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是一本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专著,是写给这个领域的专家供其研究
、讨论、商榷和批判的。本书提出了许多与传统的、权威的认识和理解完全
不同的崭新见解,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过程是由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环
节构成的,社会主义与交换关系互不相容;社会主义与价值完全相容,社会
主义与劳动券互不相容;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地证明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提
出了马克思的一般均衡体系概念;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
范畴;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
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马克思的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二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
生产资本的劳动。
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上篇 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问题上的若干主要观点
1.1 “窄派”的商品价值观
1.1.1 “窄派”的交换观
1.1.2 “窄派”的商品观
1.1.3 “窄派”的价值观
1.2 “中派”的商品价值观
1.2.1 “中派”的交换观
1.2.2 “中派”的商品观
1.2.3 “中派”的价值观
1.3 “宽派”的商品价值观
1.3.1 “宽派”的交换观
1.3.2 “宽派”的商品观
1.3.3 “宽派”的价值观
1.4 “新窄派”的商品价值观
1.4.1 “新窄派”的交换观
1.4.2 “新窄派”的商品观
1.4.3 “新窄派”的价值观
1.5 对“四大学派”的若干评论
1.5.1 关于社会分工对商品存在的作用问题
1.5.2 关于交换与商品存在的关系问题
1.5.3 关于商品存在的范围问题
1.5.4 关于商品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1.5.5 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关系的论述
2.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2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一):马克思的论述
2.3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二):恩格斯的论述
2.4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三):列宁的论述
2.5 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与价值、劳动券的关系
3.1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的论述
3.1.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2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4 剩余价值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中心范畴
3.2 马克思对格雷“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3 马克思对蒲鲁东“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4 马克思对欧文“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5 马克思有关论述分析
第四章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关论述辩析
4.1 杜林的劳动论和价值论
4.2 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
4.3 杜林的经济公社是行不通的
4.4 杜林“金属货币”实际上是劳动券
4.5 对恩格斯一段名言的全新阐释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
5.1 对“产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
5.2 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再认识
5.2.1 马克思的经济运行理论
5.2.2 恩格斯的经济运行理论
5.2.3 列宁的经济运行理论
5.2.4 “计划经济”的确切涵义
5.3 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
5.3.1 社会主义经济的等价分配原则
5.3.2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价值规律
5.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5.4.1 一般术语约定
5.4.2 商品问题
5.4.3 货币问题
5.4.4 资本问题
5.4.5 市场经济问题
5.5 股份公司的几个理论问题
5.5.1 股份公司的组织特征
5.5.2 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传统观点
5.5.3 所有权理论和产权理论的比较
5.5.4 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5.5.5 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
中篇 马克思价值理论新论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辨析
6.1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
6.2 运输业劳动创造价值
6.3 马克思服务价值论
6.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规定
6.5 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
第七章 几种流行的价值理论批判
7.1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
7.2 斯拉法价值理论批判
7.2.1 为维持生存的生产
7.2.2 具有剩余的生产
7.2.3 结论
7.3 斯梯德曼价值理论批判
7.4 广义价值论批判
7.4.1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两部门模型
7.4.2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N部门模型
7.4.3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7.5 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批判
7.5.1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理
7.5.2 蔡继明教授的推理过程及其逻辑错误
7.5.3 结论
第八章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
8.1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反批判
8.2 鲍特凯维茨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
8.3 温特尼茨、米克和塞顿模型
8.3.1 温特尼茨模型
8.3.2 米克模型
8.3.3 塞顿模型
8.4 萨缪尔森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
8.4.1 《工资和利息》
8.4.2 《马克思的“价值”向竞争“价格”的“转化”》
8.4.3 《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8.5 森岛通夫对马克思转形问题的解说
第九章 中国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
9.1 丁堡骏模型
9.2 朱奎模型
9.3 白暴力模型
9.4 王志国模型
9.5 张忠任模型
9.5.1 错误的模型设置
9.5.2 错误的数学证明
附录: 张忠任转形问题研究再批判
第十章 “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1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原因
10.2 “简单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2.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
10.2.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
10.3 解决“复杂转形问题”的理论基础
10.4 “复杂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4.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
10.4.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
10.5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下篇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对前人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11.1 马克思对亚·斯密以前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评
11.1.1 重商主义的生产劳动理论
11.1.2 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理论
11.2 马克思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
11.2.1 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11.2.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见解
11.2.3 马克思在1861-1863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看法
11.3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
11.3.1 热尔门·加尔涅
11.3.2 施托尔希
11.3.3 纳骚·西尼耳
11.3.4 佩·罗西
第十二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12.1 马克思在1863-1865年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1.1 马克思在第26卷第一册附录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1.2 马克思在第49卷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2 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劳动论述的辩析
12.2.1 马克思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
12.2.2 生产劳动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12.2.3 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两种不同判断
12.3 马克思的服务理论
12.4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总结
12.4.1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
12.4.2 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
12.4.3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三个“无关论”定理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13.1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
13.2 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13.3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13.4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第十四章 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争论和简评
14.1 “宽派”的生产劳动观
14.1.1 “宽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14.1.2 “宽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
14.1.3 “宽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14.2 “窄派”的生产劳动观
14.2.1 “窄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14.2.2 “窄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
14.2.3 “窄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14.3 “中派”的生产劳动观
14.4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其他主要观点
14.4.1 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2 陆立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3 白暴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4 李铁映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5 当代西方学者的生产劳动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x
序言
前言
上篇 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问题上的若干主要观点
1.1 “窄派”的商品价值观
1.1.1 “窄派”的交换观
1.1.2 “窄派”的商品观
1.1.3 “窄派”的价值观
1.2 “中派”的商品价值观
1.2.1 “中派”的交换观
1.2.2 “中派”的商品观
1.2.3 “中派”的价值观
1.3 “宽派”的商品价值观
1.3.1 “宽派”的交换观
1.3.2 “宽派”的商品观
1.3.3 “宽派”的价值观
1.4 “新窄派”的商品价值观
1.4.1 “新窄派”的交换观
1.4.2 “新窄派”的商品观
1.4.3 “新窄派”的价值观
1.5 对“四大学派”的若干评论
1.5.1 关于社会分工对商品存在的作用问题
1.5.2 关于交换与商品存在的关系问题
1.5.3 关于商品存在的范围问题
1.5.4 关于商品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1.5.5 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关系的论述
2.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2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一):马克思的论述
2.3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二):恩格斯的论述
2.4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三):列宁的论述
2.5 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与价值、劳动券的关系
3.1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的论述
3.1.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2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
3.1.4 剩余价值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中心范畴
3.2 马克思对格雷“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3 马克思对蒲鲁东“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4 马克思对欧文“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
3.5 马克思有关论述分析
第四章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关论述辩析
4.1 杜林的劳动论和价值论
4.2 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
4.3 杜林的经济公社是行不通的
4.4 杜林“金属货币”实际上是劳动券
4.5 对恩格斯一段名言的全新阐释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
5.1 对“产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
5.2 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再认识
5.2.1 马克思的经济运行理论
5.2.2 恩格斯的经济运行理论
5.2.3 列宁的经济运行理论
5.2.4 “计划经济”的确切涵义
5.3 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
5.3.1 社会主义经济的等价分配原则
5.3.2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价值规律
5.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5.4.1 一般术语约定
5.4.2 商品问题
5.4.3 货币问题
5.4.4 资本问题
5.4.5 市场经济问题
5.5 股份公司的几个理论问题
5.5.1 股份公司的组织特征
5.5.2 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传统观点
5.5.3 所有权理论和产权理论的比较
5.5.4 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5.5.5 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
中篇 马克思价值理论新论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辨析
6.1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
6.2 运输业劳动创造价值
6.3 马克思服务价值论
6.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规定
6.5 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
第七章 几种流行的价值理论批判
7.1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
7.2 斯拉法价值理论批判
7.2.1 为维持生存的生产
7.2.2 具有剩余的生产
7.2.3 结论
7.3 斯梯德曼价值理论批判
7.4 广义价值论批判
7.4.1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两部门模型
7.4.2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N部门模型
7.4.3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7.5 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批判
7.5.1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理
7.5.2 蔡继明教授的推理过程及其逻辑错误
7.5.3 结论
第八章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
8.1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反批判
8.2 鲍特凯维茨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
8.3 温特尼茨、米克和塞顿模型
8.3.1 温特尼茨模型
8.3.2 米克模型
8.3.3 塞顿模型
8.4 萨缪尔森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
8.4.1 《工资和利息》
8.4.2 《马克思的“价值”向竞争“价格”的“转化”》
8.4.3 《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8.5 森岛通夫对马克思转形问题的解说
第九章 中国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
9.1 丁堡骏模型
9.2 朱奎模型
9.3 白暴力模型
9.4 王志国模型
9.5 张忠任模型
9.5.1 错误的模型设置
9.5.2 错误的数学证明
附录: 张忠任转形问题研究再批判
第十章 “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1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原因
10.2 “简单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2.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
10.2.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
10.3 解决“复杂转形问题”的理论基础
10.4 “复杂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
10.4.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
10.4.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
10.5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下篇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对前人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11.1 马克思对亚·斯密以前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评
11.1.1 重商主义的生产劳动理论
11.1.2 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理论
11.2 马克思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
11.2.1 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11.2.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见解
11.2.3 马克思在1861-1863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看法
11.3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
11.3.1 热尔门·加尔涅
11.3.2 施托尔希
11.3.3 纳骚·西尼耳
11.3.4 佩·罗西
第十二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12.1 马克思在1863-1865年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1.1 马克思在第26卷第一册附录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1.2 马克思在第49卷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12.2 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劳动论述的辩析
12.2.1 马克思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
12.2.2 生产劳动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12.2.3 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两种不同判断
12.3 马克思的服务理论
12.4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总结
12.4.1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
12.4.2 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
12.4.3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三个“无关论”定理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13.1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
13.2 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13.3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13.4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第十四章 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争论和简评
14.1 “宽派”的生产劳动观
14.1.1 “宽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14.1.2 “宽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
14.1.3 “宽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14.2 “窄派”的生产劳动观
14.2.1 “窄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14.2.2 “窄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
14.2.3 “窄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14.3 “中派”的生产劳动观
14.4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其他主要观点
14.4.1 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2 陆立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3 白暴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4.4 李铁映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14.5 当代西方学者的生产劳动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x
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