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副标题:无

作   者:张艳国 著

分类号:

ISBN:978751616892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张艳国,1964 年2 月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曾长期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8年12月起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现为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中国近代史创新团队负责人。现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社科规划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组长。获得国务院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政府津贴专家、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入选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荣誉称号。

目录

序时间是对学术著作最好的检验
前言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考察
  一  自然历史过程:原始公有制向高级公有制复归
  二  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在常规性道路与变异性道路上展开
  三  自然历史过程论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尖锐对立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
  四  简短的结语
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
  一  革命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二  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
  三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
  四  革命与改革,共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代价问题的
  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肯定“代价”的
  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否定“代价”的
  三  马克思主义是否认为社会进步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四  几点看法
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力与创造条件
  一  “人民群众”与“英雄”各自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又相辅相成、相互激荡
  二  “人民群众”与“英雄”都是历史运动的推动力量,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交织在一起
  三  各种社会意志、目标和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恩格斯与唯物史观命题
  一  用“唯物史观”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  对唯物史观做出“最为详尽的阐述” 
  三  恩格斯晚年致力于丰富唯物史观命题的理论内涵
  四  简短的结论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之路
  一  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
  二  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一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区别
  二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联系
  三  研究唯物史观,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一  历史过程论
  二  历史主体论
  三  史家主体论
  四  史学发展论
  五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逻辑体系建构比较分析
  一  综合模式
  二  理论和方法模式
  三  认识论模式
  四  史学理论体系模式
  五  史学学模式
  六  余论
历史学需要哲学思辨
  —  —兼评余树声著《历史哲学》的学术价值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辨
  二  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予以回应是一个时代性课题
  三  余著走在李大钊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路上
  四  佘著的逻辑结构
  五  佘著的史家精神
  六  余著的学术史定位
  七  几点商榷意见
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  历史学的学科个性是什么
  二  再论历史学的功用
  三  从理论上探讨研究史学的素质要求
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一  史家责任感
  二  史家使命感
  三  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在统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一  由述事史学向分析史学发展,由单向性、直观性史学认识朝着多向性、逻辑性方向演变
  二  由分析史学向系统史学发展,由多向性、逻辑性史学认识朝着纵向深入、横向综合方向发展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一  史学思维模式转换与研究方式改变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二  合理的史学智能结构推进史学思维模式转换
历史的整体运动与史学的总体研究
  一  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整体运动
  二  社会历史整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三  对社会历史整体运动开展总体研究
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地理环境对区域性历史发展的作用,把人类文化分成东方与西方两种类型
  二  东方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
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一  唯物辩证法是历史评价的活的灵魂
  二  把道德评价放置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史学理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