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崇富选集》内容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2006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五大学部之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以揭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以人类历史发展的、重点是世界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体系。自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革命奋斗和实践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先后发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和统一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劳动人民及其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精神支柱和生命线。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才取得了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逐步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使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才使原来“一穷而卣”的旧中国,一跃成为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而使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获得了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光荣。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带头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是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崇高事业。
目录
一 哲理研究篇
论反映
列宁提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的思想渊源
关于实践的科学概念和真理标准问题
――与吴建国、崔绪治同志商榷
评认识和实践的“二重主体论”
――与曹伯言、周文彬同志商榷
略论“陶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论真理的本质规定
――兼论真理的阶级性问题
认识论的研究正酝酿着新的进展
目的范畴的新探索
――读《关于目的的哲学》
恩格斯和自然科学
――兼谈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马恩列斯《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札记
反映范畴的发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探究
――简评《世界的意义――价值论》
关于列宁的物质的“反映的特性”概念
反映范畴与信息的本质
近几年有关认识论的争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有益探索
论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体性
――与杜丽燕等同志商榷
评“真理多元论”
略论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统一
评“超越哲学”
――评所谓“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能人本主义化
――答丛大川同志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向
――六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评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和特点
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
“月亮”的哲学争议
动物心理的发展和思维的萌芽
认识的个体发生对种系发生的“重演”
认识活动与脑的生理机制
认识的主体性与“思维图式”
简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发展与深化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
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二 科社探索篇
“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方法论剖析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思想何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
社会主义国有制是全民所有和劳动者“个人所有”的辩证联结
――简论新型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分析和新型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试论共产主义理想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领导力量
――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
牢记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几点再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有创造性”
两次创造性的实践突破两次伟大的理论飞跃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动摇
市场机制的二重效应与人生价值导向
跳出周期率
学习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苏联的经济问题与苏联剧变
认准大时代拥抱新世纪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立党之本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阶级的解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
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
论全面实践“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三个代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共产党的先进性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论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三 政见论争篇
怎样看待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一定要导致政治上的
“多元化”吗?
从政治动乱到反革命动乱
《美国之音》的表演与“和平演变”的策略
善良的爱国愿望为什么会走向反面?
关于“比”的方法论问题
多元化与自由化
“新启蒙运动”意味着什么?
――与一种时髦的观点商榷
资产阶级民主与“政治多元化”
用“理性”词语包装的迷信更有害
――驳某哲学教授为“法轮大法”辩论的谬论
敢于坚持“真理”,还是迷信邪说?
――剖析一个博士、党员干部对“法轮大法”的荒唐吹捧
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编后话
论反映
列宁提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的思想渊源
关于实践的科学概念和真理标准问题
――与吴建国、崔绪治同志商榷
评认识和实践的“二重主体论”
――与曹伯言、周文彬同志商榷
略论“陶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论真理的本质规定
――兼论真理的阶级性问题
认识论的研究正酝酿着新的进展
目的范畴的新探索
――读《关于目的的哲学》
恩格斯和自然科学
――兼谈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马恩列斯《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札记
反映范畴的发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探究
――简评《世界的意义――价值论》
关于列宁的物质的“反映的特性”概念
反映范畴与信息的本质
近几年有关认识论的争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有益探索
论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体性
――与杜丽燕等同志商榷
评“真理多元论”
略论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统一
评“超越哲学”
――评所谓“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能人本主义化
――答丛大川同志
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向
――六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评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和特点
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
“月亮”的哲学争议
动物心理的发展和思维的萌芽
认识的个体发生对种系发生的“重演”
认识活动与脑的生理机制
认识的主体性与“思维图式”
简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发展与深化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
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二 科社探索篇
“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方法论剖析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思想何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
社会主义国有制是全民所有和劳动者“个人所有”的辩证联结
――简论新型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分析和新型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试论共产主义理想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领导力量
――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
牢记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几点再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有创造性”
两次创造性的实践突破两次伟大的理论飞跃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动摇
市场机制的二重效应与人生价值导向
跳出周期率
学习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苏联的经济问题与苏联剧变
认准大时代拥抱新世纪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立党之本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阶级的解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
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
论全面实践“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三个代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共产党的先进性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论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三 政见论争篇
怎样看待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一定要导致政治上的
“多元化”吗?
从政治动乱到反革命动乱
《美国之音》的表演与“和平演变”的策略
善良的爱国愿望为什么会走向反面?
关于“比”的方法论问题
多元化与自由化
“新启蒙运动”意味着什么?
――与一种时髦的观点商榷
资产阶级民主与“政治多元化”
用“理性”词语包装的迷信更有害
――驳某哲学教授为“法轮大法”辩论的谬论
敢于坚持“真理”,还是迷信邪说?
――剖析一个博士、党员干部对“法轮大法”的荒唐吹捧
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编后话
李崇富选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