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安身立命

副标题:无

作   者:樊浩著

分类号:

ISBN:978753345089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文化的真谛——人化;    文化的两大永恒课题——“人应当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在一起?   ”    文化如何用生用世——透过“意义世界”的建构,为人的“生命过程   ”提供“解释系统”,以超越“生存困境”;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血缘、情理、入世三大文   化胎记;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儒、道、佛三位一   体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建构和造就了中华民族进退互补、刚柔相   济的极富弹性的意义世界和心灵构造,使中国人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在任何   境遇下都不致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前途和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通过文   化对话实现“人化”的“理一分殊”,透过人文素质生态的建构实现多元   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论
   文化之“用生”与“用世”/3—18
   一、“人”的困惑与寻觅/6
   1.苏格拉底:“人在哪里?”/8
   2.尼采:“瞧!这个人”/10
   3.梁漱溟:“这个世界还会好吗?”/11
   二、人与文化的基本问题/13
   1.永远的“苏格拉底问题”——“人应当如何生活?”/13
   2.“苏格拉底问题”的人类学演绎——“我们如何在一起?”/13
   三、“文化热”与中西方文明/14
   1.西方文明进程中的“文化热”/14
   2.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热”/15
   3.“文明的冲突”与当代中西方文明/17
  第二部分 文化与中西方民族的“生命过程”
   第一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上)/21—36
   一、“文化”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21
   1.“文化”概念/21
   2.文化的第一要素——“生命过程”/23
   3.文化的第二要素——“生存困境”/25
   4.文化的第三要素——“解释系统”/30
   5.文化的第四要素——超越性的“努力”/31
   6.结语/34
   第二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下)/37—2
   二、“文化”创造的是“意义世界”/37
   1.“文化”遗案/37
   2.“文化”的真谛——“人化”/41
   3.“教育”的本质——“解放”/50
   4.作为超越“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52
   三、如何才是“有文化”和“有人文素质”的人/60
   第三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上)/63—84
   引子/63
   1.文化的发生学考察及其意义/63
   2.中西方文化的发生背景/69
   3.文化要素分析的依据/72
   一、中西方文化要素一:血缘与地缘/73
   1.中国文化的“血缘”/74
   2.西方文化的“地缘”/84
   第四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下)/85—118
   二、中西方文化要素二:情理与法理/85
   1.中国文化的“情理”/85
   2.西方文化的“法理”/95
   三、中西方文化要素三:人世与出世/99
   1.中国文化的“入世”/99
   2.西方文化的“出世”/114
   四、如何才是中西方文化?如何才是中西方人?/117
  第三部分 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
   第五讲 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文化难题/121—134
   一、如何把握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体系/121
   二、古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基因/124
   三、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中国文化生命的展开/129
   第六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上)/135—162
   一、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原理/135
   1.儒家的人生理想与文化生命原理/136
   2.儒家对世界的态度:乐观的紧张/138
   3.儒家的精神与境界/140
   4.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要义/141
   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142
   1.孔子的历史哲学还原/142
   2.“礼”:社会生活秩序的理念与伦理世界的建构/147
   3.“仁”:个体生命秩序的理念与道德世界的建构/153
   4.“从心所欲不逾矩”/160
   第七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中)/163--206
   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163
   1.孟子对儒家的贡献/163
   2.“五伦”与伦理世界的范型/167
   3.“四德”与道德世界的本体/185
   4.“万物皆备于我”/192
   第八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下)/207—217
   四、“大学之道”与中庸智慧/207
   1.《大学》与“大人之学”/208
   2.《中庸》与“中庸境界”/214
   五、“孔孟之道”及其后续发展/217
   第九讲 道家的人生智慧与中国文化的避世结构/218—247
   引子/218
   1.“道家”的历史文化地位/218
   2.道家人生智慧之要义:明“哲”保“身”/219
   一、老子:“无为而无不为”/221
   1.老子与道家/221
   2.“‘道’—‘德’经”/222
   3.“‘道’—‘德’”智慧:无为而无不为/231
   4.修“身”养“性”/235
   二、庄子:“逍遥游”/237
   1.庄子的文化地位/237
   2.“‘道’—‘德”’境界/237
   3.“逍遥游”/244
   4.“真人”境界/246
   三、道家人生智慧的文化—历史逻辑/247
   第十讲 佛家人生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出世元素/248—265
   一、人生的终极难题与宗教的文化意义/248
   1.生与死、人生的有限与无限/249
   2.终极难题的宗教解释与宗教超越/251
   3.人“生”观与人“死”观/251
   4.宗教的世俗意义与哲学价值/252
   二、佛教的世界观/256
   1.人生的大痛苦与释迦牟尼的觉悟/256
   2.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257
   三、佛教的人生观/260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构成/261
   1.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262
   2.佛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中佛家结构的形成/263
   第十一讲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结构/266—28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儒、道、佛/266
   1.儒家为何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流和正宗地位?/268
   2.道家为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始终?/272
   3.儒、道结合为何难以安身立命?/274
   二、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形态与文化精神生态/277
   1.“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结构与文化精神生态/277
   2.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80
   三、“人世中求出世”的文化境界与人格追求/282
   四、儒、道、佛三维结构的世俗形态与现代意义/285
  第四部分 结语
   第十二讲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289—330
   一、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与文化启蒙的两个路径/291
   1.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291
   2.中西方文化启蒙的不同路径/294.
   3.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经济—文化关系的理论及其发展/294
   4.中国的选择与实践/300
   二、文化对话与“人化”的“理一分殊”/303
   1.“人化”体系与“文化设计”的理念/303
   2.人性的“认同”/305
   3.“自我”的设计/308
   4.价值体系与性格系统/313
   5.“社会”原理/316
   6.“文化模式”/317
   三、文化“解释系统”与人文素质的知识生态/318
   1.“文化知识”成为“人文素质”的条件/319
   2.“五‘理’一体”的人文知识生态/320
   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与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327
   1.全球化一“电子信息方式”的文明难题/328
   2.文化认同与安身立命/329
  附录
  问题与对话/333
  参考书目/364
  后记/367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文化与安身立命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