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由八位专家撰稿,陈晓明主编。从“现代性”入手来重新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和转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一直处于与外部剧烈动荡的世界对话中不断发生着各种应变的状态中。这些变革对促使中国文明步入现代化文明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当代中国文学为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在建构现代性叙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不懈的努力。本书在现代性的框架内来探讨中国20世纪以来的文学的发展变革,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成现代性文学的实践形态。梳理出了二十世纪现代性文学的历史线索。
本书定名为“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并不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改变成思想史性质的“现代性”研究,相反,我们一直坚持回到文学史研究本身,回到文学经验本身。当前,文学学科确实受到严重的侵犯,文学研究越来越像是思想史、政治史或文化研究。重心建立现当代文学科学研究的规范,又提到议事日程。这显然不是要杜绝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而是重新思考在不同学科的信息更大规模的交互作用的语境中,文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立足之地和特制的问题。
目录
目录
总序
导言
解读“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全球化“悖论”与现代性“歧途”
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方面
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
沦“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
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追问——90年代文学的一个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
女权/女性主义——重估现代性的基本视角
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
转型期文学叙事现代性的递嬗演进及特征
“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鲁迅与尼采反“现代性”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
现代性的构建:流行出版业的作用与意义
“现代”如何“拿来”——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确立途径为讨论中心
文学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突围与限禁——“文革”后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历史起源研究之一
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终结”话语质疑
论“现代性”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阐释有限性
后现代派如何挪用现代性话语——评“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
总序
导言
解读“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全球化“悖论”与现代性“歧途”
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方面
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
沦“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
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追问——90年代文学的一个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
女权/女性主义——重估现代性的基本视角
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
转型期文学叙事现代性的递嬗演进及特征
“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鲁迅与尼采反“现代性”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
现代性的构建:流行出版业的作用与意义
“现代”如何“拿来”——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确立途径为讨论中心
文学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突围与限禁——“文革”后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历史起源研究之一
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终结”话语质疑
论“现代性”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阐释有限性
后现代派如何挪用现代性话语——评“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
现代性中国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