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作 者:马瑞崑,贾秀领编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简介:本书介绍了冬小麦的水分关系与节水高产的研究新成果。
目录
目录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3.2.3 结论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3.4 结论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4.1.1 叶水势日变化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4.2 ψT的组分分析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4.5 结论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2 群体光合率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5.4 结论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6.1.3 小结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6.2.1 叶水势(ψt)
6.2.2 膨压(ψp)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6.4.1 选育过程
6.4.2 选育结果
6.4.3 结论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1 生育期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8.2.2 密度—产量模型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8.3.1 计算分析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8.4.2 水分利用效率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5.2 群体光合率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2.3 结论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3 发表论文目录
目录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3.2.3 结论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3.4 结论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4.1.1 叶水势日变化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4.2 ψT的组分分析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4.5 结论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2 群体光合率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5.4 结论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6.1.3 小结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6.2.1 叶水势(ψt)
6.2.2 膨压(ψp)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6.4.1 选育过程
6.4.2 选育结果
6.4.3 结论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1 生育期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8.2.2 密度—产量模型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8.3.1 计算分析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8.4.2 水分利用效率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5.2 群体光合率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2.3 结论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3 发表论文目录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4.5 结论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目录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7.1 生育期
4.1.1 叶水势日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6.2.1 叶水势(ψt)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2 群体光合率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6.2.2 膨压(ψp)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4 结论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4 结论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4.2 选育结果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6.4.1 选育过程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3.2.3 结论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6.1.3 小结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4.3 结论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4.2 ψT的组分分析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9.5.2 群体光合率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8.2.2 密度—产量模型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8.4.2 水分利用效率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3 发表论文目录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3.1 计算分析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10.2.3 结论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3.2.3 结论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3.4 结论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4.1.1 叶水势日变化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4.2 ψT的组分分析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4.5 结论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2 群体光合率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5.4 结论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6.1.3 小结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6.2.1 叶水势(ψt)
6.2.2 膨压(ψp)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6.4.1 选育过程
6.4.2 选育结果
6.4.3 结论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1 生育期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8.2.2 密度—产量模型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8.3.1 计算分析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8.4.2 水分利用效率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5.2 群体光合率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2.3 结论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3 发表论文目录
目录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3.2.3 结论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3.4 结论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4.1.1 叶水势日变化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4.2 ψT的组分分析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4.5 结论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2 群体光合率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5.4 结论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6.1.3 小结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6.2.1 叶水势(ψt)
6.2.2 膨压(ψp)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6.4.1 选育过程
6.4.2 选育结果
6.4.3 结论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1 生育期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8.2.2 密度—产量模型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8.3.1 计算分析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8.4.2 水分利用效率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5.2 群体光合率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2.3 结论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3 发表论文目录
2.1.4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及深层水作用
2.2 供水、总耗水、土壤耗水的关系
4.1.3 盆栽试验各阶段水分胁迫与叶水势
1 水资源与冬小麦生产
2.1.1 阶段耗水的比例关系
3.3.1 前控节水和拔节追氮与根系和冠层发育
2.3.2 生育中期(拔节至开花)的土壤水分变化
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2.3.1 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的土壤水分变化
3.1.3 初生根和次生根单独生长的效应
6.1.1 冬小麦基因型对单次水分胁迫处理的生理反应
6.2.6 叶片残留蒸腾(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
4.5 结论
3 根系生长和功能与节水高产
3.1.2 分别调控供水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与功能
3.2 初生根、次生根和总根系生长与功能的基因型差异
目录
2.1.2 拔节前供水与作物和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4.3 ψT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2.1.3 供水深度与土壤蒸发消耗
2.3.3 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的土壤水分变化
3.3 总根系的生长与冠层发育的关系
7.1 生育期
4.1.1 叶水势日变化
2.3.4 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7.4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分配
8.4.1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
3.3.3 供水方式和种植密度与根系发育
5.3 植株糖代谢与节水
5.3.1 前期控水蹲苗与植株器官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
6.2.1 叶水势(ψt)
6.3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的综合评判
2.1 高产节水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消长
3.2.2 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对节水的反应
4 小麦节水高产的植物水分关系特点
5.1 叶片光合速率
5.1.2 追肥、播期和密度与叶片光合速率
5.2 群体光合率
2.3 高产节水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6.2.2 膨压(ψp)
6.2.7 少水/足水产量比
7 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光能利用动态
7.4.2 阶段水分胁迫与生物量积累动态差异
9.2.3 节水高产小麦灌前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9.3.2 初生根、次生根生长及功能与控水调节
3.1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功能
3.4 结论
5.1.3 供水与旗叶光合作用
5.4 结论
6.2.3 渗透调节能力的基因型差异及变化
6.4.2 选育结果
8.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1.1 供水深度与初生根和总根系发育和功能
3.2.1 不同基因型的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和功能
3.3.2 供水和品种对总根系生长和生理的作用
6.4.1 选育过程
7.4.1 生物量生产模式
9 冬小麦节水调控的补偿超补偿效应
9.3 小麦根系与节水高产
3.2.3 结论
4.1 小麦叶水势的动态变化特点
5.2.3 供水、品种和密度三因素与群体光合
6.1.3 小结
8.1.4 品种和春季首次灌水时间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2.1 供水—产量量化渐变复合模式
9.3.4 前控节水与根系生长发育动态
4.1.2 ψt随生育时期的变化
5.2.1 前期控水蹲苗与群体光合率
6.2.4 相对电导率、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
6.2.5 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
6.4.3 结论
8.1.5 品种、供水量和供水方式的综合效应
8.3 水分利用效率(WUE)
4.2 ψT的组分分析
4.4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5.3.2 灌水追肥与产量形成阶段的糖氮代谢
8.3.5 产量(Y)及总耗水(WU)对WUE的效应
8.3.6 WUE与蒸散效率(ETE)和收获系数(HI)
8.4 结论
9.5.2 群体光合率
5 光合作用、糖氮代谢与节水高产
5.2.2 品种、供水和拔节追氮三因素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6.1.2 反复干旱处理的基因型生理反应
7.4.3 生育后期的生物量再运转与分配动态差异
7.5 光能吸收和利用
8.1 综合调控对节水高产的作用
8.1.3 供水、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5.1.1 前期控水蹲苗与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呼吸强度
6.2 田间成株小麦对水分胁迫反应的基因型生理差异
8.2.2 密度—产量模型
9.3.1 根系生长的一般特点
9.7.1 生育期、株高和分蘖动态
9.9.1 叶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强对叶面积系数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9.9.2 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运输再分配的增强对生物量积累降低的超补偿效应实现较高经济系数对略低生物量的超补偿
6 植株水分生理及节水高产基因型综合评判
6.1 冬小麦基因型幼苗对水分胁迫反应的生理差异
7.2 分蘖和植株高度的变化动态
8.1.6 高产小麦进一步节水的产量效应
8.3.2 WUE的基因型差异
11.5 防治病虫草害和抗蒸腾降低水分消耗技术
6.4 节水高产小麦基因型选育实例
7.3 叶面积及田间光照条件
8.4.2 水分利用效率
10.2 黄腐酸的生理作用与小麦节水
11.4 以控制拔节前灌水为前提以中后期肥水运筹为核心的管理技术
12.5 根系试验及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7.5.1 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模式
9.8.2 供水和密度效应
12.3 植株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1 改进的压力室技术测定叶水势
13 发表论文目录
7.5.2 水分胁迫对生物量与光辐射关系影响
8.1.7 冬小麦的节水超高产
8.3.1 计算分析
8.3.4 供水对WUE的效应
9.8.1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基因型差异
10.2.1 叶面喷施的生理节水和产量效应
10.4 抗蒸腾剂的应用及前景
7.6 结论
8 冬小麦的水分--产量关系与水分利用效率
8.1.1 品种、供水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综合效应
8.1.2 前期、中期和后期水分胁迫的产量效应
8.3.3 密度对WUE的效应
9.6 节水高产基因型水分生理特点及综合评判
10 抗蒸腾剂的应用与节水
9.1 拔节前水分胁迫,拔节后优化供水可实现节水高产
9.2.2 供水、总耗水和土壤耗水的关系
9.5.1 叶片光合速率
9.6.4 节水高产基因型的综合评判及应用
9.7.3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分配动态
10.2.2 FA种子处理对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效应
10.3 高脂膜的节水效应
9.2 土壤水库在节水高产中的作用
9.9 超补偿机制与节水高产
9.9.3 个体增壮对群体减小的超补偿效应实现穗粒重增加对亩穗数降低的超补偿
10.2.3 结论
12.2 土壤水分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12.5.1 根系试验研究方法
9.2.1 节水高产麦田的土壤耗水和土壤水分动态
10.1 抗蒸腾剂的类型及特点
12 小麦水分关系研究法
12.3.6 相对电导率测定
9.3.3 基因型的根系生长和功能差异
9.4 节水高产小麦的植株水分关系特点
9.4.1 叶水势变化特点
9.4.2 节水高产的ψt指标
9.7 节水高产小麦的个体和群体发育动态
9.7.2 叶面积动态及田间透光条件
9.9.4 根系发育增多和功能增强对供水量减少的超补偿效应
9.5 叶片和群体光合作用与小麦节水高产
9.6.3 少水/足水产量比
12.3.7 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测定
9.6.1 节水高产基因型幼苗期的生理特性
9.8.3 产量(Y)及总耗水量(WU)对WUE的效应
9.10 冬小麦前控节水高产超高产机理模式
11.1 以播前造足底墒为主的灌底墒水施足底肥和精细整地技术
12.3.3 应用改良印迹法测定叶片气孔开度
9.6.2 节水高产基因型长成植株的生理特性
9.8 水分利用效率与节水高产
9.9.6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总耗水量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10.1.2 几种抗蒸腾剂的作用特点
11.6 综合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9.9.5 植株渗透调节和膨压维持的增强对叶水势降低的超补偿效应
12.3.5 由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测定残留蒸腾
10.1.1 抗蒸腾剂的类型
12.3.4 多种方法测定蒸散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气孔导度)
11 冬小麦节水高产超高产栽培法
12.3.2 应用改进的压力室技术进行PV曲线分析
11.2 节水高产优良品种选用技术
12.4 单叶和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法
12.5.2 根系取样方法
11.3 优化播种技术
1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5.3 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冬小麦水分关系与节水高产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