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与国学

副标题:无

作   者:许地山

分类号:

ISBN:978753929695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国粹与国学》收录了许地山在逝世前一年于《大公报》连载的13篇议论文章,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宗教部分主要论述儒、儒学、儒教之间的关系;医学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等问题。文物部分既有对器物、制度等的考证,对礼俗的议论,也有对香港考古工作的记述。语文部分除《国粹与国学》这篇文章外,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改革问题。《国粹与国学》则提出了作者对"国粹"的定义,并讨论了国学的价值和路向等问题。


【目录】
001 周序
宗教
003 原始的儒、儒家与儒教
019 医学与道教
026 宗教底妇女观
——以佛教底态度为主
039 道家思想与道教
文物
069 大中磐刻文时代管见
076 清代文考制度
098 香港考古述略
——香港人何时从何处来的?*初来洪的汉人姓什么?
103 礼俗与民生
107 猫乘
语文
129 中国文字底命运
134 青年节对青年讲话
139 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
144 国粹与国学
159 中国文字底将来


【免费在线读】
书中精彩语段:
  ○在原始社会中,凡长于一技,精于一艺底人,他必定为那群众所敬重。因为他能办群众所不能底事,所以他在那社会中底地位*高,且具有治人底能力。
  ○凡是一种理想,都是由许多成法挤出来底。六艺既是先王经世底成迹,那钻研经术底儒生在习诵之余,必要揣摩其中的道理。于是在六艺中抽出一个经纬天下底“道”,而“道”、“艺”底判别,就越来越远了。
  在原始社会中,凡长于一技,精于一艺底人,他必定为那群众所敬重。因为他能办群众所不能底事,所以他在那社会中底地位*,且具有治人底能力。在草昧时代,人民*怕的是自然界一切的势力,疾风、迅雷、景星、庆云,乃至山崩、河决,无一不是他们所畏怖底。他们必要借着“前知”或“祈禳”底方法来豫防,或解救那一切的灾害。然而“前知”、“祈禳”底事不是人人能办底,在一个团体中至多不过是三五个人而已。这样具超常人能力底人,必能制度,创物。这等人在中国古代,高明者为“圣人”,次者也不失为“君子”。
  但无论是圣人也罢,君子也罢,他们底地位即是巫祝,是宰官,或者也是君王。女娲炼石,神农尝药,蚩尤作雾,史皇(苍颉)制书等等,都是圣人能作物底;同时,他们是君主。史书多说蚩尤好乱喜兵,少说到他底好处,可是他也不定是很暴虐的人。他也是个儒者,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看来蚩尤还是一位助人君知天时底人哪。时代越下,依圣人曾经创作底事物而创作底人越多,“圣人”、“君子”底尊号,当然不能像雨点一般,尽落在这些不发明而制物底人底头上,于是古人另给他们一个名字叫做“儒”。
  “儒”这个字,《说文》解作“术士”。依这两个字底解释,是办事有方法底人底意思。(“术”,《说文》解作“邑中道”,《广雅》解作“道”。
  “术”“道”相通,可见“术士”即是“道士”。)从制字底本谊说,“儒”从人需,“需”,《易·象》说是“云上于天”。《序卦》说是“饮食之道”。由说前是天地之道,而后说是人道,那就是说,儒是明三才之道底人。这个意思,汉朝的扬雄给他立个定义说:“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篇》)*初的儒——术士——都是知天文,识旱潦底,他底职分近于巫祝,能以乐舞降神。他是巫官,是乐官,又是教官,《虞书》载舜命夔典乐教冑子,以谐神人,即是此意。其后衍为司乐之官,“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使有道有德者教国之子弟,死则为乐祖,祭于瞽宗”。(《周礼·大同乐文》),儒者皆以诲人为职志,其渊源未必不在于此。怎么说*先他也不过是巫觋瞽蒙一流人呢?古人以衣冠为章身序官之具,因其形式辨别那人底职分,儒者所戴底帽子名“术氏冠”,又名“圜冠”,圜冠是以鹬(翠鸟)羽装饰底帽子,用来舞旱暵求雨底。《庄子·田子方》有一段话说:“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决者事至而断。”可见周代底儒,虽不必尽为舞师之事,而他底衣冠仍然存著先代底制度,使人一见就可以理会他是“通天、地、人底人”。(参看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又《诗传》所谓“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登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这九能中,巫祝之事占了一大半,然而不失其为大夫,君子。
  儒者既为术士的统称,所以凡有一技一艺之长对于所事能够明了、熟练,和有法术能教人底都可以称为儒,儒为术士。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为师(《文王世子》文),“有六艺以教民者”为保,保就是儒。“艺”、“术”、“道”三字,在典籍中几成为儒者底专卖品。《天官·大宰职》说:“儒以道得民。”《地官·保氏职》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底“道”,是技术材艺底道。《晏子春秋·内篇》第五说:“燕之游士,有泯子午者,南见晏子于齐,言有文章,术有条理,巨可以补国,细可以益晏子者三百篇”。又《吕氏春秋·博志》:“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我们可以看出泯子午所有底是补国益身底法术;孔、墨、宁越所学底是先王底经术。“法术”、“经术”都是儒者底职志,是圣人所务底。《礼记·乡饮酒义》说:“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术道”就是艺术。到这里,我们不能不略讲一点“艺”底意思。保氏所教底是艺。《汉书·儒林传》:“古之儒者,博学虖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明六艺是先圣致治底道术,是世儒所习所教底。六艺是政教学艺底基础,自来就有今文、古文两派说法。主这说底为“纯乎明理”为今文六艺;“兼详纪事”为古文六艺。此外还有保氏所教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戴礼》有“小艺”、“大艺”底分别,故此,我以为六艺可以分为小学六艺和大学六艺。小学六艺是小艺,就是童子八岁出外就舍所学底,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大学六艺是大艺,即所谓六经,是束发时在大学所学底,《易》、《书》、《诗》、《礼》、《乐》、《春秋》。不过大学所习底大艺古时只有四样,《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庄子·天下篇》也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里明明有大小艺的分别,“其明在数度”即是先圣遗留下来,揖让,升降;舞勺,诵诗;白矢,连参;谐声,转注;鸣鸾,逐禽;均输,方程等等技艺底成法,所谓“六通”,是通于此;世人所传,也是传此。至于载于竹帛底《诗》、《书》、《礼》、《乐》,是古圣政事、典章、学术、名理之所从出,要辟这四艺非入大学不成,故只为邹鲁一部分底士,和缙绅先生所能明。道阴阳底《易》,和道名分底《春秋》,本不在《大学》六艺之列,也许因为这两样是卜史所专掌,需要在官然后学习底缘故。韩宣子观书于鲁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见《左昭公二年传》。这时孔子十一岁。)孔子晚年才学《易》,删定《春秋》,足见这两书不藏于黉宫,孔子在大成之年也未必猎涉过底。凡是一种理想,都是由许多成法挤出来底。六艺既是先王经世底成迹,那钻研经术底儒生在习诵之余,必要揣摩其中的道理。于是在六艺中抽出一个经纬天下底“道”,而“道”、“艺”底判别,就越来越远了。这个“道”是从六经产出,是九流百家所同宗底。所以不习六艺所产底“道术”观念就不能观九家之言,便不能明白儒家底渊源。百家所持,原来只有从六艺产出底一个“道”字。这个“道”本不专为一家,乃是一个玄名,自刘向以后,始以老庄之说为道家。《汉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其实古代神政,能诵习典册底,也只有祝史之流,正不必到衰周王官失守,然后流为一家之言。且在官者皆习六艺,各家底思维也是趋于大同,也是“违道不远”底。
  “道”是什么意思呢?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我只能将他底大意提些出来和儒家所主底比较一下而已。道只是宇宙间惟一不易的根源,是无量事物之所从出底。《韩非·解老篇》:“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庄子·天下篇》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又《在宥篇》说:“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阴阳、柔刚、仁义之道,是一般术士所传习底。所以道家主柔弱,说“致虚极,守静笃”,而“儒”训为“柔”。道主“无为”,而孔子说:“无为而治天下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推原于天,如《天道篇》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美次之。……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于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而儒以顺阴阳为职志,故《祭义》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易》是中国*古的书,是六艺之祖,百家,尤其以道家底思想都从这里出发底。孔子所修底道,多在实用方面,故说“修道以俟天下”。而他底行教目的也是要和这经纬六合之“道”同流底。看他所说“吾道一以贯”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大教义,也可以理会得道儒之分别。
  我们既然知道,“艺”、“术”、“道”,是一般儒士所常道底,儒不过是学道人底名称,而后人多以儒为宗师仲尼底人。这是因为孔子和他底门人自己认定他们是儒底正友,是以道艺教乡里底。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因为子夏当时设教,夫子告以儒之道,教他要做识大体而可大受底“君子儒”。此后社会上就把儒这个字来做学“孔子道”底人底专名。(见《淮南·俶真训》“儒墨”注)原来在孔子以后不久,这字底意义就狭窄了。孟子自己说他底道理是儒,而墨者夷子亦称孟子所传为“儒者之道”。(参见《滕文公上》、《尽心下》)儒既成为学“孔子道”底专名,所以《汉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又应劭《风俗通》说:“儒,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训儒为“区”,明其对于道与诸家有不同的地方。这和犹太教中一部分持律底人自以为“法利赛”底意思相仿。至于“通儒”、“俗儒”,仍是孔子“君子儒”、“小人儒”底意思。
  ……

目录


001 周序
宗教
003 原始的儒、儒家与儒教
019 医学与道教
026 宗教底妇女观
——以佛教底态度为主
039 道家思想与道教
文物
069 大中磐刻文时代管见
076 清代文考制度
098 香港考古述略
——香港人何时从何处来的?*初来洪的汉人姓什么?
103 礼俗与民生
107 猫乘
语文
129 中国文字底命运
134 青年节对青年讲话
139 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
144 国粹与国学
159 中国文字底将来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国粹与国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