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适应高等师范院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广泛吸收收国内外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吸取全人类的道德智慧,阐明了伦理学的基本知识,论述伦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书立足于人的伦理观念和现代化,较多地关注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探究,具有体系结构严密、内容新颖、现实感强的特点。本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学生使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 伦理学的类型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
四 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科学
第二节 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 道德、伦理的涵义
二 道德的科学规定
三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伦理学研究与现时代
一 道德建设与物质利益追求
二 道德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
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第二章 中西伦理学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源流
一 奴隶社会伦理思想
二 封建社会伦理思想
三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四 近代无产阶级伦理思想
第二节 西方伦理学的源流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伦理思想
二 中世纪宗教伦理思想
三 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四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第三节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一 经济形态方面的比较
二 社会结构方面的比较
三 伦理思想理论前提的比较
四 道德和哲学关系方面的比较
五 伦理和政治关系方面的比较
六 道德价值导向上的比较
七 义利观的比较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 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
二 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道德
二 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 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 道德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规律
二 善恶矛盾从内部推动道德发展的规律
三 道德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
第四章 道德的社会基础、功能和本质
第一节 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二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特殊性与基本功能
一 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宗教
二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三 道德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一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 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关系
二 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 为人民服务
二 集体主义原则
三 “五爱”基本要求
四 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一 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体制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 道德评价与道德建设
三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六章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建设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 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二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 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基本要素
二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节 家庭美德
一 爱情与道德
二 婚姻家庭与道德
三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第七章 个体道德(一)
第一节 个体道德意识与情感
一 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
二 个体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 个体道德良心
第二节 个体道德行为
一 人类行为与道德行为
二 行为的道德选择
第三节 道德品质
一 个体道德品质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二 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 个体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第八章 个体道德(二)
第一节 个体道德的多样性
一 角色道德和性别道德
二 独处道德与闲暇道德
三 时年道德
第二节 道德人格
一 人格的含义
二 道德人格
三 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
第三节 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
一 人生价值
二 人生理想
三 人生的至善
第九章 伦理学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现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 伦理科学化
二 伦理生活化
三 伦理资源资产化
四 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
五 研究方法多元化
第二节 伦理学的应用发展
一 经济伦理学
二 管理伦理学
三 信息伦理学
四 环境伦理学
五 生命伦理学
参考文献
后记
i? x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 伦理学的类型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
四 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科学
第二节 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 道德、伦理的涵义
二 道德的科学规定
三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伦理学研究与现时代
一 道德建设与物质利益追求
二 道德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
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第二章 中西伦理学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源流
一 奴隶社会伦理思想
二 封建社会伦理思想
三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四 近代无产阶级伦理思想
第二节 西方伦理学的源流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伦理思想
二 中世纪宗教伦理思想
三 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四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第三节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一 经济形态方面的比较
二 社会结构方面的比较
三 伦理思想理论前提的比较
四 道德和哲学关系方面的比较
五 伦理和政治关系方面的比较
六 道德价值导向上的比较
七 义利观的比较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 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
二 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道德
二 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 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 道德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规律
二 善恶矛盾从内部推动道德发展的规律
三 道德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
第四章 道德的社会基础、功能和本质
第一节 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二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特殊性与基本功能
一 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宗教
二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三 道德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一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 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关系
二 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 为人民服务
二 集体主义原则
三 “五爱”基本要求
四 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一 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体制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 道德评价与道德建设
三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六章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建设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 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二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 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基本要素
二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节 家庭美德
一 爱情与道德
二 婚姻家庭与道德
三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第七章 个体道德(一)
第一节 个体道德意识与情感
一 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
二 个体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 个体道德良心
第二节 个体道德行为
一 人类行为与道德行为
二 行为的道德选择
第三节 道德品质
一 个体道德品质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二 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 个体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第八章 个体道德(二)
第一节 个体道德的多样性
一 角色道德和性别道德
二 独处道德与闲暇道德
三 时年道德
第二节 道德人格
一 人格的含义
二 道德人格
三 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
第三节 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
一 人生价值
二 人生理想
三 人生的至善
第九章 伦理学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现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 伦理科学化
二 伦理生活化
三 伦理资源资产化
四 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
五 研究方法多元化
第二节 伦理学的应用发展
一 经济伦理学
二 管理伦理学
三 信息伦理学
四 环境伦理学
五 生命伦理学
参考文献
后记
i? x
伦理学教程[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