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第4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审认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篇,共三十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免疫球蛋与抗体,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免疫学防治,细菌的生物特征,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弧菌属与弯曲菌,肠道感染病毒,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第4版)》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除旧布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语言规范、通俗易懂。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
一、 免疫的概念
二、 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
三、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四、 免疫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一、 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第二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一、 抗原的异物性
二、 抗原的特异性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 抗原理化性质
二、 宿主因素
三、 免疫方法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三、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命名
第四节 超抗原、丝裂原和佐剂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
一、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 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三、 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四、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一、 同种型
二、 同种异型
三、 独特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 可变区(V区)的功能
二、 恒定区(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一、 IgG
二、 IgM
三、 IgA
四、 IgD
五、 IgE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一、 多克隆抗体
二、 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一、 免疫球蛋白胚系基因及其定位
二、 人类Ig胚系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三、 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一、 补体的命名
二、 补体系统的组成
三、 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 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二、 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三、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
四、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一、 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二、 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三、 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二、 调理作用
三、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四、 引起炎症反应
五、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五节 补体系统缺陷与疾病
一、 补体固有成分的缺陷
二、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
一、 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 细胞因子受体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二、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细胞因子各论
一、 白细胞介素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二、 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三、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四、 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五、 趋化性细胞因子亚族及其生物学功能
六、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二、 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一、 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二、 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三、 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
一、 HLA-Ⅰ类分子的结构
二、 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 MHC分子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一、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
二、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一、 单倍型遗传
二、 多态性现象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二、 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三、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四、 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五、 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第七章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作用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 骨髓
二、 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一、 淋巴结
二、 脾脏
三、 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 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一、 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 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一节 吞噬细胞
一、 中性粒细胞
二、 单核细胞
三、 巨噬细胞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
一、 NK细胞对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二、 NK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
第四节 γδT细胞
第五节 B1细胞
第六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一、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二、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三、 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四、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五、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一、 抗原提呈细胞
二、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一、 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二、 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 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二、 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应答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二、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三、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一、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二、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三、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二、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耐受
一、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二、 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耐受特点
三、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四、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 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二、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三、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二、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三、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 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一、 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二、 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三、 计划免疫
四、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 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二、 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三、 以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四、 免疫抑制剂
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一、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二、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检测方法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检测
一、 免疫细胞的分离
二、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六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 微生物的概念
二、 微生物的分类
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 微生物学的概念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
一、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二、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与现状
第十七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 细菌的大小
二、 细菌的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一、 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 细菌的特殊结构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 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三、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二、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
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六节 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与命名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 形态与结构变异
二、 菌落变异
三、 毒力变异
四、 耐药性变异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 细菌染色体
二、 质粒
三、 噬菌体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一、 突变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一、 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二、 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三、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一、 致病菌
二、 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 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二、 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一、 侵袭物质
二、 细菌的毒素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一、 感染的来源
二、 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三、 感染的类型
第二十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病毒概述
一、 病毒与病毒体的概念
二、 病毒的基本特征
三、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一、 病毒体的大小
二、 病毒体的形态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 基本结构
二、 辅助结构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
一、 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 病毒的异常增殖
三、 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 物理因素的影响
二、 化学因素的影响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附]亚病毒感染因子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
一、 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二、 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 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
二、 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
一、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二、 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第二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 热力消毒灭菌法
二、 辐射杀菌法
三、 滤过除菌法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 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二、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三、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式及应用
四、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与用途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 处理剂量
二、 消毒剂的种类与性质
三、 微生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
四、 温度与湿度
五、 酸碱度
六、 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物
第二十三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一、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 病原菌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三、 病毒体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四、 病原菌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第二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 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二、 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四章 致病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 脑膜炎奈瑟菌
二、 淋病奈瑟菌
第二十五章 肠杆菌科细菌
第一节 概述
一、 肠杆菌科细菌的概念
二、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埃希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志贺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五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一、 克雷伯菌属
二、 变形杆菌属
第二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
第一节 弧菌属
一、 霍乱弧菌
二、 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节 弯曲菌属
第三节 螺杆菌属
第二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一、 破伤风梭菌
二、 产气荚膜梭菌
三、 肉毒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四、 微生物学检查
五、 防治原则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二十九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一、 炭疽芽胞杆菌
二、 鼠疫耶氏菌
三、 布鲁菌属
第二节 军团菌属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 麻疹病毒
二、 腮腺炎病毒
三、 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 腺病毒
二、 风疹病毒
三、 冠状病毒
第三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
一、 肠道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二、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三、 其他肠道病毒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一、 轮状病毒
二、 杯状病毒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预防和控制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 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预防措施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 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一、 丁型肝炎病毒
二、 戊型肝炎病毒
三、 庚型肝炎病毒
四、 己型肝炎病毒与TT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EB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一、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
二、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虫媒病毒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二、 登革病毒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一、 汉坦病毒
二、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节 朊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节 衣原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立克次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螺旋体
一、 钩端螺旋体
二、 梅毒螺旋体
三、 伯氏疏螺旋体
四、 回归热螺旋体
第五节 放线菌
一、 放线菌属
二、 诺卡菌属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十七章 真菌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一、 真菌的分类
二、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三、 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四、 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五、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一、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二、 条件致病性真菌
专业词汇及缩写英汉对照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
一、 免疫的概念
二、 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
三、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四、 免疫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一、 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第二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一、 抗原的异物性
二、 抗原的特异性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 抗原理化性质
二、 宿主因素
三、 免疫方法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三、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命名
第四节 超抗原、丝裂原和佐剂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
一、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 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三、 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四、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一、 同种型
二、 同种异型
三、 独特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 可变区(V区)的功能
二、 恒定区(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一、 IgG
二、 IgM
三、 IgA
四、 IgD
五、 IgE
第五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一、 多克隆抗体
二、 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一、 免疫球蛋白胚系基因及其定位
二、 人类Ig胚系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三、 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一、 补体的命名
二、 补体系统的组成
三、 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 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二、 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三、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
四、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一、 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二、 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三、 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二、 调理作用
三、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四、 引起炎症反应
五、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五节 补体系统缺陷与疾病
一、 补体固有成分的缺陷
二、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概述
一、 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 细胞因子受体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二、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细胞因子各论
一、 白细胞介素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二、 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三、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四、 集落刺激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功能
五、 趋化性细胞因子亚族及其生物学功能
六、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二、 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一、 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二、 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三、 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
一、 HLA-Ⅰ类分子的结构
二、 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 MHC分子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一、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
二、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一、 单倍型遗传
二、 多态性现象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二、 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三、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四、 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五、 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第七章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作用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 骨髓
二、 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一、 淋巴结
二、 脾脏
三、 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 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一、 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二、 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一节 吞噬细胞
一、 中性粒细胞
二、 单核细胞
三、 巨噬细胞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
一、 NK细胞对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二、 NK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
第四节 γδT细胞
第五节 B1细胞
第六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一、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二、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三、 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四、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五、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一、 抗原提呈细胞
二、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一、 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
二、 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 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二、 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应答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二、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三、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一、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二、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三、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二、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耐受
一、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二、 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耐受特点
三、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四、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 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二、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三、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二、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三、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 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 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一、 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二、 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三、 计划免疫
四、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 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二、 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三、 以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四、 免疫抑制剂
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一、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二、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检测方法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检测
一、 免疫细胞的分离
二、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六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 微生物的概念
二、 微生物的分类
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 微生物学的概念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
一、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二、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与现状
第十七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 细菌的大小
二、 细菌的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一、 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 细菌的特殊结构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 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三、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二、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
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六节 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与命名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 形态与结构变异
二、 菌落变异
三、 毒力变异
四、 耐药性变异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 细菌染色体
二、 质粒
三、 噬菌体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一、 突变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一、 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二、 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三、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一、 致病菌
二、 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 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二、 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一、 侵袭物质
二、 细菌的毒素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一、 感染的来源
二、 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三、 感染的类型
第二十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病毒概述
一、 病毒与病毒体的概念
二、 病毒的基本特征
三、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
一、 病毒体的大小
二、 病毒体的形态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 基本结构
二、 辅助结构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
一、 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 病毒的异常增殖
三、 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 物理因素的影响
二、 化学因素的影响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附]亚病毒感染因子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
一、 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二、 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 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
二、 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
一、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二、 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
第二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 热力消毒灭菌法
二、 辐射杀菌法
三、 滤过除菌法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 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二、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三、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式及应用
四、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与用途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一、 处理剂量
二、 消毒剂的种类与性质
三、 微生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
四、 温度与湿度
五、 酸碱度
六、 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物
第二十三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
一、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 病原菌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三、 病毒体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
四、 病原菌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第二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 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二、 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四章 致病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 脑膜炎奈瑟菌
二、 淋病奈瑟菌
第二十五章 肠杆菌科细菌
第一节 概述
一、 肠杆菌科细菌的概念
二、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埃希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志贺菌属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五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一、 克雷伯菌属
二、 变形杆菌属
第二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
第一节 弧菌属
一、 霍乱弧菌
二、 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节 弯曲菌属
第三节 螺杆菌属
第二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一、 破伤风梭菌
二、 产气荚膜梭菌
三、 肉毒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四、 微生物学检查
五、 防治原则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二十九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一、 炭疽芽胞杆菌
二、 鼠疫耶氏菌
三、 布鲁菌属
第二节 军团菌属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 麻疹病毒
二、 腮腺炎病毒
三、 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 腺病毒
二、 风疹病毒
三、 冠状病毒
第三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
一、 肠道病毒的种类及特征
二、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三、 其他肠道病毒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一、 轮状病毒
二、 杯状病毒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预防和控制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 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预防措施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一、 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一、 丁型肝炎病毒
二、 戊型肝炎病毒
三、 庚型肝炎病毒
四、 己型肝炎病毒与TT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EB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一、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
二、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二节 虫媒病毒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二、 登革病毒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一、 汉坦病毒
二、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节 朊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节 衣原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节 立克次体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四节 螺旋体
一、 钩端螺旋体
二、 梅毒螺旋体
三、 伯氏疏螺旋体
四、 回归热螺旋体
第五节 放线菌
一、 放线菌属
二、 诺卡菌属
三、 微生物学检查
四、 防治原则
第三十七章 真菌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一、 真菌的分类
二、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三、 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四、 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五、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一、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二、 条件致病性真菌
专业词汇及缩写英汉对照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