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6/69/9787811271478.jpg)
Finding of consumer & absence of subjectivity:Brief history & its criticism of modern advertising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e
副标题:无
作 者:蔡勇著
分类号:F713.80
ISBN:978781127147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现代广告理论及运用史评》的研究将从整体上采用一种批判的方法,《消费者发现与主体性缺席:现代广告理论及运用史评》是对从“印在纸上的推销”到IMC诸多理论的一种哲学回应。但是,也不排斥实证研究的价值取向。笔者相信,针对今天所提出的问题,没有一种研究方法是完美的。对两种旨趣各异的研究方法的容纳体现出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过去数十年的广告研究中,实证型的研究主要代表广告主或广告代理一方的价值取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广告直接效果”;而批判研究则更主要是学者站在受众或社会一方对广告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进行研究,批判隐性广告、虚假广告等广告对儿童社会化、盲目消费、社会肤浅时尚等负面影响,呼吁广告应当“引导消费”。
目录
序言
自序
引言广告的窘境
第1章 产品/广告本位及消费者的闪现
1.1 广告主(产品)本位
1.1.1 “前理论”时期
1.1.2 现代广告的两种开端
1.1.3 “推销术”概念的产生
1.2 广告本位阶段
1.2.1 科学广告的先驱:硬性推销派
1.2.2 艺术广告的先驱:软性推销派
1.2.3 独特的销售主张: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1.2.4 早期的“创意”概念和科学派旗手大卫·奥格威
1.2.5 艺术派代表威廉·伯恩巴克和ROI理论:对USP和奥格威的发展
1.2.6 走向折中:李奥·贝纳和“产品的戏剧性”
第2章 消费者的发现
2.1 第一次整合:4Ps Marketing Mix
2.2 消费者研究的两种范式
2.3 细分消费者
2.4 消费者研究的批评和补充
第3章 消费者本位
3.1 品牌形象与消费者
3.1.1 品牌形象的缘起(Brand Image)
3.1.2 品牌理论的发展
3.1.3 GE的品牌发展案例
3.2 企业形象(CIS)与消费者
3.2.1 VI的出现
3.2.2 CI的产生及内涵
3.2.3 墨西哥T恤的CIS案例
3.3 定位:把品牌建构在消费者大脑中
3.3.1 一词占领大脑
3.3.2 并非第一才能定位:Avis的得与失兼对定位理论的批评
第4章 第二次整合:IMC的全方位沟通
4.1 整合营销传播的要义和案例点评
4.1.1 整合营销传播的要点
4.1.2 英特尔的IMc案例
4.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缺憾
4.2.1 “媒体创意”“接触点管理”与“一致性”间的鸿沟
4.2.2 “数据库”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复杂性”和“非理性”
4.2.3 对早期USP、ROI理论以及后期“定位”理论的忽略
4.2.4 AP制:对IMC批判的补充
第5章 主体性的一再缺席
5.1 主体性缺席:广告的后现代批判
5.2 艺术没落与神话制造:广告理论的后现代批判
5.2.1 对科学广告理论的批判:主体性丧失
5.2.2 对艺术广告理论的批判:艺术的没落
5.2.3 对USP和“细分”等综合理论的批判:神话制造
5.3 消费者的不断发现与主体性的一再缺席
第6章 我理想中的广告理论
6.1 广告理论研究的四个视角和两种方法(两个视域)
6.2 融合的界面:介入与超越
6.3 “元理论”基础、“自理论”与“间理论”
6.4 以心理学和美学为元理论基础的营销传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跋
自序
引言广告的窘境
第1章 产品/广告本位及消费者的闪现
1.1 广告主(产品)本位
1.1.1 “前理论”时期
1.1.2 现代广告的两种开端
1.1.3 “推销术”概念的产生
1.2 广告本位阶段
1.2.1 科学广告的先驱:硬性推销派
1.2.2 艺术广告的先驱:软性推销派
1.2.3 独特的销售主张: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1.2.4 早期的“创意”概念和科学派旗手大卫·奥格威
1.2.5 艺术派代表威廉·伯恩巴克和ROI理论:对USP和奥格威的发展
1.2.6 走向折中:李奥·贝纳和“产品的戏剧性”
第2章 消费者的发现
2.1 第一次整合:4Ps Marketing Mix
2.2 消费者研究的两种范式
2.3 细分消费者
2.4 消费者研究的批评和补充
第3章 消费者本位
3.1 品牌形象与消费者
3.1.1 品牌形象的缘起(Brand Image)
3.1.2 品牌理论的发展
3.1.3 GE的品牌发展案例
3.2 企业形象(CIS)与消费者
3.2.1 VI的出现
3.2.2 CI的产生及内涵
3.2.3 墨西哥T恤的CIS案例
3.3 定位:把品牌建构在消费者大脑中
3.3.1 一词占领大脑
3.3.2 并非第一才能定位:Avis的得与失兼对定位理论的批评
第4章 第二次整合:IMC的全方位沟通
4.1 整合营销传播的要义和案例点评
4.1.1 整合营销传播的要点
4.1.2 英特尔的IMc案例
4.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缺憾
4.2.1 “媒体创意”“接触点管理”与“一致性”间的鸿沟
4.2.2 “数据库”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复杂性”和“非理性”
4.2.3 对早期USP、ROI理论以及后期“定位”理论的忽略
4.2.4 AP制:对IMC批判的补充
第5章 主体性的一再缺席
5.1 主体性缺席:广告的后现代批判
5.2 艺术没落与神话制造:广告理论的后现代批判
5.2.1 对科学广告理论的批判:主体性丧失
5.2.2 对艺术广告理论的批判:艺术的没落
5.2.3 对USP和“细分”等综合理论的批判:神话制造
5.3 消费者的不断发现与主体性的一再缺席
第6章 我理想中的广告理论
6.1 广告理论研究的四个视角和两种方法(两个视域)
6.2 融合的界面:介入与超越
6.3 “元理论”基础、“自理论”与“间理论”
6.4 以心理学和美学为元理论基础的营销传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跋
Finding of consumer & absence of subjectivity:Brief history & its criticism of modern advertising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