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诀800首[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董明强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157757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以歌诀形式概括了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经络、腧穴和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共编歌诀约800首,语言精练,通俗押韵,易诵易记;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为帮助读者理解,多数歌诀后附有注解。配图150余幅,以利文图互参。本书内容实用,是学习、记忆经络穴位和开展针灸治疗的好帮手,适于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医务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针灸学的产生与发展
1.针灸疗法的起源
2.历代医家及医著
3.中国针灸走向世界
4.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5.针灸手段的扩展
6.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 针法
1.古今针具
2.毫针
3.毫针的选择与检修
4.针具的保存与消毒
5.针刺练习
6.进针法
7.针刺的方向
8.针刺的角度
9.针刺的深度
10.基本行针手法
11.辅助行针手法
12针刺单式补泻法
13.针刺复式补泻法
14.得气
15.催气运气法
16.出针方法
第三节 灸法
1.火热灸及无热灸
2.艾灸
3.艾炷
4.艾条
5.瘢痕灸
6.无瘢痕灸
7.隔姜灸
8.隔蒜灸
9.隔盐灸
10.隔附子饼灸
11.温和灸
12.雀啄灸
13.温针灸
14.温灸器灸
15.天灸
16.灯火灸
17.灸法须知
第四节 针灸的临床应用
1.针灸的适应证
2.针灸的禁忌证
3.疗程与间隔
4.病人的体位
5.进针前准备
6.晕针及处理
7.滞针及处理
8.弯针及处理
9.折针及处理
10.血肿及处理
11.严防刺伤重要脏器
第五节 针灸处方
1针灸治疗原则
2.针灸处方的组成
3.针灸处方的基本法则
4.针灸处方组成的基本规则
5.常用的配穴方法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十二经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阳?脉
六、阴?
七、阳维脉
八、阴维脉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十四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髎
20.迎香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免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宫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督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
44.神堂
45.譩譆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钟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宫
9.中冲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冷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牖
17.翳风
18.瘈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1.瞳子髎
2.听会
3.上关
4.颔厌
5.悬颅
6.悬厘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溪
44.足窍阴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十三、任脉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宫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十四、督脉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哑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囟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人中(水沟)
27.兑端
28.眼交
第二节 经外奇穴、新穴
一、头颈部
1.四神聪
2.印堂
3.太阳
4.头颞
5.鱼腰
6内睛明
7.上睛明下睛明
8球后
9.内迎香
10.上迎香
11.鼻环
12.定神
13.牵正
14.聚泉
15.金津、玉液
16.海泉
17.颊里
18.耳尖
19.健耳
20.后听宫
21.后听会
22.翳明
23.安眠
24.安眠1
25.安眠2
26.兴奋
27.新设
28.夹承浆
29.上廉泉
30.外金津、外玉液
31.扁桃体
32.增音
33.颈臂
二、胸腹部
1.龙颔
2.呃逆
3.提胃
4.升胃
5.脐中四边
6.长谷
7.止泻
8.三角灸
9.提托
10维胞
11.子宫
12.屈骨端
三、背腰骶部
1.定喘
2.冈下
3.臣觉
4.百劳
5.结核
6.血压点
7.胰俞
8.华佗
9.二椎下
10.巨阙俞
11.崇骨
12.癫癎
13.胃管下俞
14.四花
15.接脊
16.痞根
17.肘椎
18.下极俞
19.腰眼
20.腰目
21.十七椎下
22.玉田
23.尾翠
24.腰奇
25.环中
四、上肢部
1.十宣
2.十王
3.三商
4.四缝
5.八邪
6.中泉
7.威灵、精灵
8.外劳宫
9.中魁
10.大骨空
11.小骨空
12.虎口
13.五虎
14.拳尖
15.小天星
16扭伤
17.臂中
18.尺桡
19.泽前
20.二白
21.手逆注
22.肩前
23.肘尖
24.夺命
25.肩三针
26.臑上
27.抬肩
28.举臂
29.肩头
30.肩俞
五、下肢部
1.气端
2.八风
3.独阴
4.里内庭
5.女膝
6.治转筋
7.落地
8.纠内翻纠外翻
9.脑清
10.太阴
11.阑尾
12.胆囊
13.陵后
14.鹤顶
15.膝眼
16.髋骨
17.百虫窝
18.四强
19.新建
20.迈步
21.前进
22.为农
23.臀中
第四章 治疗
第一节 急救
1.休克
2.中暑
3.昏厥
4.昏迷闭证
5.昏迷脱证
6.溺水
7.电击
8.一氧化碳中毒
9.食物中毒
10.晕车晕船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治疗
1.头痛
2.眩晕
3.耳鸣
4.耳聋
5.失眠
6.嗜睡
7.热证
8.多汗
9.无汗
10.咳嗽
11.失音
12.消化不良
13.呃逆
14.流涎
15.呕吐
16.泄泻
17.便秘
18.胃脘痛
19腹痛
20.黄疸
21.消渴
22.胁痛
23.胸痹
24.惊悸
25.痹证
26.痿证
27.腰痛
28.水肿
29.淋症
30.尿闭
31.遗尿
32.遗精
33.阳萎
34.咯血
35.呕血
36.尿血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2.百日咳
3.腮腺炎
4.疟疾
5.细菌性痢疾
6.病毒性肝炎
7.肺结核
8.布氏杆菌病
二、内科病
1.支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
3.肺炎
4.急性胃炎
5.慢性胃炎
6.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7.胃下垂
8.胃扩张
9.胃酸过多
10.胃酸缺乏
11.急性肠炎
12.慢性肠炎
13.急性胃肠炎
14.肠痉挛
15.慢性肝炎
16.高血压
17.低血压
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9.风湿性心脏病
20.心脏神经官能症
21.心律失常
22.无脉症
23.急性肾小球肾炎
24.慢性肾小球肾炎
25.肾盂肾炎
26.贫血
27.单纯性甲状腺肿
28.甲状腺功能亢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面肌痉挛
32.中风后遗症
33.截瘫
34.肋间神经痛
35.多发性神经炎
36.癫癎
37.神经衰弱
38.癔症
39.精神分裂症
三、外科病
1.疗疮
2.痈疽
3.丹毒
4.瘰疬
5.急性乳腺炎
6.阑尾炎
7.急性肠梗阻
8.胆囊炎
9.胆石症
10.胆道蛔虫症
11.急性胰腺炎
12.术后肠麻痹
13.尿道炎
14.膀胱炎
15.泌尿系统结石病
16.尿潴留
17.前列腺炎
18.痔疮
19.脱肛
20.颞颌关节炎
21.落枕
22.颈椎病
23.肩周炎
24.网球肘
25.腕关节痛
26.腰椎间盘脱出症
27.坐骨神经痛
28.腓肠肌痉挛
29.足跟足底痛
30扭伤
31.破伤风
3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四、妇产科病
1.痛经
2.闭经
3.月经过多
4.崩漏
5.白带
6.妊娠呕吐
7.胎位不正
8.滞产
9.胎盘滞留
10.产后流血
11.产后腹痛
12.引产
13.乳少
14.子宫脱垂
15.盆腔炎
五、儿科病
1.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2.小儿肠炎
3.小儿营养不良
4.小儿惊风
5.鹅口疮
6.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
六、五官科病
1.睑缘炎
2.上睑下垂
3.结膜炎
4.流泪
5.角膜炎
6.虹膜睫状体炎
7.白内障
8.青光眼
9.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10.视网膜炎
11.近视
12.急性中耳炎
13.耳源性眩晕
14.鼻炎、鼻窦炎
15.急性扁桃体炎
16.梅核气
17.声带麻痹
18.牙痛
七、皮肤科病
1.神经性皮炎
2.银屑病
3.荨麻疹
4.湿疹
5.带状疱疹
6.斑秃
7.痤疮
8.外阴瘙痒
9.皮肤瘙痒症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针灸歌诀800首[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