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报告由五篇组成,各篇的内容自成一体,而且相互印证,具有逻辑一致性。第一片为“总论”,为全书打下基础;第二篇为“银行篇”,分析在开放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困境和安全防范对策;第三篇为“资本市场篇”,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为主线,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四部分内容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四篇为“保险篇”,回顾了2005年中国保险业对外投资开放的历程,并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开放后的影响;第五篇为“汇率篇”,不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外汇储备激增所蕴含的风险、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的博弈;还从微观层面讨论了如何提高汇市的效率,并用利率平价理论,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汇市发展的症结所在,更探讨了人民币作为区域性结算货币的可行性。?
??
?
作者简介:?
????上海财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对上海财经大学原有金融科研机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于2001年10月正式建立的。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信息和咨询基地。中心凭借上海市的国际金融中更多>>
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总论
1 中国金融开放的回顾与展望(3)
1.1引言(3)
1.2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4)
1.2.1以利用外资为主旨的初期开放阶段ぃ1979~1985年)(4)
1.2.2围绕乌拉圭回合的“按现状承诺”开放阶段ぃ1986~1993年)(6)
1.2.3加入wto的准备阶段(1994~2000年)(9)
1.2.4履行承诺逐步开放阶段(2001年至今)(15)
1.3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展望
(18)
1.3.1近期目标——资本项目开放(19)
1.3.2中期目标——人民币国际化(25)
1.3.3远期目标——世界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25)
2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举措(27)
2.1引言(27)
2.2银行业(28)
2.2.1公布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28)
2.2.2中银香港ipo上市(29)
2.2.3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30)
.2.2.4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美元债券(31)
2.2.5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す芾戆旆ā罚32)
2.2.6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32)
2.2.7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市(33)
2.3保险业(34)
2.3.1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开放承诺(34)
2.3.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揭牌运营(35)
2.3.3中国人寿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35)
2.4证券业(36)
2.4.1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36)
2.4.2我国首家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37)
2.4.3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成立(38)
2.4.4国内首只etf推出(38)
2.5非银行金融机构(39)
2.5.1加入wto的开放承诺(39)
2.5.2中外合作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准(40)
2.5.3我国批准首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40)
2.5.4银监会批准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开业(41)
2.6债券、货币及外汇市场(42)
2.6.1央行授权中银(香港)为香港银行个人人民币ひ滴袂逅阈校42)
2.6.2人民币升值(42)
2.6.3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首家境外机构投资者(43)
2.6.4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44)
2.6.5中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在境内发行美元浮息债券(44)
2.6.6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は钅科缆郾ǜ妫45)
2.6.7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46)
2.7资本市场(47)
2.7.1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ぴ菪泄娑ā罚47)
2.7.2中资企业海外上市(48)
2.7.3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改革(50)
2.8国际交流合作(51)
2.8.1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设计和筹备亚洲债券基金(51)
2.8.2银监会与美国货币监理署签署双边ぜ喙芎献魑募(52)
2.8.3中国与世界最大期货交易所开展合作(53)
2.8.4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54)
2.9小结(54)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56)
3.1概述(56)
3.2国际经验的反思(59)
3.2.1慎用新加坡、香港的经验(59)
3.2.2伦敦、新加坡、巴林等资金供给推动模式げ豢梢浦驳缴虾#59)
3.2.3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必须跨越的门槛(61)
3.3国际经验的借鉴(63)
3.3.1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民币げ品中心的建成(63)
3.3.2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驻(65)
3.3.3以国内经济为依托,提高上海中心金融的辐射能力(67)
3.4小结(68)
4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69)
4.1金融开放下的金融安全理论(70)
4.1.1金融安全的概念与表现(70)
4.1.2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73)
4.2金融开放与我国的金融安全(77)
4.2.1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相关性(77)
4.2.2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78)
4.2.3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82)
4.3金融开放过程中确保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87)
4.3.1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87)
4.3.2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87)
4.3.3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88)
4.3.4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法制建设进程(88)
4.3.5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89)
第二篇 银行篇
5开放中的中国银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93)
5.1中国银行业2005年经营发展回顾(93)
5.1.1银行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94)
5.1.2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96)
5.1.3银行运行陷于多重风险压力之中(97)
5.1.4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成为银行业的す彩逗鸵恢滦卸(100)
5.1.5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稳步推进(101)
5.1.6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纵深推进(104)
5.2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展望(110)
5.2.1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的三大挑战(110)
5.2.2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113)
5.3政策建议(115)
6金融开放、金融管制与金融安全(118)
6.1金融开放与金融管制(119)
6.1.1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120)
6.1.2金融安全现状分析(121)
6.1.3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123)
6.1.4国际规则与金融监管(124)
6.2经济开放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要求(127)
6.2.1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管制的要求(127)
6.2.2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管制的影响(130)
6.2.3中国金融安全背景发生了制度性变迁(132)
6.3保护金融主权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135)
6.3.1发展中国家正面对金融安全的严重压力(135)
6.3.2中国原有的金融安全体系亟待提升(136)
6.3.3应采取各种手段强化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主权(139)
7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140)
7.1引言(140)
7.2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理论研究(141)
7.2.1经济增长效应(141)
7.2.2经济稳定性效应(143)
7.3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144)
7.3.1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144)
7.3.2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资金流向(146)
7.3.3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148)
7.3.4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148)
7.4结论与研究展望(149)
8最后贷款人制度:香港经验及其启示(150)
8.1香港金融管理局的llr角色(150)
8.2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使llr角色的情况(157)
8.3内地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对地方法人类金融机构风险さ幕极化解(160)
8.4香港金融管理局llr角色的有关安排对我们さ慕杓意义(163)
9开放条件下中国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评价(171)
9.1信贷人权利保护法律规范综述(171)
9.2法律政策层面上信贷人的权利差异(172)
9.2.1二元化金融结构下民间信贷人权利保护现状(172)
9.2.2正式信贷人之间的权利差异(174)
9.3中国担保法律现状与动产抵押的发展(175)
9.3.1动产抵押物范围太窄(175)
9.3.2信贷实践普遍偏好不动产抵押,忽视动产さ1H谧使δ埽178)
9.3.3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未来取得物抵押及集合抵押し矫娴牧⒎空白(180)
9.3.4担保创设、转让成本高,存在不完全契约现象(181)
9.3.5动产抵押成立原则不统一(182)
9.3.6抵押、质押登记机构多元化,登记程序繁琐(184)
9.3.7优先权与有担保债权受偿顺序不明晰(186)
9.3.8担保物执行成本高,效果差(190)
9.4国外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制度及立法模式(191)
9.4.1动产担保立法模式选择(191)
9.4.2统一动产担保法律制度的国际趋势(192)
9.5有关建议与对策(193)
9.5.1扩大担保物范围,打破对动产抵押的限制,适时出台ぁ抖产担保交易法》(194)
9.5.2明确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194)
9.5.3建立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195)
9.5.4明确动产担保受偿顺位规则(196)
9.5.5简化司法程序,提高动产抵押权实现效率(196)
10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银行并购问题研究ぁ—兼论中小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197)
10.1效率与市场势力之争(198)
10.2威廉姆森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及关于并购绩效研究さ男陆展(199)
10.3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与中小银行并购さ氖谐∈屏πвΓ202)
10.3.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202)
10.3.2银行并购后的价格形成问题(205)
10.3.3银行并购的帕累托改进绩效(206)
10.4中小银行并购的效率改进型收益预期(206)
10.5结论(208)
1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ご印肮啥至上”到“共同治理”(210)
11.1引言(211)
11.2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企业理论び牍际上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212)
11.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至上主义”传统:基于无限责任さ穆呒及其绩效(214)
11.4强化监管与“债权人至上主义”走不出的困境:身份冲突び胗行Ъ嗫氐娜笔В217)
11.5问题的解决:“共同治理”模式与现有部分政策さ闹匦录焯郑221)
11.5.1股东主体的明确与所有者结构的改善(221)
11.5.2存款人利益的实现与监管机构的治理(222)
11.5.3经营者及银行员工的激励约束与治理参与(223)
11.5.4国家无限责任的退出与存款保险制度(224)
11.6几点结论性综述(225)
12认清外资进入的影响,加快我国金融改革(226)
12.1外资进入我国的现状分析(226)
12.1.1外资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渠道分析(226)
12.1.2外资进入我国的金融投资渠道分析(228)
12.1.3外资进入我国的其他渠道分析(229)
12.2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挑战(229)
12.3关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些想法(230)
13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ぁ—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233)
13.1相关文献及评述(234)
13.2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微观绩效(235)
13.2.1比较静态分析(235)
13.2.2纵向动态分析(237)
13.3存款货币银行机构数量与微观绩效(238)
13.3.1法人机构数量与竞争程度(238)
13.3.2分支机构增量与行业竞争态势(240)
13.4“竞争程度提高与微观绩效恶化悖论”探源(240)
13.4.1费用偏好侵蚀微观绩效(241)
13.4.2竞争目标差异与绩效退化(242)
13.4.3国有银行合谋性垄断与中小银行竞争并存さ乃轨格局(243)
13.4.4利率管制问题(243)
13.5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合理性分析(244)
13.5.1生产成本最小化的比较分析哲学(244)
13.5.2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支撑(245)
13.5.3竞争程度与组织绩效之间正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246)
13.5.4银行业业务经营特征与市场集中度(247)
13.6寡头竞争与微观绩效关系的深入分析(248)
13.6.1寡头竞争均衡界定及其微观绩效优势(248)
13.6.2寡头竞争均衡理论的政策意义(250)
13.7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导向(252)
13.7.1寡头均衡与金融稳定:一个假说(252)
13.7.2中国金融体系的寡头主导格局(253)
13.7.3寡头竞争与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聚合(253)
14我国商业银行存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255)
14.1问题的提出(255)
14.2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的启示(258)
14.2.1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变化看存款功能定位さ难萁(258)..
14.2.2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数据和经验:1934~2004年(261)
14.2.3小结(264)
14.3“存款多了”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殊历史发展阶段さ亩唐谙窒螅265)
14.3.1转型是“存款多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65)
14.3.2关注“存款多了”现象的直接原因(267)
14.4认识存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さ某て谥匾性(269)
15 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272)
15.1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272)
15.2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274)
15.2.1体制创新(274)
15.2.2市场创新(275)
15.2.3加快金融工具创新(277)
15.3关于如何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设想(278)
第三篇 资本市场篇
16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283)
16.1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由之路(284)
16.1.1资本市场开放的内涵(284)
16.1.2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85)
16.1.3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外力ぁ—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287)
16.1.4资本市场开放的内因——资本扩张运动及资本市场ぷ呦虺墒斓男枨螅289)
16.2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改革路径(291)
16.2.1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1)
16.2.2中国资本市场对内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4)
16.3与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的体制改革(297)
16.3.1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改革(297)
16.3.2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299)
16.3.3与资本市场开放配套的金融体制改革(300)
16.4资本市场管制、开放与稳定的目标取向(304)
16.4.1开放资本市场的风险(304)
16.4.2资本市场严格管制的不良后果(305)
16.4.3正确处理资本市场管制与开放的关系(305)
16.5总结(306)
17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307)
17.1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成就与问题(308)
17.1.1证券业产品创新情况(308)
17.1.2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3银行业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4保险业产品创新情况(311)
17.1.5信托业产品创新情况(312)
17.1.6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314)
17.2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成就与问题(316)
17.2.1近年来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316)
17.2.2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318)
17.3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展望(319)
17.3.1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展望(319)
17.3.2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选择(323)
18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330)
18.12005年是基金业竞争与分化的一年(331)
18.1.1基金募集规模扩张,结构不均衡性增加,低风险せ金产品盛行(331)
18.1.2基金业绩分化明显——股票基金业绩波动大、债券せ金普遍较好(333)
18.1.3基金管理市场出现规模梯队分化、业绩聚集化特征,せ金托管市场亦成大行垄断格局(335)
18.1.4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小盘、大盘基金价格ぷ呤品⑸分化(337)
18.22005年基金业的创新进展(338)
18.3影响目前我国基金市场安全、健康发展さ募父鲋匾问题(340)
18.3.1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业的人才稳定面临挑战(340)
18.3.2基金管理业出现三分格局,内资、非银行系基金公司的ど存发展空间可能受到限制(342)
18.3.3基金契约到期日来临,封闭式基金将何去何从(342)
18.42006年基金市场展望(343)
18.4.1基金业绩展望(344)
18.4.2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344)
18.4.3基金市场创新(345)
19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348)
19.1机构投资者的内涵与一般特征(348)
19.2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1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2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7)
19.3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分析(365)
19.3.1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效率与市场稳定(365)
19.3.2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与证券市场稳定(368)
19.3.3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与市场稳定(370)
19.3.4波动无关说(373)
19.3.5波动加剧说(374)
19.3.6波动稳定说(375)
19.4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实证检验(376)
19.4.1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376)
19.4.2实证研究结果(380)
19.4.3主要结论(382)
19.4.4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政策建议(383)
第四篇 保险篇
20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回顾(389)
20.1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389)
20.1.1保费收入继续增长(390)
20.1.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397)
20.1.3产品创新(399)
20.1.4保险中介市场有序发展(403)
20.1.5保险监管进一步强化(406)
20.2我国保险业的“入世”承诺(408)
20.3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历程(412)
20.3.1保险业开放的四个阶段(412)
20.3.2保险业开放的特征(414)
21中外保险公司的战略比较(417)
21.1中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17)
21.1.1保险集团化是大中型保险企业追逐的目标(417)
21.1.2品牌战略逐步成长(420)
21.1.3共保成为新的国际化战略(422)
21.1.4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战略(423)
21.1.5中资保险公司成功个案(425)
21.2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28)
21.2.1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进入分析(431)
21.2.2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特点(433)
21.2.3外资保险公司2005年战略发展特点(434)
21.3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比较(438)
21.3.1不同的标新立异战略(439)
21.3.2战略的持久性和谨慎性(440)
21.3.3外资公司更注重成本战略(440)
22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影响分析(442)
22.1开放前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442)
22.1.1保险业务稳步增长(442)
22.1.2产品设计与市场接轨(444)
22.1.3营销渠道多样化(444)
22.1.4投资渠道更加广泛(447)
22.1.5保险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能力提高(448)
22.1.6保险专业化运作凸现(450)
22.1.7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451)
22.1.8保险股权多元化(452)
22.1.9监管重心以偿付能力为中心(453)
22.2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利弊分析(455)
22.2.1保险业开放的有利影响(455)
22.2.2保险业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458)
22.2.3总结(459)
22.3保险业开放的安全防范(460)
22.3.1保险业开放所面临的安全问题(460)
22.3.2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安全策略(463)
22.3.3推进保险业开放的安全策略(465)
第五篇 汇率篇
23引子(473)
24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481)
24.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现实的选择(482)
24.1.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482)
24.1.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最优的现实选择(482)
24.2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483)
24.2.1现行汇率制度的内涵(484)
24.2.2现行汇率制度对金融安全的影响(485)
24.2.3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与路径分析(486)
24.2.4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491)
24.3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策略选择(498)
24.3.1从银行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499)
24.3.2从外汇管理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500)
25中国的外汇管制能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吗?(501)
25.1问题的由来(501)
25.2涉及汇率制度维持的文献综述(503)
25.3模型分析(504)
25.3.1基本假设(504)
25.3.2模型分析i——高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4)
25.3.3模型分析ii——低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5)
25.3.4模型分析iii——投机商共同行动(联合投机)さ牟┺姆治觯505)
25.4结论和建议(509)
26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511)
26.1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动因(511)
26.2对我国外汇储备理论误区的评析(514)
26.2.1误区之一: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514)
26.2.2误区之二:神化外汇储备功能(515)
26.2.3误区之三:为储备而储备(517)
26.3政策调整取向(518)
26.3.1完善汇率形成机制(518)
26.3.2控制外汇储备规模(518)
26.3.3加强外汇储备管理(520)
27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521)
27.1从利率平价论实证来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522)
27.1.1汇市的即期与远期的关系发展史(523)
27.1.2抛补利率平价论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527)
27.1.3外汇收益率的市场波动性检验(530)
27.1.4各个汇市收益率与利率结构的协整关系(532)
27.1.5远期汇率作为即期汇率风向标的探讨(535)
27.1.6最后结论和思考(537)
27.2新汇率机制下涉外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风险(538)
27.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涉外企业的影响及企业さ纳产调整(539)
27.2.2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企业利用金融工具そ档突懵史缦眨540)
28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与人民币区域性货币的职能(543)
28.1中国放松资本账户的进程(544)
28.2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546)
28.2.1逆向选择现象(547)
28.2.2增加道德风险(547)
28.2.3可能引起金融动荡(547)
28.2.4增加中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548)
28.3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548)
28.3.1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有力地推动着资本账户开放(548)
28.3.2中国资本管制的成本较高(549)
28.3.3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之间无必然联系(549)
28.4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对策(550)
28.4.1提高信息透明度(550)
28.4.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550)
28.4.3促进企业的发展(551)
28.4.4完善银行体系(551)
28.4.5判定更灵活的汇率政策(551)
28.4.6采用渐进主义的做法(551)
28.4.7合理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552)
28.5人民币的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552)
28.5.1经济发展与时机的来临(553)
28.5.2相关的前期研究(553)
28.5.3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さ目尚行匝芯浚554)
28.5.4有序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职能(559)
参考文献(560)...
第一篇 总论
1 中国金融开放的回顾与展望(3)
1.1引言(3)
1.2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4)
1.2.1以利用外资为主旨的初期开放阶段ぃ1979~1985年)(4)
1.2.2围绕乌拉圭回合的“按现状承诺”开放阶段ぃ1986~1993年)(6)
1.2.3加入wto的准备阶段(1994~2000年)(9)
1.2.4履行承诺逐步开放阶段(2001年至今)(15)
1.3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展望
(18)
1.3.1近期目标——资本项目开放(19)
1.3.2中期目标——人民币国际化(25)
1.3.3远期目标——世界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25)
2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举措(27)
2.1引言(27)
2.2银行业(28)
2.2.1公布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28)
2.2.2中银香港ipo上市(29)
2.2.3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30)
.2.2.4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美元债券(31)
2.2.5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す芾戆旆ā罚32)
2.2.6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32)
2.2.7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市(33)
2.3保险业(34)
2.3.1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开放承诺(34)
2.3.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揭牌运营(35)
2.3.3中国人寿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35)
2.4证券业(36)
2.4.1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36)
2.4.2我国首家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37)
2.4.3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成立(38)
2.4.4国内首只etf推出(38)
2.5非银行金融机构(39)
2.5.1加入wto的开放承诺(39)
2.5.2中外合作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准(40)
2.5.3我国批准首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40)
2.5.4银监会批准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开业(41)
2.6债券、货币及外汇市场(42)
2.6.1央行授权中银(香港)为香港银行个人人民币ひ滴袂逅阈校42)
2.6.2人民币升值(42)
2.6.3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首家境外机构投资者(43)
2.6.4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44)
2.6.5中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在境内发行美元浮息债券(44)
2.6.6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は钅科缆郾ǜ妫45)
2.6.7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46)
2.7资本市场(47)
2.7.1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ぴ菪泄娑ā罚47)
2.7.2中资企业海外上市(48)
2.7.3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改革(50)
2.8国际交流合作(51)
2.8.1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设计和筹备亚洲债券基金(51)
2.8.2银监会与美国货币监理署签署双边ぜ喙芎献魑募(52)
2.8.3中国与世界最大期货交易所开展合作(53)
2.8.4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54)
2.9小结(54)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56)
3.1概述(56)
3.2国际经验的反思(59)
3.2.1慎用新加坡、香港的经验(59)
3.2.2伦敦、新加坡、巴林等资金供给推动模式げ豢梢浦驳缴虾#59)
3.2.3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必须跨越的门槛(61)
3.3国际经验的借鉴(63)
3.3.1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民币げ品中心的建成(63)
3.3.2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驻(65)
3.3.3以国内经济为依托,提高上海中心金融的辐射能力(67)
3.4小结(68)
4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69)
4.1金融开放下的金融安全理论(70)
4.1.1金融安全的概念与表现(70)
4.1.2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73)
4.2金融开放与我国的金融安全(77)
4.2.1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相关性(77)
4.2.2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78)
4.2.3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82)
4.3金融开放过程中确保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87)
4.3.1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87)
4.3.2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87)
4.3.3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88)
4.3.4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法制建设进程(88)
4.3.5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89)
第二篇 银行篇
5开放中的中国银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93)
5.1中国银行业2005年经营发展回顾(93)
5.1.1银行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94)
5.1.2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96)
5.1.3银行运行陷于多重风险压力之中(97)
5.1.4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成为银行业的す彩逗鸵恢滦卸(100)
5.1.5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稳步推进(101)
5.1.6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纵深推进(104)
5.2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展望(110)
5.2.1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的三大挑战(110)
5.2.2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113)
5.3政策建议(115)
6金融开放、金融管制与金融安全(118)
6.1金融开放与金融管制(119)
6.1.1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120)
6.1.2金融安全现状分析(121)
6.1.3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123)
6.1.4国际规则与金融监管(124)
6.2经济开放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要求(127)
6.2.1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管制的要求(127)
6.2.2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管制的影响(130)
6.2.3中国金融安全背景发生了制度性变迁(132)
6.3保护金融主权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135)
6.3.1发展中国家正面对金融安全的严重压力(135)
6.3.2中国原有的金融安全体系亟待提升(136)
6.3.3应采取各种手段强化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主权(139)
7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140)
7.1引言(140)
7.2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理论研究(141)
7.2.1经济增长效应(141)
7.2.2经济稳定性效应(143)
7.3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144)
7.3.1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144)
7.3.2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资金流向(146)
7.3.3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148)
7.3.4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148)
7.4结论与研究展望(149)
8最后贷款人制度:香港经验及其启示(150)
8.1香港金融管理局的llr角色(150)
8.2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使llr角色的情况(157)
8.3内地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对地方法人类金融机构风险さ幕极化解(160)
8.4香港金融管理局llr角色的有关安排对我们さ慕杓意义(163)
9开放条件下中国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评价(171)
9.1信贷人权利保护法律规范综述(171)
9.2法律政策层面上信贷人的权利差异(172)
9.2.1二元化金融结构下民间信贷人权利保护现状(172)
9.2.2正式信贷人之间的权利差异(174)
9.3中国担保法律现状与动产抵押的发展(175)
9.3.1动产抵押物范围太窄(175)
9.3.2信贷实践普遍偏好不动产抵押,忽视动产さ1H谧使δ埽178)
9.3.3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未来取得物抵押及集合抵押し矫娴牧⒎空白(180)
9.3.4担保创设、转让成本高,存在不完全契约现象(181)
9.3.5动产抵押成立原则不统一(182)
9.3.6抵押、质押登记机构多元化,登记程序繁琐(184)
9.3.7优先权与有担保债权受偿顺序不明晰(186)
9.3.8担保物执行成本高,效果差(190)
9.4国外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制度及立法模式(191)
9.4.1动产担保立法模式选择(191)
9.4.2统一动产担保法律制度的国际趋势(192)
9.5有关建议与对策(193)
9.5.1扩大担保物范围,打破对动产抵押的限制,适时出台ぁ抖产担保交易法》(194)
9.5.2明确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194)
9.5.3建立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195)
9.5.4明确动产担保受偿顺位规则(196)
9.5.5简化司法程序,提高动产抵押权实现效率(196)
10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银行并购问题研究ぁ—兼论中小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197)
10.1效率与市场势力之争(198)
10.2威廉姆森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及关于并购绩效研究さ男陆展(199)
10.3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与中小银行并购さ氖谐∈屏πвΓ202)
10.3.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202)
10.3.2银行并购后的价格形成问题(205)
10.3.3银行并购的帕累托改进绩效(206)
10.4中小银行并购的效率改进型收益预期(206)
10.5结论(208)
1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ご印肮啥至上”到“共同治理”(210)
11.1引言(211)
11.2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企业理论び牍际上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212)
11.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至上主义”传统:基于无限责任さ穆呒及其绩效(214)
11.4强化监管与“债权人至上主义”走不出的困境:身份冲突び胗行Ъ嗫氐娜笔В217)
11.5问题的解决:“共同治理”模式与现有部分政策さ闹匦录焯郑221)
11.5.1股东主体的明确与所有者结构的改善(221)
11.5.2存款人利益的实现与监管机构的治理(222)
11.5.3经营者及银行员工的激励约束与治理参与(223)
11.5.4国家无限责任的退出与存款保险制度(224)
11.6几点结论性综述(225)
12认清外资进入的影响,加快我国金融改革(226)
12.1外资进入我国的现状分析(226)
12.1.1外资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渠道分析(226)
12.1.2外资进入我国的金融投资渠道分析(228)
12.1.3外资进入我国的其他渠道分析(229)
12.2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挑战(229)
12.3关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些想法(230)
13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ぁ—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233)
13.1相关文献及评述(234)
13.2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微观绩效(235)
13.2.1比较静态分析(235)
13.2.2纵向动态分析(237)
13.3存款货币银行机构数量与微观绩效(238)
13.3.1法人机构数量与竞争程度(238)
13.3.2分支机构增量与行业竞争态势(240)
13.4“竞争程度提高与微观绩效恶化悖论”探源(240)
13.4.1费用偏好侵蚀微观绩效(241)
13.4.2竞争目标差异与绩效退化(242)
13.4.3国有银行合谋性垄断与中小银行竞争并存さ乃轨格局(243)
13.4.4利率管制问题(243)
13.5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合理性分析(244)
13.5.1生产成本最小化的比较分析哲学(244)
13.5.2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支撑(245)
13.5.3竞争程度与组织绩效之间正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246)
13.5.4银行业业务经营特征与市场集中度(247)
13.6寡头竞争与微观绩效关系的深入分析(248)
13.6.1寡头竞争均衡界定及其微观绩效优势(248)
13.6.2寡头竞争均衡理论的政策意义(250)
13.7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导向(252)
13.7.1寡头均衡与金融稳定:一个假说(252)
13.7.2中国金融体系的寡头主导格局(253)
13.7.3寡头竞争与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聚合(253)
14我国商业银行存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255)
14.1问题的提出(255)
14.2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的启示(258)
14.2.1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变化看存款功能定位さ难萁(258)..
14.2.2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数据和经验:1934~2004年(261)
14.2.3小结(264)
14.3“存款多了”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殊历史发展阶段さ亩唐谙窒螅265)
14.3.1转型是“存款多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65)
14.3.2关注“存款多了”现象的直接原因(267)
14.4认识存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さ某て谥匾性(269)
15 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272)
15.1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272)
15.2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274)
15.2.1体制创新(274)
15.2.2市场创新(275)
15.2.3加快金融工具创新(277)
15.3关于如何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设想(278)
第三篇 资本市场篇
16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283)
16.1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由之路(284)
16.1.1资本市场开放的内涵(284)
16.1.2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85)
16.1.3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外力ぁ—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287)
16.1.4资本市场开放的内因——资本扩张运动及资本市场ぷ呦虺墒斓男枨螅289)
16.2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改革路径(291)
16.2.1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1)
16.2.2中国资本市场对内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4)
16.3与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的体制改革(297)
16.3.1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改革(297)
16.3.2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299)
16.3.3与资本市场开放配套的金融体制改革(300)
16.4资本市场管制、开放与稳定的目标取向(304)
16.4.1开放资本市场的风险(304)
16.4.2资本市场严格管制的不良后果(305)
16.4.3正确处理资本市场管制与开放的关系(305)
16.5总结(306)
17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307)
17.1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成就与问题(308)
17.1.1证券业产品创新情况(308)
17.1.2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3银行业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4保险业产品创新情况(311)
17.1.5信托业产品创新情况(312)
17.1.6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314)
17.2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成就与问题(316)
17.2.1近年来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316)
17.2.2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318)
17.3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展望(319)
17.3.1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展望(319)
17.3.2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选择(323)
18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330)
18.12005年是基金业竞争与分化的一年(331)
18.1.1基金募集规模扩张,结构不均衡性增加,低风险せ金产品盛行(331)
18.1.2基金业绩分化明显——股票基金业绩波动大、债券せ金普遍较好(333)
18.1.3基金管理市场出现规模梯队分化、业绩聚集化特征,せ金托管市场亦成大行垄断格局(335)
18.1.4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小盘、大盘基金价格ぷ呤品⑸分化(337)
18.22005年基金业的创新进展(338)
18.3影响目前我国基金市场安全、健康发展さ募父鲋匾问题(340)
18.3.1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业的人才稳定面临挑战(340)
18.3.2基金管理业出现三分格局,内资、非银行系基金公司的ど存发展空间可能受到限制(342)
18.3.3基金契约到期日来临,封闭式基金将何去何从(342)
18.42006年基金市场展望(343)
18.4.1基金业绩展望(344)
18.4.2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344)
18.4.3基金市场创新(345)
19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348)
19.1机构投资者的内涵与一般特征(348)
19.2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1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2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7)
19.3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分析(365)
19.3.1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效率与市场稳定(365)
19.3.2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与证券市场稳定(368)
19.3.3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与市场稳定(370)
19.3.4波动无关说(373)
19.3.5波动加剧说(374)
19.3.6波动稳定说(375)
19.4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实证检验(376)
19.4.1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376)
19.4.2实证研究结果(380)
19.4.3主要结论(382)
19.4.4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政策建议(383)
第四篇 保险篇
20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回顾(389)
20.1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389)
20.1.1保费收入继续增长(390)
20.1.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397)
20.1.3产品创新(399)
20.1.4保险中介市场有序发展(403)
20.1.5保险监管进一步强化(406)
20.2我国保险业的“入世”承诺(408)
20.3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历程(412)
20.3.1保险业开放的四个阶段(412)
20.3.2保险业开放的特征(414)
21中外保险公司的战略比较(417)
21.1中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17)
21.1.1保险集团化是大中型保险企业追逐的目标(417)
21.1.2品牌战略逐步成长(420)
21.1.3共保成为新的国际化战略(422)
21.1.4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战略(423)
21.1.5中资保险公司成功个案(425)
21.2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28)
21.2.1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进入分析(431)
21.2.2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特点(433)
21.2.3外资保险公司2005年战略发展特点(434)
21.3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比较(438)
21.3.1不同的标新立异战略(439)
21.3.2战略的持久性和谨慎性(440)
21.3.3外资公司更注重成本战略(440)
22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影响分析(442)
22.1开放前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442)
22.1.1保险业务稳步增长(442)
22.1.2产品设计与市场接轨(444)
22.1.3营销渠道多样化(444)
22.1.4投资渠道更加广泛(447)
22.1.5保险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能力提高(448)
22.1.6保险专业化运作凸现(450)
22.1.7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451)
22.1.8保险股权多元化(452)
22.1.9监管重心以偿付能力为中心(453)
22.2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利弊分析(455)
22.2.1保险业开放的有利影响(455)
22.2.2保险业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458)
22.2.3总结(459)
22.3保险业开放的安全防范(460)
22.3.1保险业开放所面临的安全问题(460)
22.3.2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安全策略(463)
22.3.3推进保险业开放的安全策略(465)
第五篇 汇率篇
23引子(473)
24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481)
24.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现实的选择(482)
24.1.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482)
24.1.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最优的现实选择(482)
24.2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483)
24.2.1现行汇率制度的内涵(484)
24.2.2现行汇率制度对金融安全的影响(485)
24.2.3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与路径分析(486)
24.2.4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491)
24.3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策略选择(498)
24.3.1从银行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499)
24.3.2从外汇管理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500)
25中国的外汇管制能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吗?(501)
25.1问题的由来(501)
25.2涉及汇率制度维持的文献综述(503)
25.3模型分析(504)
25.3.1基本假设(504)
25.3.2模型分析i——高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4)
25.3.3模型分析ii——低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5)
25.3.4模型分析iii——投机商共同行动(联合投机)さ牟┺姆治觯505)
25.4结论和建议(509)
26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511)
26.1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动因(511)
26.2对我国外汇储备理论误区的评析(514)
26.2.1误区之一: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514)
26.2.2误区之二:神化外汇储备功能(515)
26.2.3误区之三:为储备而储备(517)
26.3政策调整取向(518)
26.3.1完善汇率形成机制(518)
26.3.2控制外汇储备规模(518)
26.3.3加强外汇储备管理(520)
27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521)
27.1从利率平价论实证来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522)
27.1.1汇市的即期与远期的关系发展史(523)
27.1.2抛补利率平价论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527)
27.1.3外汇收益率的市场波动性检验(530)
27.1.4各个汇市收益率与利率结构的协整关系(532)
27.1.5远期汇率作为即期汇率风向标的探讨(535)
27.1.6最后结论和思考(537)
27.2新汇率机制下涉外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风险(538)
27.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涉外企业的影响及企业さ纳产调整(539)
27.2.2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企业利用金融工具そ档突懵史缦眨540)
28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与人民币区域性货币的职能(543)
28.1中国放松资本账户的进程(544)
28.2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546)
28.2.1逆向选择现象(547)
28.2.2增加道德风险(547)
28.2.3可能引起金融动荡(547)
28.2.4增加中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548)
28.3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548)
28.3.1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有力地推动着资本账户开放(548)
28.3.2中国资本管制的成本较高(549)
28.3.3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之间无必然联系(549)
28.4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对策(550)
28.4.1提高信息透明度(550)
28.4.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550)
28.4.3促进企业的发展(551)
28.4.4完善银行体系(551)
28.4.5判定更灵活的汇率政策(551)
28.4.6采用渐进主义的做法(551)
28.4.7合理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552)
28.5人民币的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552)
28.5.1经济发展与时机的来临(553)
28.5.2相关的前期研究(553)
28.5.3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さ目尚行匝芯浚554)
28.5.4有序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职能(559)
参考文献(560)...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