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明清史学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傅振伦之子傅玉璋、孙女傅正合著的一部断代史学史专著。全书307个页码,25.8万字。2003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明清史学史》除傅振伦《序》、傅玉璋《后记》,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专述明代史学,共三章。第一章《明代史学》,内容包括:一、明代史学概述,二、编纂《元史》与改修《宋史》,三、编年体史著的编修和纪事本末体史著之续作,四、方志学和地理学,五、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六、目录学;第二章专讲《明代野史》,内容有:一、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三、谈迁《国榷》,四、李贽的史学思想,五、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第三章《明清之际三大史学思想家》,分别阐发了清初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开辟新学风的史学家——顾炎武、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王夫之三人的史学思想。
下编清代史学部分,共列七章,紧接上编排序。第四章《清代前期史学》,包括概述和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第五章《编年体史著与纪事本末体史著的发展》,论述了徐乾学、毕沅、夏燮、陈鹤、谷应泰、杨陆荣、李有棠、吴伟业等人在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史学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做出的贡献;第六章《乾嘉时期的考据学》,既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考据学之形成,又从中观层面总结了乾嘉考据学家在整理古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最后从微观上选取王鸣盛、钱大昕和赵翼三大考据学家,结合他们的代表性著作,具体而微地阐述了他们的考据思想、方法、成绩和贡献等;第七章《方志与沿革地理》,讲述清代方志编修概括、修志学派和方志的通病,以顾祖禹及其《读史方舆纪要》为对象,以窥清代学者在沿革地理领域的研究情况;第八章《清代前期的野史》,以史家及其代表性论著为考察对象,分节论述张岱、查继佐、计六奇、温睿临等人在野史编纂上的成就,他们的历史编纂方法、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等等;第九章《类书、丛书、典制体要籍和目录学》,以《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清实录》、《东华录》、续三通、清三通、“方略”、“纪略”、官私藏书目等为考察内容,研究清代前期学者在类书、丛书、典制体史著编纂以及目录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最后一章即第十章是专为著名史学理论家、史学评论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开列的,集中阐述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方志学成就,包括章氏在历史学上的贡献、在方志学上的主要见解、主修和预修诸志、在目录学上的成就。
此外,《明清史学史》还有两个“附录”,一是玉璋小女傅样撰著的“明清档案馆库”,二是“主要参考书目”。
傅振伦在《序》中对其子玉璋、其孙女正的治学生涯及本书的内容特色有简赅的绍介,现迻录如下:
“予家四世从事教学工作,子女中惟玉璋一人治史,曾从予学习于长白师范学院史地系。北平解放后,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既已卒业,更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研究生班,从名师尚钺、郑昌淦、戴逸诸先生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尚钺先生以其性嗜好明代历史,嘱于教学之余,钻研明代史迹,培育史学史人才,由校内湘乡曾宪楷教授指导。玉璋在教学及科研的四十余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不少资料,自1980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始讲述中国史学史。他以为西学东渐,东西文化交流,明清史学成为一个重要新课题,乃首先整理为二十余万言,力求以明清之际三大史学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明清野史为重点,数易其稿而成。孙女傅正任职于安徽大学图书馆,对中国史学史颇有兴趣,她已撰写数章。今翻阅其稿,叙述明清史书的编纂、考订、研究等情况。先述时代背景、史学特点,次及史书作者、内容、特点、评价,又次为结束语。文字义例,虽间有可推敲处,但史籍内容得失及史学的发展,可由此推求。所胪举明清史书大体完备,陈言务去,颇有新知,堪称史学专著,是问津和研究之书,也可供高校学生学习之参考,学者可进而研究史籍,更进而肄习明清事件人物,启发历史知识,知所法戒。”
足见《明清史学史》一书,虽仅区区二十余万言,在“块头”上无法与那些动辄数十万言以至上百万言的“大著”相比,然实实在在浸渍着两代学人数十年的心血。“陈言务去”,但求“新知”,傅家的此种治史立言传统,尤其值得吾等学之习之。
目录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明代史学
一 明代史学概述
(一) 明代社会特点
(二) 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
(三) 明代史学特点
二 编纂《元史》与改修《宋史》
(一) 宋濂等《元史》
(二) 《宋史》的改修
三 编年体史著的编修和纪事本末体史著之续作
(一) 编年体史著
(二) 纪事本末体史著
四 方志学和地理学
(一) 总志的编辑
(二) 各省通志,府、州、县志
(三) 地理学:《徐霞客游记》
五 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
(一) 《大明会典》
(二) 《永乐大典》
(三) 《皇明经世文编》
(四) 《明实录》
六 目录学
(一) 官藏书目
(二) 私家书目
第二章 明代野史
一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一) 文学修养与复古思想
(二) 记述内容和编写方法
(三) 治史态度与直笔精神
(四) 揭露隐私 纠正谬误
(五) 补充史实
二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一) 内容丰富 取材可靠
(二) 补充史实
(三) 充实资料 发表评论
(四) 揭露腐败和残暴
(五) 赞扬好人好事
(六) 考证历史
三 谈迁《国榷》
(一) 直书实录 纠正错误
(二) 勤于考订
(三) 评论历史
四 李贽的史学思想
(一) 反理学 批孔孟
(二) 重视生产 赞扬改革
(三) 评论历史人物
(四) 编纂学
五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
(一)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
(二) 邓元锡《明书》
第三章 明清之际三大史学思想家
一 清初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
(一) 《明儒学案》
(二) 《宋元学案》
(三) 《明夷待访录》
二 开辟新学风的史学家——顾炎武
(一) 改革社会积弊的政治思想
(二) 历史编纂学
(三) 考据学
三 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王夫之
(一) 历史进化论
(二) 严以治吏 宽以养民
(三) 史学观点
(四) 民族意识
下编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史学
一 清代前期史学概述
(一) 清朝的文化专制和《四库全书》的编纂
(二)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批判陈腐理学的史学著作
(三) 清代的文字狱和乾嘉史学
二 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
(一) 《明史》的编修
(二) 古史的研究
第五章 编年体史著与纪事本末体史著的发展
一 编年体史著
(一)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二) 毕沅《续资治通鉴》
(三) 夏燮《明通鉴》
(四) 陈鹤《明纪》
二 纪事本末体史著
(一)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二)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三)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
(四) 吴伟业《绥寇纪略》
第六章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
一 考据学的形成
二 整理古籍的成果
(一) 旧史的编订与整理
(二) 旧史的校勘与辨证
(三) 补旧史之遗缺
(四) 旧史辑佚
三 三大史学考据家
(一)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三) 赵翼《廿二史札记》
第七章 方志学与沿革地理
一 方志的编修
(一) 编修概况
(二) 修志学派
(三) 方志的通病
二 沿革地理的研究: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
(一) 作者生平和《读史方舆纪要》的编辑
(二) 《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
(三) 详记军事地理
(四) 关心国计民生
(五) 重视江河的变迁与利弊
(六) 资料翔实 考证精审
第八章 清代前期的野史
一 张岱的《石匮藏书》与《石匮书后集》
(一) 写史态度与动机
(二) 编纂灵活 内容充实
(三) 歌颂正义 反对贪暴
(四) 批判皇帝 鞭笞宦官
二 查继佐的《罪惟录》
(一) 查继佐成长在社会大动荡时期
(二) 内容丰富 记事全面
(三) 编纂方法有创新
(四)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
三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与《明季南略》
(一) 南北略的重要内容
(二) 南北略取材广博
(三) 对史料的鉴定
(四) 南北略的历史评论
四 温睿临的《南疆逸史》
(一) 编纂方法与版本
(二) 歌颂抗清 反对贪暴
(三) 兼书文化与科技
(四) 史论观点独到
第九章 类书、丛书、典制体要籍和目录学
一 类书与丛书
(一) 《古今图书集成》
(二) 《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
二 实录与政典
(一) 《清实录》与《东华录》
(二) 续三通
(三) 清三通
(四) 《清会典》
(五) “方略”与“纪略”
三 目录学
(一) 官藏书目
(二) 私家书目
第十章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方志学成就
一 历史学上的贡献
(一) 学术渊源
(二) 扩大史学的范围
(三) 方智地记注和圆神地撰述
(四) 史学思想
二 方志学上的主要见解
(一) 方志的性质与功能
(二) 方志是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史书
(三) 方志与史部中的地理书有区别
(四) 修志方法
(五) 修志体例
(六) 州县立志科
三 主修诸志
(一) 《和州志》
(二) 《永清县志》
(三) 《毫州志》
(四) 《湖北通志》
四 预修诸志
五 目录学上的成就
(一) 《韵编》的编辑
(二) 《史学别录》的编辑
(三) 《史籍考》的编辑
附录一 明清档案馆库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x
上编
第一章 明代史学
一 明代史学概述
(一) 明代社会特点
(二) 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
(三) 明代史学特点
二 编纂《元史》与改修《宋史》
(一) 宋濂等《元史》
(二) 《宋史》的改修
三 编年体史著的编修和纪事本末体史著之续作
(一) 编年体史著
(二) 纪事本末体史著
四 方志学和地理学
(一) 总志的编辑
(二) 各省通志,府、州、县志
(三) 地理学:《徐霞客游记》
五 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
(一) 《大明会典》
(二) 《永乐大典》
(三) 《皇明经世文编》
(四) 《明实录》
六 目录学
(一) 官藏书目
(二) 私家书目
第二章 明代野史
一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一) 文学修养与复古思想
(二) 记述内容和编写方法
(三) 治史态度与直笔精神
(四) 揭露隐私 纠正谬误
(五) 补充史实
二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一) 内容丰富 取材可靠
(二) 补充史实
(三) 充实资料 发表评论
(四) 揭露腐败和残暴
(五) 赞扬好人好事
(六) 考证历史
三 谈迁《国榷》
(一) 直书实录 纠正错误
(二) 勤于考订
(三) 评论历史
四 李贽的史学思想
(一) 反理学 批孔孟
(二) 重视生产 赞扬改革
(三) 评论历史人物
(四) 编纂学
五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
(一)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
(二) 邓元锡《明书》
第三章 明清之际三大史学思想家
一 清初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
(一) 《明儒学案》
(二) 《宋元学案》
(三) 《明夷待访录》
二 开辟新学风的史学家——顾炎武
(一) 改革社会积弊的政治思想
(二) 历史编纂学
(三) 考据学
三 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王夫之
(一) 历史进化论
(二) 严以治吏 宽以养民
(三) 史学观点
(四) 民族意识
下编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史学
一 清代前期史学概述
(一) 清朝的文化专制和《四库全书》的编纂
(二)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批判陈腐理学的史学著作
(三) 清代的文字狱和乾嘉史学
二 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
(一) 《明史》的编修
(二) 古史的研究
第五章 编年体史著与纪事本末体史著的发展
一 编年体史著
(一)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二) 毕沅《续资治通鉴》
(三) 夏燮《明通鉴》
(四) 陈鹤《明纪》
二 纪事本末体史著
(一)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二)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三)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
(四) 吴伟业《绥寇纪略》
第六章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
一 考据学的形成
二 整理古籍的成果
(一) 旧史的编订与整理
(二) 旧史的校勘与辨证
(三) 补旧史之遗缺
(四) 旧史辑佚
三 三大史学考据家
(一)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三) 赵翼《廿二史札记》
第七章 方志学与沿革地理
一 方志的编修
(一) 编修概况
(二) 修志学派
(三) 方志的通病
二 沿革地理的研究: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
(一) 作者生平和《读史方舆纪要》的编辑
(二) 《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
(三) 详记军事地理
(四) 关心国计民生
(五) 重视江河的变迁与利弊
(六) 资料翔实 考证精审
第八章 清代前期的野史
一 张岱的《石匮藏书》与《石匮书后集》
(一) 写史态度与动机
(二) 编纂灵活 内容充实
(三) 歌颂正义 反对贪暴
(四) 批判皇帝 鞭笞宦官
二 查继佐的《罪惟录》
(一) 查继佐成长在社会大动荡时期
(二) 内容丰富 记事全面
(三) 编纂方法有创新
(四)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
三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与《明季南略》
(一) 南北略的重要内容
(二) 南北略取材广博
(三) 对史料的鉴定
(四) 南北略的历史评论
四 温睿临的《南疆逸史》
(一) 编纂方法与版本
(二) 歌颂抗清 反对贪暴
(三) 兼书文化与科技
(四) 史论观点独到
第九章 类书、丛书、典制体要籍和目录学
一 类书与丛书
(一) 《古今图书集成》
(二) 《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
二 实录与政典
(一) 《清实录》与《东华录》
(二) 续三通
(三) 清三通
(四) 《清会典》
(五) “方略”与“纪略”
三 目录学
(一) 官藏书目
(二) 私家书目
第十章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方志学成就
一 历史学上的贡献
(一) 学术渊源
(二) 扩大史学的范围
(三) 方智地记注和圆神地撰述
(四) 史学思想
二 方志学上的主要见解
(一) 方志的性质与功能
(二) 方志是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史书
(三) 方志与史部中的地理书有区别
(四) 修志方法
(五) 修志体例
(六) 州县立志科
三 主修诸志
(一) 《和州志》
(二) 《永清县志》
(三) 《毫州志》
(四) 《湖北通志》
四 预修诸志
五 目录学上的成就
(一) 《韵编》的编辑
(二) 《史学别录》的编辑
(三) 《史籍考》的编辑
附录一 明清档案馆库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x
明清史学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