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韬奋于1944年7月不幸因病逝世。当年8月,沈钧儒即撰写了《悲痛的回忆》这篇悼念文字,拉开了持续近60个春秋的韬奋研究的序幕。根据笔者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材料,这近一个花甲岁月的研究过程,可以大体区分为3个阶段:1944年8月至1955年为第一阶段,同年8月3卷本的《韬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第1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1955年8月至1995年为第二阶段,同年10月14卷本的《韬奋全集》的出版,标志着第2阶段的结束和第3阶段的开始;1955年10月至今为第三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又各有区别于前后阶段的相应的学术视野,因而后者也经历了3个类似的发展阶段。
目录
目录
绪论 韬奋研究的历史走向
一 目的与对象的分离
二 目的与对象的颠倒
三 目的与对象的再颠倒
第一章 青年韬奋的教育背景及其思想特征
第一节 文化功底与新闻事业
一 国学功底
二 得良师指导
三 私淑弟子与时代风潮
第二节 理性怀疑与自淑淑国
第三节 早期社会和政治评论中的思想特征
一 五四精神的信仰者
二 文化批判的先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职业教育思想
第一节 精英立场与民主启蒙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与中国特色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 关于职业教育的比较特征
二 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与现实状况
三 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层意义
四 关于妇女与职业问题
五 关于童工的职业教育
第四节 个性与就业
一 职业指导的缘起
二 中国职业指导特色
三 职业指导的要件及其难点
四 个性与职业之“真乐”
第五节 现代性与现代职业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活》周刊时期的思想(上)
第一节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
一 民间的声音
二 趣味与价值
第二节 积极入世的现代审美精神
一 科学主义的人生观
二 进化论的历史观
第三节 实用之美的生活态度
一 健康之美才是“真美”
二 美在于实用
第四节 言论自由与刊物独立
一 “真理愈辩愈明”
二 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
第五节 宣传、普及“三民主义”
一 关于“民生主义”
二 关于“民族主义”
三 关于“民权主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周刊时期的思想(下)
第一节 激进的改良主义立场
一 矛盾的反蒋态度
二 决绝地反对“党争”
三 对中共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自由的困境
一 超越言论自由
二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三 不归的自由之路
第三节 知识分子观
一 对陈布雷评价的转变
二 对胡适评价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主观研究
第一节 民主与专制矛盾的新形式
一 民主政治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 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节 民主概念的价值矛盾
一 以西方议会为趋向的有限度的民主
二 “抗日的民主”与“宪政的民主”
第三节 “苏联的民主”与费边社会主义
一 邹韬奋与拉斯基
二 苏联民主与欧美民主
三 韬奋与《苏联的民主》
四 民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后的归宿
第一节 争取言论自由
一 保证抗战胜利的前提
二 言论自由的依据
三 维护基本人权,捍卫言论自由
四 “人民”与“国民”
第二节 与民盟路线的内在联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后记
绪论 韬奋研究的历史走向
一 目的与对象的分离
二 目的与对象的颠倒
三 目的与对象的再颠倒
第一章 青年韬奋的教育背景及其思想特征
第一节 文化功底与新闻事业
一 国学功底
二 得良师指导
三 私淑弟子与时代风潮
第二节 理性怀疑与自淑淑国
第三节 早期社会和政治评论中的思想特征
一 五四精神的信仰者
二 文化批判的先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职业教育思想
第一节 精英立场与民主启蒙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与中国特色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 关于职业教育的比较特征
二 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与现实状况
三 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层意义
四 关于妇女与职业问题
五 关于童工的职业教育
第四节 个性与就业
一 职业指导的缘起
二 中国职业指导特色
三 职业指导的要件及其难点
四 个性与职业之“真乐”
第五节 现代性与现代职业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活》周刊时期的思想(上)
第一节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
一 民间的声音
二 趣味与价值
第二节 积极入世的现代审美精神
一 科学主义的人生观
二 进化论的历史观
第三节 实用之美的生活态度
一 健康之美才是“真美”
二 美在于实用
第四节 言论自由与刊物独立
一 “真理愈辩愈明”
二 经济独立与精神自由
第五节 宣传、普及“三民主义”
一 关于“民生主义”
二 关于“民族主义”
三 关于“民权主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周刊时期的思想(下)
第一节 激进的改良主义立场
一 矛盾的反蒋态度
二 决绝地反对“党争”
三 对中共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自由的困境
一 超越言论自由
二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三 不归的自由之路
第三节 知识分子观
一 对陈布雷评价的转变
二 对胡适评价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主观研究
第一节 民主与专制矛盾的新形式
一 民主政治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 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节 民主概念的价值矛盾
一 以西方议会为趋向的有限度的民主
二 “抗日的民主”与“宪政的民主”
第三节 “苏联的民主”与费边社会主义
一 邹韬奋与拉斯基
二 苏联民主与欧美民主
三 韬奋与《苏联的民主》
四 民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后的归宿
第一节 争取言论自由
一 保证抗战胜利的前提
二 言论自由的依据
三 维护基本人权,捍卫言论自由
四 “人民”与“国民”
第二节 与民盟路线的内在联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后记
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