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史

副标题:无

作   者:茅家琦等著

分类号:D693.74

ISBN:978780671148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全书120万字,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四编,从孙中山创立国民党写至国民党十六全大会和撤消李登辉党籍。 全书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作为国民党的四代领袖,在国民党的建设及其党政等问题上的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的评述,避免了以往著作大多因人而异、具有较多感情色彩或政治色彩的偏颇。特别是对每个人的思想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的褒贬。 本书还从整个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现状出发,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深化国民党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意见中肯,极具学术价值。

目录

总序第一编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导言第一章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国民党百年党史的开端 第一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护社会思潮 二、孙中山救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三、社会改良主张的破灭 第二节 兴中会——中国国民党最早的组织形式 一、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二、兴中会的扩大与发展 三、武装起义的初步尝试第二章 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一、20世纪初的国民爱国运动 二、众多革命组织纷纷建立 三、孙中山赴日,“合成一个大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四、中国同盟会的特点 第二节 同盟会进行的革命活动 一、宣传革命理论 二、发动武装起义 第三节 同盟会内部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一、政见分歧 二、“国旗问题”的分歧 三、“赠款”与“倒孙”风波 四、第二次“倒孙”风潮及革命党人的各自为战第三章 同盟会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论述 二、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三、同盟会成员对三民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民国元年以后三民主义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由三民主义到一民主义、二民主义的演变 二、三民主义的恢复和发展第四章 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第一节 武昌起义成功 一、中部起义计划的确定 二、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行动 三、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光复 四、孙中山由美经欧归国 第二节 同盟会短暂的执政 一、孙中山到达上海 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颁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和政策 第三节 同盟会失去执政党地位 第三节 同盟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一、临时政府的困境 二、南北议和,达成协议 三、“未雨绸缪”,制定《临时约法》 四、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上台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等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 第一节 各政党的分合转化 一、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二、政党林立及其分化组合 三、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 第二节 政党内阁破产,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一、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二、宋教仁被刺身亡 三、“二次革命”及其失败第六章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 第一节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思想上的混乱 一、国民党遭到严重破坏 二、孙、黄思想的分歧 第二节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 一、中华革命党政纲 二、中华革命党与讨袁护国运动 三、中华革命党与护法运动 第三节 欧事研究会的革命活动 一、欧事研究会的成立 二、欧事研究会在“讨袁”、“护法”活动中的作用第七章 孙中山总结建党经验教训——试析其三篇著作 第一节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激励革命的哲学思考 一、《行易知难》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立意崇高,论证粗疏 第二节 《民权初步》——启迪民心的天真设计 一、改造国民性的初步探索 二、《民权初步》的主要内容 三、《民权初步》的基本评价 第三节 《实业计划》——浪漫恢弘的现代化蓝图 一、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之幻想 二、《实业计划》的根本性失误第八章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规约和章程 一、“吾党实系于中国之存亡” 二、中国国民党的新规约 三、体现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五权宪法为目的的新章程 第二节 重建党的革命根据地,重组新政府 一、重组新政府,选举人总统《非常》 二、挥师北伐,中途受阻 三、陈炯明叛变第九章 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第一节 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一、共产国际将视线转向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 二、中国共产党召开“西湖会议”,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三、鲍罗廷来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第二节 筹划改组中国国民党 一、成立“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 二、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会概况第三十九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 第一节 1996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内的提名角逐 一、林洋港宣布参选第九任“总统” 二、“炙热”的8月 三、林、郝结盟参选“总统” 第二节 “总统”选举前的第三届“立委”选举 一、“三党不过半”? 二、林、郝“违纪”为新党助选 三、国民党保住“立法院长”的职位 第三节 李登辉当上“直选总统” 一、“台独教父”充当民进党“总统”候选人 二、“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三、“李连配”的政经优势 四、“民选总统”也无法建构“台湾生命共同体”第四十章 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 第一节 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召开“国家发展会议”,抛弃原有“法统” 一、召开“国发会”的历史背景 二、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大幅度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冻省” 三、“国发会”的后续影响 四、落实“国发会”达成的共识,“国大”三届二次会议进行第四次“修宪” 第二节 “冻省”引起政坛震撼 一、李登辉策划“废省”,被迫改为“冻省” 二、宋楚瑜“请辞待命”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 一、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 二、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第四十一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第一节 “十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选情起伏 一、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空前失利 二、1998年基层选举稳住颓势 三、1998年“三合一”选举“大胜小输” 第二节 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主义” 一、“新台湾人主义”的由来 二、“新台湾人主义”的内容 三、“新台湾人主义”出台的原因 第三节 “两国论”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一、“两国论”的出笼及其原因 二、“十五全大会”二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三、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思想渊源第四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 第一节 宋楚瑜与李登辉 一、从“情同父子”到視若寇仇 二、李、宋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宋楚瑜独立参选与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一、宋楚瑜自行参选,国民党伤筋动骨 二、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三、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李登辉主持的第五、六次“修宪”,“国大”虚级化,“五权宪法”成为历史 一、第五次“修宪” 二、第六次“修宪” 第四节 宋楚瑜组建亲民党,继续冲击国民党 一、亲民党的建立 二、亲民党的政策、原則及其对国民党的影响第四十三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 第一节 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努力 一、启动改造工程,力图“东山再起” 二、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回归“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十六全大会”,连战继任主席 一、“十六全大会”的背景与目的 二、“十六全大会”的主要内容 三、“十六全大会”的成果与影响 四、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 第三节 被撤销党籍后的李登辉继续伤害国民党 一、第五届“立委”选举与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再次受挫 二、李登辉的破坏活动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因素 三、基层选举及“立法院院长”选举,国民党稳住局面 四、台北、高雄“市长”与“市议员”选举,国民党止跌成功;“回天乏力”,李登辉影响式微第四十四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中国国民党主席背叛了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蜕变为台湾国民党 一、蒋经国“征召本省俊彦,担任重要政务”,并未提出“本土化”一词 二、李登辉将“本土化”演绎为“台湾化”、“去中国化”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一、司马辽太郎的荒诞观点 二、李登辉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移交给民进党” 一、将“中华民国总统”奉献给民进党人陈水扁 二、将“立法院”第一大党奉献给民进党附录——参考书目举要后记 二、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三、讨论党章过程中的争论 四、改组后党的各级机构和“一届一中”全会第十章 中国国民党的新发展及孙中山逝世 第一节 “一全大会”后国民党的新局面 一、国民党各地分支机构的建立 二、“党军”的建立与壮大 三、工农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在坚持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斗争 一、“弹劾共产党案” 二、孙中山坚持“容共”政策 第三节 孙中山北上及病逝 一、北上和谈寻求和平统一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孙中山的历史贡献第二编 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第十一章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崛起 第一节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的革命形势 一、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与“一届三中全会” 二、组建“党军”与平定“杨、刘之乱” 三、中华民国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第二节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上升 一、抓住了历史机遇 二、第二次“东征”,“声望陡增”“功成名就” 第三节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西山会议” 二、“二全大会”第十二章 从北伐到“清党” 第一节 “中山舰事件” 一、共产国际对蒋介石的看法 二、“中山舰事件” 三、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对“三二○事件”的反应 四、蒋介石抛出“整军肃党准备北伐”及“整理党务案” 第二节 北伐之役 一、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二、北伐军攻克武汉 三、江西之役 四、攻占江南 第三节 南昌、武汉,谁主沉浮 一、蒋介石出尔反尔 二、二届三中全会 第四节 血腥“清党”,镇压工农 一、破坏各地工会、农会组织 二、南京“四一○”惨案 三、上海“四一二”“清党”事变 四、“清党”扩大到全国第十三章 国民党“统一全国”,召开“三全大会” 第一节 “宁汉对立”与汉方的二次北伐 一、蒋介石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 二、汉方讨蒋 三、武汉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转向反共 一、“马日事变” 二、“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 三、汪精卫集团宣布“分共、反共” 四、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 五、二届四中全会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和“统一全国” 一、蒋介石完成内部整顿 二、二次北伐“统一全国” 第四节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二届五中全会 二、“三全大会”第十四章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国民党内解释三民主义的主要流派 一、戴季陶的“民生三民主义” 二、胡汉民的“连环三民主义” 三、改组派的“科学三民主义” 第二节 蒋介石思想之源 一、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一:传统的儒家思想《大学》 二、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三、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三:封建帮会思想 四、蒋介石思想来源之四:日本武士道精神与德意法西斯思想 第三节 蒋介石与三民主义儒学化 一、三民主义与“孔子之道” 二、三民主义与“忠君爱国” 三、三民主义与传统道德 四、“政治生活全系权谋”第十五章 国民党内派系争斗与蒋汪合作 第一节 党内派争战火不断 一、蒋桂战争 二、蒋冯阎战争 三、中原大战 第二节 国民党的两次大分裂 一、南京与北平两个“中央”的对立 二、南京与广州两个“中央”的对立 第三节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三个“四全大会” 二、四届一中全会 第四节 各有所图的蒋汪合作 一、蒋汪合作及其政见之异同 二、国民党连续围剿中共苏区第十六章 “安内攘外”方针的出台与贯彻 第一节 “安内攘外”方针的形成及其后果 一、“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之形成 二、对日本侵略的一再妥协 第二节 “安内”的首要目标 一、加强组织控制 二、加强精神控制 三、围剿红军,打击地方派系势力 四、着手经济建设,巩固国民党统治 第三节 反对“安内攘外”方针的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三、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四、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五、其他国民党政要反对“安内攘外”方针 第四节 坚持“安内攘外”的四届三中、四中全会 一、四届三中全会 二、四届四中全会第十七章 国难当头,国民党内外方针的转变 第一节 “五全大会”前后方针政策的宣示 一、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宣示“党内团结”、“救亡图存” 二、国民党“五全大会”将国策重点转向“攘外” 三、五届一中全会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第二节 时局转变的标志 一、“六一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三节 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团结抗日方针 一、五届三中全会 二、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三、国民党转向联共抗日的原因第十八章 国民党的抗战活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的应变政策与措施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二、南京政府的“三不”应战方针 三、战时领导体制与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淞沪抗战 一、中国军队在宁、沪、杭地区的备战与作战行动 二、战役的失利与战略的成功 第三节 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与初期抗战 一、南京会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迁都重庆,确立持久抗战的方针 三、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 第四节 国民党内对曰妥协的暗流 一、陶德曼调停失败 二、高宗武访日,蒋、汪分歧 第五节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一、实行“总裁制”,强化党内集权 二、制定《抗战建国纲领》 三、召开国民参政会 四、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第十九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民党 第一节 广州、武汉失陷后汪精卫的投降活动 一、汪精卫与日方秘密勾结 二、汪精卫出逃与“艳电”的发表 第二节 二期抗战方针与五届五中全会 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 二、五届五中全会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第三节 民主的倒退与独裁的加强 一、国民参政会实施“宪政”的要求被搁置 二、国民党加强一党专政 三、从反共军事摩擦发展到“皖南事变” 四、五届八中全会与“战时三年计划”第二十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五届九中全会的召开 二、签订26国宣言,中国名列“四强” 三、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四、中、英、美关系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战后建国方针的总宣示——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 一、加强抗战与反共并举的五届十中全会 二、《中国之命运》的发表 三、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与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会议 第三节 战时经济的急剧恶化 一、推行战时经济统制 二、国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三、国民党的战时土地政策 四、恶性通货膨胀第二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外强中干的国民党 第一节 加强与美合作,坚持反共独裁的内战政策 一、美国加强对国民党的援助 二、召开“六全大会”,坚持独裁、反共、内战 第二节 对曰苦战 一、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 二、滇西缅北的反攻与豫西、鄂北、湘西的会战 第三节 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一、《雅尔塔协定》出笼 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与签字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失民心 一、日本政府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二、“接收”类同“劫收”,国民党大失人心第二十二章 战后的国内外形势与国民党发动内战 第一节 战后的基本形势 一、战后形势的特点 二、蒋介石的错误决策 第二节 破坏和平谈判,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 一、破坏“双十协定”,进攻解放区 二、“马歇尔调停”失败 三、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 第三节 “戡乱建国”方针的确立 一、六届二中全会推翻国共和谈的基础 二、提出“戡乱”口号,发布“全国总动员令” 三、强行召开“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 第四节 反共内战失利,经济危机加剧 一、反共内战接连失败 二、国统区社会经济迅速崩溃第二十三章 内战失败 第一节 蒋介石兵败言和 一、国民党大势已去 二、“桂系”跃跃欲试 第二节 李宗仁代“总统”,开始“北平和谈” 一、李宗仁代理“总统” 二、国共“北平和谈”及破裂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第二十四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南迁 一、“总统府”迁广州,李宗仁回桂林 二、蒋介石退台,建立“总裁办公室” 三、阎锡山“组阁”与银元券的发行 四、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 第二节 国民党党政机关再迁重庆、成都 一、蒋介石与李宗仁在防御重点上的分歧 二、“迁都”重庆,蒋李彻底决裂 第三节 国民党中央党部退台,蒋介石复职“总统” 一、蒋介石兵败西南[ 二、国民党政要的脱蒋运动第二十五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 第一节 蒋介石退台后发动国民党“改造运动” 一、退台前后的台湾局势 二、建立“中央改造委员会” 三、改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四、“改造”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 召开“七全大会” 一、蒋介石的“政治报告”和《反共抗俄基本论》 二、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政纲》 三、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章》 四、建立新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第三节 “七全大会”以后国民党的政策走向与蒋经国权位的上升 一、“八全大会”到“十全大会”历次大会概况 二、政纲、党章方面的若干修正 三、蒋经国权位的上升第二十六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 第一节 戒严体制 一、全岛戒严与大屠杀 二、白色恐怖持久化一例 三、受害人总数的几种估计 第二节 打击不同政见者 一、“吴国桢事件” 二、“孙立人事件” 第三节 对思想舆论进行全面控制 一、党禁与报禁 二、《自由中国》杂志事件与逮捕雷震 三、《文星》事件与逮捕李敖第二十七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 第一节 稳定财经的努力 一、取得成就的关键:重用一批财经专家 二、几项具体措施 第二节 从“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 一、农村传统租佃制度概况 二、实施“三七五减租” 三、公地放领 四、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三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 一、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三、农业的困局及纾解措施第二十八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混合经济制度 一、一场争论 二、对公营企业的政策 三、对民营经济的政策 四、混合经济制度对台湾经济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计划 一、尹仲容与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第一至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及其执行效果 三、第六期经济建设计划与世界石油危机 第三节 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 一、“进口替代”发展策略 二、“出口扩张”发展策略 三、“三化”方针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策略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一、社会弊端种种 二、“经济进步,道德落伍”第二十九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第一节 台湾地方行政区划与县市地方自治 一、光复初期台湾地方行政区划 二、县市地方自治的筹办 三、调整行政区划 四、地方选举概况 第二节 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一、国民党面临的“宪政”难题 二、“逼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选与补选 第三节 选举与台湾社会 一、国民党与选举 二、地方派系与“党外势力” 三、公开选举与社会秩序第三十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 第一节 推行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 一、退台后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 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三、高级中学及高级职业学校的相应变化 四、师范教育受到重视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高等学校初步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校改革 第三节 教育的成就与严重弊端 一、从一组统计数字看教育的成就 二、普通教育的严重弊端 三、大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第四节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一、“中央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 二、应用科技研究与“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 三、军事科技研究与中山科学院第三十一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台政策 一、“等待尘埃落定” 二、支持中国国民党,干涉中国内政 第二节 “康隆报告”与“尼克松冲击” 一、“康隆报告”出台 二、美国开始修正对台政策 三、尼克松对中国国民党的冲击 第三节 美台断交及《与台湾关系法》 一、中美建交与美台断交 二、断交后的美台非官方关系第三十二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 第一节 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班 一、蒋介石疾病缠身 二、帝王式的丧礼 三、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 第二节 蒋经国主持的两次国民党代表大会——“十一全大会”与“十二全大会” 一、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凝聚与活动 一、“党外势力”——反对国民党的势力 二、“中坜事件” 三、“高雄事件”第三十三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频繁的政治冲击 一、“党外势力”的恢复与发展 二、“香港冲击波” 三、“江南命案” 四、“十信弊案” 第二节 改革政治的呼声高涨 一、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 二、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 三、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政治改革的起点 一、蒋经国酝酿政治改革 二、国民党举行十二届三中全会 第四节 宣布“解严”和解除党禁、报禁 一、宣布“解严” 二、解除党禁、报禁 三、对大陆政策的若干变化 四、蒋经国病逝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第三十四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 第一节 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 一、有惊无险,李登辉得任国民党代主席 二、李登辉面临的挑战及其巩固权力的策略 第二节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十三全大会”召开,李登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二、“十三全大会”后权力的分配与争夺第三十五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第一、二次“修宪” 第一节 李登辉为实现“宪政改革”和逐步推行“台独”路线,打出所谓的民意牌 一、李登辉面临党内外的严重挑战 二、召开“国是会议”,整合国民党内外的亲李势力 三、“国是会议”的严重影响 第二节 第一次“修宪”,“民意机构台湾化” 一、第一次“修宪”的过程 二、第一次“修宪”的严重影响 第三节 第二次“修宪”,“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 一、第二届“国代”选举 二、围绕“实质修宪”而展开的斗争 三、第二次“修宪”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第三十六章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第一节 新国民党连线的成立及其发展 一、新国民党连线的缘起及其政治主张 二、“新连线”与“集思会”的“代理人战争” 三、“十八标工程”关说案、土地增值税案与“倒王”风潮 四、“新连线旋风” 第二节 新连线成为国民党内反李登辉的中坚力量 一、“革新国民党、重整国民党” 二、新连线过不了浊水溪? 三、维护“内阁制”,从“反郝”到“护郝” 四、“郝内阁”总辞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一、新连线成员组建新党 二、“快乐由帆”其实并不快乐 三、新党重绘了台湾的政治地图第三十七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 第一节 “十四全大会”前的党内斗争 一、连战任“行政院长” 二、围绕召开“十四全大会”的斗争 第二节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 一、国民党“十四全大会”概况 二、国民党性质改变的开始第三十八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湾族群政治 第一节 国民党内围绕“修宪”方向的角力 一、“府院”斗争与“宪改”方向 二、国民党版“修宪案” 第二节 “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进行第三次“修宪”,“总统”直选,权力扩大 一、“一党修宪”、“一人修宪” 二、“垃圾”与“蟑螂”间的对骂 三、“宪法增修条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第三节 李登辉的族群政治宣言:“生为台湾人的悲哀” 一、“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 二、族群政治的总动员 三、1994年“省市长”选举与族群政治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国民党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