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套书五卷,各卷内容的标题是:
第一卷回顾、论文和书评
第二卷社会劳动价值论
第三卷经济学新论
第四卷国民经济学
第五卷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一卷是综合卷。包括五十年的回顾、代表性论文和书评与主要观点三个部分。其中五十年回顾,指五十年的简单经历、论著目录、获奖情况以及对个人的综合介绍。
第二卷《社会劳动价值论》卷。14997年出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为论文式专著,发表了先后撰写的30篇论文。以后随着中央提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全国广泛掀起了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
第四卷为《国民经济学》卷。作为专著的国民经学。2000年9月出版,出版前用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增订,三分之二的篇幅进行了改写,可以讲全新内容。因此除了少量错漏字加以更改外,其他都原封不动地列入本卷之中。
第五卷为《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卷。这起始很早,在1972年完成国家计委任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计数学座谈会的安排,出版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作为新学科著作,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国家级奖。“牛耕田会老,闲着也会老”,这是钱伯海教授近两年不时提出的话语。耕田闲着都会老,但结果大不一样,耕田有收成,闲着会坐吃山空,这是过去他家乡广为流传的谚语,更主要的是受他母亲身体力行的熏陶,从小就建立了这样的观点和习惯。钱伯海长期双肩挑,在行政工作上花子大量的时间,有的人以为他是专门的政工干部,实际上他肩负着很重的教学科研担子,并且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这正是来自他长期不懈的努力,坚持牛耕田会老的结果。校内外的不少人都说他的记忆力好,众口皆碑,但钱伯海教授始终不承认自己有什么才干,平平庸庸。在来厦大之初,还存在因身体等原因能否在高等学校长期耽下去的怀疑。如果说能记忆,那正是花时间多接触的结果。
在钱伯海教授的生活日程上,长期以来是找不到休息天的,即使中国人民最大的节日——春节,除了拜年等应酬外,也都消耗在丁作之中。1982年春节前夕,人们争取回乡过节,他却反潮流,赶去北京校对书稿。1987年获得国家级奖的专著——《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
就包含了该次春节北上的劳动。他珍惜时间,并且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出差坐火车和住旅馆的时间。有的论文和成果就是在火车上完成的。1979年底,钱伯海老师带领统计毕业班去福建省统计局搞全省国民核算调查,但同时国家统计局请他去为全国国民核算讲习班讲课,他托省局代买由福州去北京的火车票,并交代不要飞机票,但代购者又买了飞机票。他们远不了解钱伯海老师把北京讲课的准备安排在火车上,人到北京就不能备课。时间矛盾只好临时改买火车票,讲完课乘飞机赶回福州,做到讲课调查两不误。
钱伯海老师不分节假日,长期坚持工作,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特点不开夜车,而开早车。一般清早三四点就起来工作一两小时再打个盹,应付第二天工作。“时间就是生命”,钱伯海老师在和时间争搏中度过了40个春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私下中,他还谈起,坚持耕田,把握时间会有三大成效,不仅(一)出成果,(二)出经验,而且(三)出习惯,这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由于一贯抓紧时间挑重担,再挑轻担承担一些任务就感到不负担了。俗话说:“吃惯了嘴,跑惯了腿”,不吃不跑不舒服,甚至很痛苦。认识闲着也会老,养成抓紧时间的习惯,可以受益于终身,求得自由的未来。
但是,如果仅仅从接受前人的习惯传统和本人的勤奋努力,来解释钱伯海教授的作为和成功是远远不够的,众多的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解释。例如他出身统计,在统计系工作,可他在他一生的黄金时期,用于教工艺学,一遍又遍地编写增订讲义,进行实验室建设,投人大量时
间,有的同志认为很可惜,教工业技术学不可能搞出什么名堂来,纯粹是投入,没有产出。可钱伯海从内心深却感到很自在,并且认为自己能代替好几个工程师的劳动,而引以为荣、为豪呢。这正是对人民事业最好的贡献!
再如,初到厦门,他患有肺结核,较长时期的发低烧,咳血丝,严重消瘦,连走路都感到吃力。但他除住院半个月以外,没有请过一天假,一直坚持工作,讲课有时靠着讲台支持体力,课后多次躺在大操场的草坪上,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再回去。当时经济很困难,一次把一百元(旧币,新币为一分)丢掉,做“彻底的无产阶级”。但他从来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困难,发一句牢骚,这又靠什么动力和精神呢?
又如,在与众多同志的合作中,他总是挑重担,同样职务,同等安排,他可以长期比别人多花上成倍或几倍的时间,大大小小份内份外事都去干。困难时期需要抓食堂,他花了大量时间蹲在食堂里抓工作,参加劳动,还要利用夜晚时间,对厨工进行家访,调动厨工的积极性,克服困难,把食堂办好。为教学创造较好的条件,而又心甘情愿,从无多言,这又靠的是什么?
另外,为什么他坚持不要人家几百上千元的讲课费,而个人生活消费,对公家一两张纸,对外出用水都要节约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不能用耕田会老,闲着也会老作出解释的。更重要是有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观点在支持他,这就是忧国忧民,振兴中华。钱伯海在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中长大,目睹中国人民的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多灾多难,认为必须清除腐败,打败侵略,振兴中华,为此,他解放前就参加了学生运动,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归宿,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当然,中国古老的文化思想传统,人贵有志,穷不失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也对钱伯海为人民教育事业竭尽全力注入了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
也许在一般人的眼里,钱伯海教授是一个只懂工作,不会生活的“工作狂”,实际上,他有多种爱好,特别是喜爱音乐,而且非常之爱。1964年他去南安搞社教,晚上可以和农民、工作队几个人结伴到十几二十里路外去看电影。在干部集中在城里(泉州市)学习时,他在乡里当干部,集中到城里,小干部当群众,无官一身轻。集中学习,最多的一次学十天,他每天晚上都去找演出看,或电影,或戏剧,每晚见新。但最后一上晚上,他很远赶去看歌剧《江姐》,因无票,等退票,开场半小时还在等,人家劝他走,他不走,但最后还是等到了。十天会十场戏,打破记录呀!他虽有许多爱好,但总是被“服务”、“奉献”挤占了。他讲过,物稀为贵,平时少看戏、以后去看,会有更大的乐趣和享受。他总是把期望寄托于未来,因此,在他的生活道路上,有着丰富的有待利用的源泉,有众多的精神储蓄,等待他去享用。当然,这可能有点阿Q精神。
二、使用价值与价值
什么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汽车可以运输,那这种有用性——充饥、御寒和运输就是粮食、衣服和汽车的使用价值。一种物品要能够成为商品,首先它必须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缺乏有用性,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成不了商品。
不同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同种物品可能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煤炭既可以烧饭取暖,也可以发电和作各种化工原料。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开发和增加,而煤的发电和作化工原料的使用价值,就是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不仅极大地开发和扩大了各种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迅速增加了物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物理属性决定的,不同商品由于物理化学性能和外观形态上的不同;其使用价值也相应的不同,这是商品学和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学研究的则是与使用价值相联系的交换价值。因为作为商品属性来说,它必须有使用价值,但并不是一切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能成为商品,如大气中的氧、海洋中的水,都有使用价值,但不能成为商品,能成为商品的必须是能用于交换的并具有交换价值。
一切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域素的矛盾统一体,从一方面看,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每个商品之中,缺了任何一个,就不能成其为商品。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但不能反过来,没有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海洋中的水、大气中的氧,不是人们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没有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或者虽然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但不是用于市场交换的产品,也都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用以和其他非商品物品相区别的本质因素或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是矛盾的,其矛盾表现在商品生产者与购买者的双方。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对他最重要的是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购买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对他最主要的是买进商品取得使用价值,满足其需要。因此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购买者则相反,为了取得商品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价值。一方要价值,一方要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取得实现。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其价值,这就是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通过市场交换成功了,商品生产者取得价值,购买者取得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得到了实现,那商品内部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
三、使用价值与效用
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也是效用的承担者、商品制成以后,作为商品有用性的使用价值便固定下来了,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就不再变化。但同样使用价值的商品对人们满足需要的程度——效用,就不大相同或很不相同,它变化很大。可以讲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这是从微观、从个别看问题的。如果从社会、从宏观看,情况又不一样。不仅相对稳定,而且可以计量分析,商品销售量、销售额特别是销售额就代表着该商品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人们的满足程度——效用的总和。效用大、需求大、销售量大;效用大、需求大,价格高、销售额高。反之,人们已经满足了,效用低,不再需要或需要很少,那销售量肯定会小,价格低,销售额肯定会低。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围绕效用而展开竞争,消费者为了效用最大化而选购不同的商品,而生产者也力求通过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在消费者力求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效用最大、市场稀缺的商品,以适销对路,卖出价格。以实现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足见“效用问题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目录
目录
前言
(Ⅰ)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一)
1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逻辑矛盾,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冤遭理论是非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不可能不有所发展
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必须解决四大矛盾和问题
2 理论的关键,在于确认第三产业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是社会大分工大协作经济技术大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不能把活动性质和活动效益相混淆
不能把经济活动与经济收支相等同
增强统计意识——总体观察和平衡推算
3 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恒等于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企业物化劳动全部来自于社会的活劳动
物化劳动对活劳动创造价值是一种重复计算
物化劳动二重性,归根结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4 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疏漏
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
广义的物化劳动与特定的物化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剩余价值〓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5 劳动二重性本身就包含: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两种劳动的科学内涵
二重性是指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
需要进行的两个重要说明
6 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效果
(Ⅱ)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二)
7 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
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
实践是唯一标准,需要听听不同学科的反映和意见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
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8 价值范畴及其内含的变化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总价值量等于总劳动量
价值范畴内含的变化
社会劳动对价值范畴的决定作用
9 论价值、价格与产值
价值只解决交换问题
价格引进了供需因素
产值与效率成正比变化
产值增长与价值、价格规律
10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确认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
确认剩余价值范畴的宏观性质
确认公共服务部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剩余价值论体系
(Ⅲ)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期研究成果
11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
价值由社会劳动所创造
填补两种劳动不可逾越的鸿沟
切实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的规律
揭批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它不能自圆其说
对不同产品价值关系的数量证明
12 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社会劳动的凝结物——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两个不同角度的内涵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再次归结和对不同价值理论的综合比较
13 再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认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才能使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取得逻辑支持
只有严格区别物化劳动与资本,才能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一)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二)
14 略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
是共同劳动,不是谁养活谁
15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作为物质属性,一定要和资本相区别
作为劳动属性,要和生产经营的企业相联系
疏看两重,就会引发种种矛盾和误解
16 关于“斯密教条”的探讨
何谓年价值产品和年产品价值
全社会消除重复,年价值产品恒等于年产品价值
归根结底一句话: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17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系列研究
18 生产活动范围与国民核算原则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与三方等价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经济学理论著作长期存在的误会和误解
改革开放要求经济、统计工作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
19 改革开放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
回顾财政学史,有感众多理论存在源于生产而又疏于生产的不足
m之中存在〓,是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和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推进
理顺财税关系,为财政科学建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优化资源配置,赋于财政部门以更为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20 国民核算与劳动价值论
(Ⅳ)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释疑和其他
21 三次产业与劳动价值理论——兼与李定中同志作探讨
三次产业与社会劳动的分工协作
三次产业与企业物、活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关系
定中同志迈出了步子,但还要继续前进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可以克服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22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兼与陈德华、余陶生同志作探讨
认定三次产业对劳动价值论引起的矛盾和冲击
从不同角度看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23 企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创和创在哪里——对宋则行教授有关质疑的回复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剩余价值〓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24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访谈录)
25 关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是非
三次产业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受到了逻辑的挑战
认定三次产业,就是认定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为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排除理论是非
26 对〓公式的释疑
关于追加性物耗
关于最终产品和中间消耗
关于公式的统计、经济含义
生产法与物耗C生产时间的蒙解
27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生产范围的扩大,赋于平衡原则以深刻的政治经济含义
平衡原则集中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内含和变化的统一
公共服务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
对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28 通过现象看本质,看破“红尘”一个样——为坚持物质生产的同志再进言
现象迷人,生产和需要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本质在于是否计算产值,并列进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之中
坚持物质生产对核算方法引发的种种扭曲和偏误
29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延伸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按劳分配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价值规律拓广和引伸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创造了充分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30 劳动是唯一源泉,关键在于切实尊重两大经济规律
劳动是唯一源泉,通过物化劳动可以使劳动能力无限制地扩大
按劳分配规律是促进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伸
正确处理两大经济规律的关系
(Ⅴ) 《社会劳动价值论》出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
31 《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十点理解和见解
32 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33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34 确认知识、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个理论前提
35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36 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
37 再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38 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
39 略论按资本要素分配
40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41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几点思考
42 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43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44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45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探讨
46 国民经济核算应加强理论建设
47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十个问题
48 关于克服扭曲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研究
49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前言
(Ⅰ)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一)
1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逻辑矛盾,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冤遭理论是非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不可能不有所发展
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必须解决四大矛盾和问题
2 理论的关键,在于确认第三产业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是社会大分工大协作经济技术大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不能把活动性质和活动效益相混淆
不能把经济活动与经济收支相等同
增强统计意识——总体观察和平衡推算
3 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恒等于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企业物化劳动全部来自于社会的活劳动
物化劳动对活劳动创造价值是一种重复计算
物化劳动二重性,归根结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4 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疏漏
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
广义的物化劳动与特定的物化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剩余价值〓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5 劳动二重性本身就包含: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两种劳动的科学内涵
二重性是指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
需要进行的两个重要说明
6 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效果
(Ⅱ)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二)
7 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
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
实践是唯一标准,需要听听不同学科的反映和意见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
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8 价值范畴及其内含的变化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总价值量等于总劳动量
价值范畴内含的变化
社会劳动对价值范畴的决定作用
9 论价值、价格与产值
价值只解决交换问题
价格引进了供需因素
产值与效率成正比变化
产值增长与价值、价格规律
10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确认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
确认剩余价值范畴的宏观性质
确认公共服务部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剩余价值论体系
(Ⅲ)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期研究成果
11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
价值由社会劳动所创造
填补两种劳动不可逾越的鸿沟
切实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的规律
揭批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它不能自圆其说
对不同产品价值关系的数量证明
12 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社会劳动的凝结物——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两个不同角度的内涵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再次归结和对不同价值理论的综合比较
13 再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认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才能使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取得逻辑支持
只有严格区别物化劳动与资本,才能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一)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二)
14 略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
是共同劳动,不是谁养活谁
15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作为物质属性,一定要和资本相区别
作为劳动属性,要和生产经营的企业相联系
疏看两重,就会引发种种矛盾和误解
16 关于“斯密教条”的探讨
何谓年价值产品和年产品价值
全社会消除重复,年价值产品恒等于年产品价值
归根结底一句话: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17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系列研究
18 生产活动范围与国民核算原则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与三方等价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经济学理论著作长期存在的误会和误解
改革开放要求经济、统计工作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
19 改革开放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
回顾财政学史,有感众多理论存在源于生产而又疏于生产的不足
m之中存在〓,是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和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推进
理顺财税关系,为财政科学建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优化资源配置,赋于财政部门以更为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20 国民核算与劳动价值论
(Ⅳ)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释疑和其他
21 三次产业与劳动价值理论——兼与李定中同志作探讨
三次产业与社会劳动的分工协作
三次产业与企业物、活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关系
定中同志迈出了步子,但还要继续前进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可以克服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22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兼与陈德华、余陶生同志作探讨
认定三次产业对劳动价值论引起的矛盾和冲击
从不同角度看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23 企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创和创在哪里——对宋则行教授有关质疑的回复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剩余价值〓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24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访谈录)
25 关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是非
三次产业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受到了逻辑的挑战
认定三次产业,就是认定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为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排除理论是非
26 对〓公式的释疑
关于追加性物耗
关于最终产品和中间消耗
关于公式的统计、经济含义
生产法与物耗C生产时间的蒙解
27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生产范围的扩大,赋于平衡原则以深刻的政治经济含义
平衡原则集中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内含和变化的统一
公共服务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
对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28 通过现象看本质,看破“红尘”一个样——为坚持物质生产的同志再进言
现象迷人,生产和需要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本质在于是否计算产值,并列进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之中
坚持物质生产对核算方法引发的种种扭曲和偏误
29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延伸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按劳分配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价值规律拓广和引伸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创造了充分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30 劳动是唯一源泉,关键在于切实尊重两大经济规律
劳动是唯一源泉,通过物化劳动可以使劳动能力无限制地扩大
按劳分配规律是促进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伸
正确处理两大经济规律的关系
(Ⅴ) 《社会劳动价值论》出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
31 《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十点理解和见解
32 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33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34 确认知识、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个理论前提
35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36 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
37 再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38 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
39 略论按资本要素分配
40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41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几点思考
42 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43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44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45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探讨
46 国民经济核算应加强理论建设
47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十个问题
48 关于克服扭曲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研究
49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钱伯海文集.第五卷,《从教五十周年》,《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