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峄山碑

副标题:无

作   者:邱振中

分类号:

ISBN:978754802581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李斯与《峄山碑》于有东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或称“乡小史”),从荀卿那里学成帝王之术后,认为楚王不足以成事,选择入秦。曾任秦国长史、客卿、廷尉、丞相等,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谋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崩于沙丘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此后虽竭尽曲承,而终被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市。历来论及秦代书法,必称李斯工于篆书,并将因秦始皇出巡而诞生的秦刻石篆书归于李斯名下。秦刻石篆书是否出于李斯之手已无从考证,权且因循旧说,李斯擅长篆书却是事实。汉字发展史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罢六国“不与秦文合者”之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字政策,直接影响了后世汉字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李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叙》等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当年,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此颁行天下。《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颂赞秦国功德而立,此为始皇刻石之始(此后相继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等)。此碑原本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传世无原石拓本。大诗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等诗句,因此可知,此碑在唐代即有传刻,可惜现在不见传本。目前所见传本,是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993)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或“陕本”,碑石现藏于西安碑林。《峄山碑》产生于秦代官方,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其实任何一时代的文字书写,大体都有官方与民间的区别。作为官方的文字书写,尤其是出现于殿堂、庙宇的碑刻文字,一般都用当时通行的官方正体,如秦代石刻用标准的小篆,东汉石刻用隶书,北魏碑刻用楷书;民间的文字书写相对随意,尤其是日常的记录、抄写,一般都因追求方便、快捷而有潦草化倾向。《峄山碑》作为秦代官方的产物,文辞方面以歌功颂德为主调,文字书写方面则高度体现了小篆的森严“法度”。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就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此作有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束缚,作者能穷尽变化而不逾小篆规矩。具体到笔墨线条,此碑书法用笔方圆兼施,笔笔中锋;线质珠圆玉润,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誉;结构严密,布白匀称;通篇整齐有序,字形规整,较易辨认。唐人张怀瓘《书断》所言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清代杨守敬赞此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绝非虚言。启功先生提倡在学习经典碑刻书法时,应当“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在临习《峄山碑》时就应遵循这一原则,力争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用笔圆转流畅、粗细均匀的同时,凝聚敦实的力量,做到流畅而不浮滑,华润而不软沓。于有东:书法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目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峄山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