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内容简介:去年9月,我在中大念研究生时的学长、现任广州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家声来访。茶过三巡,话题逐渐严肃起来,最后竞集中在学术书籍能否“图文并茂”上。老同学见面,无须客套,我当即高谈阔论一番。没想到话音刚落,王兄“拍手叫好”的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一纸“鲜活的五四策划草案”。原来人家是早有预谋,我的出色表现,纯属自投罗网。好在“五四”我有兴趣,“图文”我也有兴趣;至于如何运作,王兄说,一切都好商量。几乎没有多少犹豫,我就将出版社的主动策划,变成自家的研究课题。
目录
总说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2 关于五四运动
纷纭复杂的五四运动,固然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打发;可“百科全书”出现如此多的错漏,毕竟出人意料。看来,纪念了几十年的“五四”,对于大众与学界来说,未必真的“耳熟能详”、“了如指掌”。
11 五月四口那一天
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没有“具体印象”的“五四”,只剩下口号和旗帜,也很难让一代代年青人真正记忆。提供足以帮助读者“回到现场”的细节与画面,对于“五四”研究来说,并非可有可无。
48 如何进入历史
众多当事人及旁观者的回忆录,为我们进入历史深处——“回到现场”,提供了绝好的线索。可几十年后的追忆,难保不因时光流逝而“遗忘”,更无法回避意识形态的“污染”。对于风光无限的“回忆史”,必须既欣赏,又质疑。
为人师表
56 蔡元培在“读书”与“救国”之间
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把北大从“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高学府。他于“五四”后提出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无疑开创了北大“读书”与“救国”并重的传统。
67 陈独秀 “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
在“五四”时期,以学者身份而亲自散发传单,并因此身陷囹圄、饱受98天的铁窗之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端者陈独秀,以其特殊的参与运动的方式,在“五四”众多的学者中可谓绝无仅有;同时,他也借此实践了自己所宣扬的“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
72 李大钊从图书馆到广场
与他的犀利文风和激进思想不同,李大钊的生活和为人却是毫无张扬:平顶头,椭圆脸,浓密的八字胡须,穿一件爱国布灰色的长夹袍。所以在鲁迅笔下,他“既像文士,也像官吏,也有些像商人”。更有人说: “李大钊是燕赵间豪侠之士,是今人中的古人,忠诚信实,使人永远爱戴。”
81 胡适不在场的参与者
说过“单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及“五四”后与李大钊有过“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胡适,在50年代受到大批判。但在“五四”时期,他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更在言论上为学运张目。
88 钱玄同在疑古与革新之间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的言行是最为激进的,是他最先举起了批判“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大旗,他那些偏激且不无草率的言论也的确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劝说鲁迅加入自己的行列,是他为文学启蒙运动做的另一个贡献。
95 刘半农从才子到战士
他本是一个江南才子,欣赏的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北上任教使他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战士。在文学革命的过程中,他发明了“她”和“它”的用法,写了白话诗《叫我如何不想她》,尤其在“双簧信”一役中功不可没。
101 周作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岔路口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他在日本;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又回到了日本。从姗姗来迟,到急急退去,周作人尽管站在“五四”大舞台的前排,在强聚光灯的照射下,他却不是一个好演员。他只能彷徨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
106 马寅初永远的“五四青年”
在“五四”期间,作为北京大学教务长的马寅初,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不过,作为“五四”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关心国事的传统,却影响了马寅初的一生,使他成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的民主人士。
111 马叙伦四人四出北大缘有“挂冠教授”之称的马叙伦,在“五四”期间,同时是北大和北京教职联的书记。他说:“我们不是要奋斗?奋斗要在黑暗里的。”这位曾被大总统徐世昌诉上法庭的北大人,在被迫离开北大后沉痛地说,北大再也不是“五四”时代的北大了……
117 刘师培闭关谢客抱疾著述
……后来他来到北大,同在国文系里任课,可是一直没有见过面:总计只有一次,即是上面所说的文科教授会里,远远的望见他,那时大约他的肺病已经很是严重,所以身体瘦弱,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声音也很低微,完全是个病夫模样,其后也就没有再见到他了。——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126梁漱溟来自北大的另类
在赵家楼的大火烧过之后,身为北大哲学教授的梁漱溟竞与主流舆论唱起了反调。在一片赞扬声中,只有他想到了学生们的举动侵犯了他人的公民权,是毫无疑问的违法行为。不怕逆流而上的独立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个来自北大的另类。
横空出世
134 傅斯年这不是他要的“五四”
北京大学学生领袖傅斯年等早就策划好,要使示威成为“有纪律的抗议”,现在岂能任它酿成暴力的风潮?所以大会主席团成员兼游行总指挥傅斯年立刻站出来,劝同学们不要去,但他根本控制不住当时那种喧闹冲动的形势。
137 罗家伦一笔写出“五四”潮
北京大学外文系学生罗家伦刚从城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到北京大学新潮社,准备和大家一道去天安门游行,同学狄福鼎推门进来,说: “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推我们北大起稿,你来执笔罢!”罗家伦见时间紧迫,也不推辞,就站在一张长桌旁,匆匆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内外交困
众声喧哗
余论 设议院与升学堂
附录一 人物简介
附录二 参考资料
后记
2 关于五四运动
纷纭复杂的五四运动,固然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打发;可“百科全书”出现如此多的错漏,毕竟出人意料。看来,纪念了几十年的“五四”,对于大众与学界来说,未必真的“耳熟能详”、“了如指掌”。
11 五月四口那一天
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没有“具体印象”的“五四”,只剩下口号和旗帜,也很难让一代代年青人真正记忆。提供足以帮助读者“回到现场”的细节与画面,对于“五四”研究来说,并非可有可无。
48 如何进入历史
众多当事人及旁观者的回忆录,为我们进入历史深处——“回到现场”,提供了绝好的线索。可几十年后的追忆,难保不因时光流逝而“遗忘”,更无法回避意识形态的“污染”。对于风光无限的“回忆史”,必须既欣赏,又质疑。
为人师表
56 蔡元培在“读书”与“救国”之间
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把北大从“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高学府。他于“五四”后提出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无疑开创了北大“读书”与“救国”并重的传统。
67 陈独秀 “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
在“五四”时期,以学者身份而亲自散发传单,并因此身陷囹圄、饱受98天的铁窗之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端者陈独秀,以其特殊的参与运动的方式,在“五四”众多的学者中可谓绝无仅有;同时,他也借此实践了自己所宣扬的“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
72 李大钊从图书馆到广场
与他的犀利文风和激进思想不同,李大钊的生活和为人却是毫无张扬:平顶头,椭圆脸,浓密的八字胡须,穿一件爱国布灰色的长夹袍。所以在鲁迅笔下,他“既像文士,也像官吏,也有些像商人”。更有人说: “李大钊是燕赵间豪侠之士,是今人中的古人,忠诚信实,使人永远爱戴。”
81 胡适不在场的参与者
说过“单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及“五四”后与李大钊有过“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胡适,在50年代受到大批判。但在“五四”时期,他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更在言论上为学运张目。
88 钱玄同在疑古与革新之间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的言行是最为激进的,是他最先举起了批判“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大旗,他那些偏激且不无草率的言论也的确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劝说鲁迅加入自己的行列,是他为文学启蒙运动做的另一个贡献。
95 刘半农从才子到战士
他本是一个江南才子,欣赏的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北上任教使他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战士。在文学革命的过程中,他发明了“她”和“它”的用法,写了白话诗《叫我如何不想她》,尤其在“双簧信”一役中功不可没。
101 周作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岔路口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他在日本;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又回到了日本。从姗姗来迟,到急急退去,周作人尽管站在“五四”大舞台的前排,在强聚光灯的照射下,他却不是一个好演员。他只能彷徨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
106 马寅初永远的“五四青年”
在“五四”期间,作为北京大学教务长的马寅初,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不过,作为“五四”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关心国事的传统,却影响了马寅初的一生,使他成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的民主人士。
111 马叙伦四人四出北大缘有“挂冠教授”之称的马叙伦,在“五四”期间,同时是北大和北京教职联的书记。他说:“我们不是要奋斗?奋斗要在黑暗里的。”这位曾被大总统徐世昌诉上法庭的北大人,在被迫离开北大后沉痛地说,北大再也不是“五四”时代的北大了……
117 刘师培闭关谢客抱疾著述
……后来他来到北大,同在国文系里任课,可是一直没有见过面:总计只有一次,即是上面所说的文科教授会里,远远的望见他,那时大约他的肺病已经很是严重,所以身体瘦弱,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声音也很低微,完全是个病夫模样,其后也就没有再见到他了。——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126梁漱溟来自北大的另类
在赵家楼的大火烧过之后,身为北大哲学教授的梁漱溟竞与主流舆论唱起了反调。在一片赞扬声中,只有他想到了学生们的举动侵犯了他人的公民权,是毫无疑问的违法行为。不怕逆流而上的独立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个来自北大的另类。
横空出世
134 傅斯年这不是他要的“五四”
北京大学学生领袖傅斯年等早就策划好,要使示威成为“有纪律的抗议”,现在岂能任它酿成暴力的风潮?所以大会主席团成员兼游行总指挥傅斯年立刻站出来,劝同学们不要去,但他根本控制不住当时那种喧闹冲动的形势。
137 罗家伦一笔写出“五四”潮
北京大学外文系学生罗家伦刚从城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到北京大学新潮社,准备和大家一道去天安门游行,同学狄福鼎推门进来,说: “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推我们北大起稿,你来执笔罢!”罗家伦见时间紧迫,也不推辞,就站在一张长桌旁,匆匆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内外交困
众声喧哗
余论 设议院与升学堂
附录一 人物简介
附录二 参考资料
后记
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