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七章内容,第一章概述集句诗及其理论的发展,第二章总论集甸诗的基本类别和审美特征;第三章至第六章则集中探讨集句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集句诗的不同类别与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这四章其实也是对集句诗具体类别的探讨。第七章则立足于前面的结果,转而探讨集句诗的文化影响。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较为松散,但总体上都是立足于文化角度对集句诗进行的具体研究。 本书的主要用意在于探讨集句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结合中国文化的若干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集句诗进行具体的研究。这种探讨不仅有利于将集句诗研究引向深入,而且能够更有力地揭示出中国文化对集句诗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为了将集句诗的作者与诗句的原作者加以区别,本书统一称集句诗的作者为“诗人”,而称诗句的原来作者为“作者”;与此相联系,本书称一般诗歌的写作为“创作”,而称集句诗的写作为“写作”。这样的区别仅仅是为了避免概念使用的混乱,并不含有集句诗不属于创作的意思。
目录
绪论第一章 集句诗及其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性第一节 集句诗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 集句诗的出现及其原因二 从杂体走向独立三 集旬诗在南宋不断壮大第二节 集句诗的中衰和复兴一 集句诗在金元两代的中衰二 集句诗在明代的复兴三 明代集句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第三节 集句诗的繁荣一 集句诗实现了繁荣二 清代集句诗的基本特点三 清代集句诗繁荣的原因第四节 集句诗理论发展的阶段性一 宋金元三代对集句诗的认识二 集句诗理论在明代走向成熟三 清代出现专门的集句诗话和集句诗法第二章 集句诗的基本类别和审美特征第一节 集句诗的写作特点和基本类别一 集句诗的写作特点二 集句诗的基本类别第二节 集句诗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对立统一一 “古”与“今”的对话二 “他”与“我”的结合三 “多”与“一”的统一第三节 “亦庄亦谐”的审美趣味一 形式上的“谐”给集句诗打上了浓重的游戏底色二 题材内容上的“庄”给集句诗带来了活力三 “庄”与“谐”的结合增加了集句诗的艺术魅力第四节 “学”与“才”的完美融合一 “诗学”是集句诗写作的根底二 集句诗对诗人的写作才能有很高的要求三 诗学与诗才的结合方式第三章 集句诗与“厚古薄今”第一节 集古诗一 集古诗在宋金两代的发展和定名二 集古诗在元代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三 集古诗的内涵变化四 集古诗体现出诗人推陈出新的创作心态第二节 集选诗一 北宋孔平伸开创了集选诗二 集选诗在清代的发展三 李熠禄的《律选》四 郭阶的《集选诗》五 许懋和的《集其清英集》六 清代集选诗的创新特点第四章 集句诗与诗歌经典第一节 集杜诗一 集杜诗的基本发展状况二 尊杜——集杜诗对杜诗的继承与发扬三 变杜——集杜诗人对杜诗的利用与发展第二节 集陶诗一 集陶诗的出现和得名二 集陶诗在明清两代获得较大的发展三 集陶诗的基本特点和价值第三节 集李诗一 两宋时期的“准集李诗”二 集李诗在元明清三代的发展三 集李诗的特点第四节 集苏诗一 集苏诗的发展二 张吴曼的《律苏和陶》三 张绍先的《芑园真一酒》四 陈瑞琳的《食古研斋集苏诗》五 集苏诗的解读第五章 集句诗与“唐宋诗之争”第一节 集唐诗一 集唐诗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二 集唐诗在明清两代非常兴盛三 集唐诗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集宋诗一 集宋诗的发展概况二 纪实为主的《贞可斋集宋》三 集宋诗发展的文化特点四 集元诗、集明诗与集宋元明诗的出现第六章 集句诗与比德文化、学术环境及儒释道三教之关系第一节 集句诗与比德文化一 咏梅集句诗发展的盛况二 咏梅集句诗的特征三 咏梅集句诗的影响第二节 集句诗与学术环境一 集句诗的出现跟当时的诗学研究相关二 集句诗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当时的学术环境三 分韵著作和集句诗工具书的出现促进了集句诗的发展第三节 集句诗与哲学、宗教一 集句诗与儒家之关系二 集句诗与佛教之关系三 集句诗与道教之关系第七章 集句诗的文化影响第一节 集句散曲一 集句散曲在明代以前的发展状况二 清代集句散曲的新变三 集句散曲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集句文一 集句文初步形成二 集句文走向成熟三 集句文在清代的发展四 集句文的应用功能五 集句文的纯文学功能六 集句文的取句范围第三节 集句对联一 集联出现于宋代二 集联在明代的发展三 集联在清代的繁荣余论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后记
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