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论述了药物的起源和战国至新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药学发展。
目录
第一章 药物的起源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
一、早期文献中的药物记载
二、酒在医疗中的应用
三、复方的产生和称谓
第二章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药物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丰富
一、《离骚》中的药物知识
二、“本草”名称的出现
三、出土文物中的方药知识
(一)《五十二病方》
(二)居延汉简方
(三)武威汉简医方
(四)“医工”盆的发现
第三节 中药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一、《黄帝内经》中的方药学成就
(一)药物学理论的阐述
(二)方剂学理论的阐述
二、现存最早系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一)成书及其流传
(二)主要的内容和成就
三、《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学成就
(一)讲究处方配伍及化裁
(二)注重药物剂型及炮制
(三)强调给药途径及煎服方法
第四节 其他医家、医著的方药学成就
一、淳于意及其“诊籍”
二、华佗与麻沸散
三、吴普及其《吴普本草》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本草学的发展
一、陶弘景对本草学的贡献
(一)陶弘景的生平
(二)《名医别录》
(三)《本草经集注》
二、我国第一部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第三节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一、炼丹术的成长
二、服石及其影响
三、制药化学
第四节 方剂学的成就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
(一)葛洪的生平
(二)《肘后救卒方》的医学成就
二、陈延之与《小品方》
(一)陈延之的生平
(二)《小品方》的成就
三、龚庆宣与《刘涓子鬼遗方》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本草学的主要成就
一、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一)产生的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成就
二、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
(一)藏医药
三、少数民族的药物学
(二)蒙医药
(三)《胡本草》
四、其他本草著作
(一)《本草拾遗》
(二)《食疗本草》
(三)《海药本草》
第三节 方剂学的发展
一、《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二、王焘与《外台秘要》
第四节 药政管理与药学教育
一、药政管理
二、药学教育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药物学的新总结
一、官修本草著作
(一)《开宝本草》
(二)《嘉祐注神农本草》
(三)苏颂与《图经本草》
二、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三、其它著作中的药物学记载
(一)《苏沈良方》
(二)《梦溪笔谈》
(三)《洗冤集录》
一、药性、药理研究的进步
(一)《日华子诸家本草》
第三节 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二)《宝庆本草折衷》
(三)《本草衍义》
(四)《珍珠囊》
(五)《用药法象》
(六)《汤液本草》
(一)药物炮制的文献记载
二、药物炮制技术的提高
(二)炮制方法和理论的进步
三、食疗学的成就
(一)忽思慧与《饮膳正要》
(二)其它
第四节 主要方书
一、官修方书
(一)《太平圣惠方》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圣济总录》
二、其它方书
(一)《普济本事方》
(二)《鸡峰普济方》
(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四)《济生方》
(五)《世医得效方》
第五节 药政措施
一、药政管理
二、开设国家药局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药学交流
二、中日药学交流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药学交流
四、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药学交流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六章 明代的中药学
第二节 药物学的新发展
一、综合性本草
(一)《本草发挥》
(二)《本草集要》
(三)《本草品汇精要》
(四)《本草蒙筌》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汇言》
(七)《本草原始》
二、食疗本草
(一)《救荒本草》
(二)《食物本草》
(三)《食鉴本草》
(四)《野菜博录》
三、地方性本草
四、注疏性本草
(一)《普济方》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
一、方剂学
(二)《奇效良方》
(三)《摄生众妙方》
(四)《医方考》
(五)《祖剂》
二、药物炮制
(一)《炮炙大法》
(二)《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四节 其他医籍的中药与方剂记述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第七章 清代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中药学的成就
(一)《本草乘雅半偈》
一、药物生态和药理研究的深入
(二)《本草述》
(三)《本草逢原》
(四)《得配本草》
(五)《本草求真》
(六)《本草思辨录》
二、本草著述的丰富
(一)《本草纲目拾遗》
(二)《植物名实图考》
三、实用性本草书的编撰
(一)《本草择要纲目》
(二)《本草备要》
(三)《本草从新》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本
(一)卢复辑复本
(二)孙星衍、孙冯翼辑复本
(三)顾观光辑复本
(五)森立之辑本
(四)王闿运辑复本
五、《神家本草经》注疏本
(一)《本草崇原》
(二)《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三)《本经疏证》
第三节 方剂学的成就
一、论疏性方书
(一)《古今名医方论》
(二)《绛雪园古方选注》
(三)《医方论》
二、实用性方书
(一)《医方集解》
(二)《成方切用》
(三)《时方歌括》与《时方妙用》
三、验方书
(一)《惠直堂经验方》
(二)《串雅》
(三)《验方新编》
第四节 其他医籍中的中药与方剂论述
第五节 中西药物知识交流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中药学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中药蓍述
一、辑注古本草文献的成就
(一)古本草辑佚
(二)古本草注释
二、综合性本草著述及其特点
(一)传统型
(二)中西药汇通型
三、药用植物学与生物学著作
四、其他中药著述
(一)中药辞书
(二)食疗本草
(三)地方本草
(四)中药炮制专书
第三节 中药科研和中药教育
一、中药科研
(一)研究机构
(二)中药主要研究成果
二、药学教育
(一)药科院校
(二)中医药教材的编撰
(三)民间中药教育
第四节 方剂学
一、单、验、秘方的汇集
二、古今方书的整理编纂
三、汤头歌括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医药事业
一、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
二、中药采制与药厂的建立
三、中药研究和中药著作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九章 新中国的中药学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学研究的进展
(一)中药理论研究的深化
(二)中药鉴定技术的进步
(三)中药炮制技术的提高
(四)中药资源的普查及开发利用
(五)中药药化与药理的研究
第三节 方剂学与中成药的成就
二、民族药学的发展
(一)古代少数民族医药著作的整理
(二)少数民族药物资源的调查发掘
一、方剂学研究进展
(一)古方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二)方剂理论的研究
二、中药制剂的发展
(一)剂型不断改进
(三)设备更新与技术提高
(二)品种不断增多
第四节 主要著作
一、古本草文献的整理重刊
二、药典的颁行
三、中药志书与工具书
(一)志书
(二)工具书
四、中药图谱
(一)《中药彩色图谱》
(二)《中药材鉴别原色图谱》
五、各具特色的中药学著作
(一)《全国中草药汇编》
(二)《张仲景药法研究》
(三)《常用中药名辨》
(四)《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
(五)《中药的配伍运用》
(六)《中药用药鉴别》
(一)《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七)《历代中药文献精华》
六、方剂学著作
(二)《医方新解》
(三)《医方发挥》
(四)《中国膏药学》
(五)《动物药验方集成》
(六)《中国基本中成药》
(七)《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八)《中药方剂近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第五节 药政管理和药学教育
一、药政管理的进步
二、中药学教育
(一)多层次的办学形式
(二)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
第六节 中外药学交流
中药学史大事年表
中药学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