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陈编著的《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从中西文化冲突、官学与私学对立的维度梳理我国学位制度发展史,尝试对我国当代学位制度史进行分段,并对比描述了发达国家的三种学位制度模式。通过历史分析和国际比较,本书阐明了学位不限于学术范畴的观点,提出文化和制度平衡发展的学位制度改革道路。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学位的本质和功能
第一节 学位的本质
一、语义和历史的阐释
二、知识:学位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学位的功能
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
二、知识生产与知识劳动者
第二章 我国学位制度的传统
第一节 清末学位制度的萌芽
一、知识权力结构多元化
二、道德知识的衰落与科学知识的兴起
三、普遍知识的解体与专业化
四、“奖励学堂出身制与西方学位制度的衔接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位制度
一、民国前期的学位制度(1912-1921):效法日欧
二、民国后期的学位制度(1922-1949):效法美制
第三节 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
一、多种文化的冲突
二、知识秩序的重建
三、制订新学位制度的尝试
第四节 当代学位制度
一、知识解放的思想启蒙(1977-1991)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1993-2001)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民主需求(2002-至今)
第三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 学位结构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学位层次结构
二、学位类型结构
第二节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官学主导的学科准人
二、知识权力的转移
第三节 学位授予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同行评议与学科群落
二、学位答辩与平等习性的养成
三、评价标准的量化
第四章 三种学位制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美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多样化的学位结构
二、多方参与的学位质量保障制度
第二节 英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向市场化发展的学位结构
二、政府控制与专业自治平衡的学位质量保障
第三节 德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学位结构
二、导师主导的学位质量保障
第五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文化与治理模式
一、许美德的中国命题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 制度与实践
一、硕士学位的定位
二、专业学位的发展策略
三、学科目录的再调整
四、学位审核的授权
五、同行评议与量化评价
结语:学位制度改革要在文化和制度间前行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学位的本质和功能
第一节 学位的本质
一、语义和历史的阐释
二、知识:学位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学位的功能
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
二、知识生产与知识劳动者
第二章 我国学位制度的传统
第一节 清末学位制度的萌芽
一、知识权力结构多元化
二、道德知识的衰落与科学知识的兴起
三、普遍知识的解体与专业化
四、“奖励学堂出身制与西方学位制度的衔接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位制度
一、民国前期的学位制度(1912-1921):效法日欧
二、民国后期的学位制度(1922-1949):效法美制
第三节 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
一、多种文化的冲突
二、知识秩序的重建
三、制订新学位制度的尝试
第四节 当代学位制度
一、知识解放的思想启蒙(1977-1991)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1993-2001)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民主需求(2002-至今)
第三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 学位结构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学位层次结构
二、学位类型结构
第二节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官学主导的学科准人
二、知识权力的转移
第三节 学位授予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一、同行评议与学科群落
二、学位答辩与平等习性的养成
三、评价标准的量化
第四章 三种学位制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美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多样化的学位结构
二、多方参与的学位质量保障制度
第二节 英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向市场化发展的学位结构
二、政府控制与专业自治平衡的学位质量保障
第三节 德国学位制度特征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学位结构
二、导师主导的学位质量保障
第五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文化与治理模式
一、许美德的中国命题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 制度与实践
一、硕士学位的定位
二、专业学位的发展策略
三、学科目录的再调整
四、学位审核的授权
五、同行评议与量化评价
结语:学位制度改革要在文化和制度间前行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