇研究》是关于研究尚书的专著。《尚书》本称《书》,前人把它解释为上古的史书。相传孔子对它作过删削整理。《隋书·经籍志》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至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
目录
叙
论今文《尚书》词汇特点及传统词汇研究方法(代前言)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及词义引申的内动力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是保存了大量本义义项
1.《说文》用本义,今文《尚书》书证亦用本义
2.《说文》用引申义,今文《尚书》书证却用本义
3.《说文》用本义,《说文》引《书》用引申义,而今文《尚书》仍
用本义
(二)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是言语者的转喻隐喻思
维和词类转换
1.转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2.隐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3.实词之间的词义转化、实词虚化形成词类转换引发的词义引
由
4.词义虚化引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三)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系统,语义相关的单音多义名
词、动词的引申路径
二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一)单音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1.单音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2.单音形容词的同义类聚
3.单音形容词的反义类聚
(二)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类型及其特征
1.复音形容词和形容性短语的识别策略
2.联绵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类型
3.迭音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4.附音形容词特殊的构词形式
5.复合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三)形容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
1.形容词的来源
2.形容词的发展
3.形容词实义虚化
三同源词的音义关系及形成机制
(一)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音关系
1.重迭型
2.相交型
3.离合型
(二)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义关系
1.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亦有异
2.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基本无别
3.词汇意义空虚,语法意义相通
4.词汇意义相近或相同,语法意义基本相同
(三)今文《尚书》同源词形成的机制
1.话语经济机制
2.联想心理机制
四成语的结构类型、音律节奏和演变规律
(一)成语的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
1原型结构
2.非原型结构
(二)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
工咸语的语法结构
2.成语的语义关系
(三)成语的音律节奏
1.平仄相对
2.乎仄相替
(四)成语的语义分类和语义构成方式
1.成语的语义分类
2.成语的语义构成方式
(五)成语的演变规律
1.增加
2.删减
3.改换
4.紧缩
5.移位
6.分取
7.组合
8.概括引申
(六)汉语成语的形态标准应限于四字格
五通假的特征、原则方法和通假的成因
(一)实词通假的早期特征
1.一个被借词,有几个通假词
2.一个通假词可以作几个词的通假词
3.被借词和通假词双向通假
4.只用通假词通假义,不用被借词本义
5.既用被借词词义,又用通假词通假义
6周一词,既有本义,又有通假义
(二)虚词通假的语例分析和界定标准
1.连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2.介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3.语助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4.语气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5.叹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6.副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三)通假的原则和方式
1.通假词和被借词的声音联系
2.通假词和被借词的词形联系
(四)通假词与多义词、区别词、同源词、异形词的辨析
1.通假词与多义词
2.通假词与区别词
3.通假词与同源词
4.通假词与异形词
(五)通假的形成机制
六词义研究的传统方法述论
(一)“因声求义”的理论和实践
1.“因声求义”的理论根据
2.“因声求义”的理论探索
3.“因声求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二)“据形索义”的理论和实践
1.“据形索义”的理论根据
2.“据形索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3.“据形索义”训诂方法的局限与启示
(三)“正形寻义”的理论和实践
1.“正形寻义”的理论根据
2.“正形寻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四)“依文绎义”的理论和实践
1.“依文绎义”的理论根据
2.“依文绎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五)“语法定义”的理论和方法
1.“语法定义”的理论根据
2.“语法定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主要参考书目
上古专书词汇研究的新创获(代跋)
后记
论今文《尚书》词汇特点及传统词汇研究方法(代前言)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及词义引申的内动力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是保存了大量本义义项
1.《说文》用本义,今文《尚书》书证亦用本义
2.《说文》用引申义,今文《尚书》书证却用本义
3.《说文》用本义,《说文》引《书》用引申义,而今文《尚书》仍
用本义
(二)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是言语者的转喻隐喻思
维和词类转换
1.转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2.隐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3.实词之间的词义转化、实词虚化形成词类转换引发的词义引
由
4.词义虚化引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三)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系统,语义相关的单音多义名
词、动词的引申路径
二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一)单音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1.单音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2.单音形容词的同义类聚
3.单音形容词的反义类聚
(二)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类型及其特征
1.复音形容词和形容性短语的识别策略
2.联绵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类型
3.迭音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4.附音形容词特殊的构词形式
5.复合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三)形容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
1.形容词的来源
2.形容词的发展
3.形容词实义虚化
三同源词的音义关系及形成机制
(一)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音关系
1.重迭型
2.相交型
3.离合型
(二)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义关系
1.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亦有异
2.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基本无别
3.词汇意义空虚,语法意义相通
4.词汇意义相近或相同,语法意义基本相同
(三)今文《尚书》同源词形成的机制
1.话语经济机制
2.联想心理机制
四成语的结构类型、音律节奏和演变规律
(一)成语的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
1原型结构
2.非原型结构
(二)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
工咸语的语法结构
2.成语的语义关系
(三)成语的音律节奏
1.平仄相对
2.乎仄相替
(四)成语的语义分类和语义构成方式
1.成语的语义分类
2.成语的语义构成方式
(五)成语的演变规律
1.增加
2.删减
3.改换
4.紧缩
5.移位
6.分取
7.组合
8.概括引申
(六)汉语成语的形态标准应限于四字格
五通假的特征、原则方法和通假的成因
(一)实词通假的早期特征
1.一个被借词,有几个通假词
2.一个通假词可以作几个词的通假词
3.被借词和通假词双向通假
4.只用通假词通假义,不用被借词本义
5.既用被借词词义,又用通假词通假义
6周一词,既有本义,又有通假义
(二)虚词通假的语例分析和界定标准
1.连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2.介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3.语助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4.语气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5.叹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6.副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三)通假的原则和方式
1.通假词和被借词的声音联系
2.通假词和被借词的词形联系
(四)通假词与多义词、区别词、同源词、异形词的辨析
1.通假词与多义词
2.通假词与区别词
3.通假词与同源词
4.通假词与异形词
(五)通假的形成机制
六词义研究的传统方法述论
(一)“因声求义”的理论和实践
1.“因声求义”的理论根据
2.“因声求义”的理论探索
3.“因声求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二)“据形索义”的理论和实践
1.“据形索义”的理论根据
2.“据形索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3.“据形索义”训诂方法的局限与启示
(三)“正形寻义”的理论和实践
1.“正形寻义”的理论根据
2.“正形寻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四)“依文绎义”的理论和实践
1.“依文绎义”的理论根据
2.“依文绎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五)“语法定义”的理论和方法
1.“语法定义”的理论根据
2.“语法定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主要参考书目
上古专书词汇研究的新创获(代跋)
后记
今文《尚书》词汇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