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设计为12章,其内容包括5个部分。它突出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着力商业银行清算系统的建设;把商业银行财务制度的设计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提;把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等。这样的内容设计为的是体现“六个结合”,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层次的需要。研究生的教学不仅要求掌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有选择性和前瞻性,即不能让他们囿于现行的一种理论、一种途径、一种模式和一种方法。教材有较多的注释和附录,为的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便于学生选择
目录
目录
1 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 早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1 早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1.1 早期商业银行大多是私人银行
1.1.1.2 早期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形式多为独资
1.1.1.3 早期商业银行与商业(贸易)结合在一起
1.1.2 近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2.1 近代商业银行的产生是对早期商业银行的扬弃
1.1.2.2 近代商业银行随着近代公司法颁布而产生
1.1.2.3 近代商业银行大多是股份制银行
1.1.2.4 近代商业银行涉足于工业领域
1.1.3 现代商业银行的确立
1.1.3.1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
1.1.3.2 现代商业银行随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而确立
1.2 现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2.1 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商业银行
1.2.2 产权制度的比较
1.2.2.1 独资制与股份制
1.2.2.2 民营制与国有制
1.2.3 组织形式的选择
1.2.3.1 总分行制模式的普遍性
1.2.3.2 银行机构网络的科学设置
1.2.3.3 持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2.4 追求目标的权衡
1.2.4.1 追求利润最大化
1.2.4.2 追求资本的市场价值最优化
1.2.4.3 追求更高的效率
1.2.4.4 追求区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1.2.4.5 追求现金流量的最佳组合
1.2.5 投入产出的取舍
1.2.5.1 投入产出的特殊性
1.2.5.2 投入产出的趋同性
1.2.5.3 投入产出的规模
1.2.5.4 投入产出的测定
1.2.6 治理结构的评价
1.2.6.1 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
1.2.6.2 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的选择
1.2.6.3 一级法人与授权经营机制
1.2.7 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约束
1.2.7.1 资本金的确定和管理
1.2.7.2 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认定和选聘
1.2.7.3 商业银行的接管和终止
1.3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1.3.1 商业银行特殊性的一般
1.3.2 商业银行特殊性的再认识
1.3.2.1 涉猎领域的竞争性
1.3.2.2 作用对象的选择性
1.3.2.3 资产结构的多元性
1.3.2.4 经营运作的集中性
1.3.2.5 组织建设的系统性
1.4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4.1 商业银行业务、机构、环境、人员的变化
1.4.1.1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变化
1.4.1.2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变化
1.4.1.3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1.4.1.4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变化
1.4.2 商业银行向何处去?
1.4.2.1 商业银行会不会衰退?
1.4.2.2 商业银行存在的社会条件
1.4.2.3 商业银行职能的变化
1.4.2.4 商业银行的业绩取决于资产负债的选择
附录: 我国转轨时期不宜推行主办银行制
2 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市场定位
2.1 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位置
2.1.1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2.1.2 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实践
2.1.2.1 西方主要国家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比较
2.1.2.2 西方各国实行混业经营的背景
2.1.3 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
2.1.3.1 分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1.3.2 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2.1.4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理论与实践
2.1.4.1 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理论依据
2.1.4.2 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领域及职能
2.1.4.3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美国的住宅金融制度
2.2 商业银行在同业关系中的位置
2.2.1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与合作
2.2.1.1 市场经济与银行业竞争
2.2.1.2 商业银行间合作的重要性与合作的途径
2.2.2 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序与无序
2.2.2.1 当前竞争机制下的经营误区
2.2.2.2 无序竞争的后果及防范
2.2.2.3 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规范
2.2.3 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
2.2.3.1 新的商业银行体系的构建
2.2.3.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2.2.3.3 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
2.2.3.4 地方商业银行
2.2.3.5 合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2.2.4 商业银行的规范与发展
2.2.4.1 商业银行规范的要求与特征
2.2.4.2 国有商业银行规范的制度化
2.2.4.3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框架
2.2.4.4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商业银行在国际营销与区域营销中的位置
2.3.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背景
2.3.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2.3.3 中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方略
2.3.3.1 现代跨国银行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性
2.3.3.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与实施
2.3.4 商业银行在区域营销中的位置
2.3.4.1 商业银行区域营销的原则及策略
2.3.4.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比较
2.3.4.3 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选择
3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3.1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介评
3.1.1 负债管理理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3.1.2 几种主要负债管理理论的演变与评价
3.1.2.1 银行券理论
3.1.2.2 存款理论
3.1.2.3 购买理论
3.1.2.4 销售理论
3.2 商业银行负债运营机理的确立
3.2.1 环境调研
3.2.1.1 宏观环境
3.2.1.2 微观环境
3.2.2 结构配置
3.2.2.1 配置负债结构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3.2.2.2 负债结构的合理性
3.2.2.3 存款稳定性
3.2.2.4 借款适宜度
3.2.3 成本控制
3.2.3.1 负债成本的构成及管理的特殊性
3.2.3.2 关于非利息竞争问题
3.2.3.3 负债成本控制的两个最新因素
3.2.3.4 存款的规模问题
3.2.4 风险管理
3.2.4.1 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关注
3.2.4.2 缺口管理技术
3.2.4.3 支付和信用危机的一般处理
3.2.5 市场拓展
3.2.5.1 银行业总负债市场规模的扩充
3.2.5.2 单家银行现有负债市场份额的保持
3.2.5.3 单家银行负债市场份额的扩大
3.3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策略的选择
3.3.1 注重市场细分
3.3.1.1 定义与功能
3.3.1.2 细分的标准
3.3.1.3 市场细分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3.3.1.4 市场细分对改进银行业务的涵义
3.3.2 着力于产品开发
3.3.2.1 金融产品的涵义与特性
3.3.2.2 负债产品开发形式的比较
3.3.2.3 负债产品开发过程的考察
3.3.3 实现多元渠道
3.3.3.1 银行负债渠道的分类
3.3.3.2 负债业务渠道的开拓
3.3.3.3 网点选择
3.3.4 保障客户权益
3.3.4.1 存款原则的运用
3.3.4.2 存款人权益的法律规定
3.3.5 塑造企业形象
3.4 存款保险制度的运作及其评价
3.4.1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目标及运作方式
3.4.1.1 内涵和目标
3.4.1.2 运作方式
3.4.2 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总体评价
3.4.3 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4.3.1 改革的动因
3.4.3.2 发展的趋势
3.4.3.3 面临的困难
4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4.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介评
4.1.1 资产管理理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4.1.2 几种主要资产管理理论的演变及评价
4.1.2.1 商业性贷款理论
4.1.2.2 资产转移理论
4.1.2.3 预期收入理论
4.1.2.4 超货币供给理论
4.1.2.5 资产结构选择理论
4.2 商业银行资产运营机理的确立
4.2.1 资产的构成及性质
4.2.1.1 非盈利性资产
4.2.1.2 盈利性资产
4.2.2 资产的流动性管理
4.2.2.1 准备金和营业方面的流动性需求分析
4.2.2.2 流动性头寸的运作
4.2.2.3 关键是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
4.2.3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4.2.3.1 资产需求与收益的补偿
4.2.3.2 资产组合与风险的分散
4.2.3.3 金融市场的有效率性假设
4.3 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策略的选择
4.3.1 资产结构的多元分散
4.3.1.1 资产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收益权衡的一个关键因素
4.3.1.2 中国转轨经济中银行资产结构的特征
4.3.1.3 资产结构多元分散化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4.3.2 资产负债的匹配平衡
4.3.2.1 对冲原理
4.3.2.2 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重组
4.3.3 贷款资产的定价出售
4.3.3.1 贷款的定价策略
4.3.3.2 贷款的打包出售
4.3.4 证券资产的有效组合
4.3.4.1 有价证券组合:流动性方面考虑
4.3.4.2 有价证券组合:盈利性方面考虑
4.3.4.3 金融管制对有价证券组合策略的影响
4.3.5 现金头寸的灵活调度
4.3.5.1 影响银行库存现金需要量的因素分析
4.3.5.2 保持银行库存现金适度性的一般措施
4.4 信贷政策的制定与贷款程序的规范
4.4.1 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政策的原因
4.4.2 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一般要遵循的原则
4.4.2.1 框架的合法性
4.4.2.2 风险的规避性
4.4.2.3 权力的制衡性
4.4.2.4 市场的地域性
4.4.3 贷款程序的设计与规范
4.5 信贷分析: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评价和判断
4.5.1 财务报表
4.5.1.1 财务分析的资料来源
4.5.1.2 损益表分析
4.5.1.3 资产负债表分析
4.5.1.4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4.5.2 现金流量
4.5.2.1 现金与现金流量
4.5.2.2 现金流量模型及其应用
4.5.3 担保状况
4.5.3.1 抵押和质押的充分性
4.5.3.2 保证的有效性
4.5.3.3 中国转轨经济中担保的几个特殊问题
4.5.4 非财务因素
4.6 有问题贷款及其处理
4.6.1 贷款分类与有问题贷款的内涵界定
4.6.1.1 对传统贷款分类方法的评价
4.6.1.2 贷款分类制度的国际考察
4.6.1.3 中国贷款分类制度的国际接轨
4.6.1.4 有问题贷款:定义与特性
4.6.2 有问题贷款的预警
4.6.3 收回有问题贷款的程序
4.6.3.1 应付有问题贷款的最初步骤
4.6.3.2 催收有问题贷款的一般程序
4.6.4 呆账准备金制度与贷款损失的处理
4.6.4.1 功能考察
4.6.4.2 种类比较
4.6.4.3 制度运作
4.6.5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处理有问题贷款的特殊性
4.6.5.1 对有问题贷款进行剥离:一种专业化处理
4.6.5.2 追索有问题贷款时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附录: 有问题贷款的特征与预警信号
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5.1 中间业务的意义及其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
5.1.1 中间业务的界定
5.1.2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5.1.2.1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本身的意义
5.1.2.2 中间业务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5.1.3 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
5.2 中间业务的分类与特点
5.2.1 中间业务的分类
5.2.1.1 按银行办理中间业务的条件来划分
5.2.1.2 按中间业务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
5.2.1.3 按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来划分
5.2.1.4 按中间业务的服务对象来划分
5.2.2 中间业务的经营方式及其评价
5.2.3 中间业务的特点
5.2.3.1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
5.2.3.2 中间业务的资金非占用性
5.2.3.3 中间业务的低成本性
5.2.3.4 中间业务的低风险性
5.2.3.5 中间业务的高收益性
5.3 中间业务的管理
5.3.1 中间业务管理的原则
5.3.2 中间业务管理的特点
5.3.3 中间业务管理的内容
5.3.3.1 中间业务的目标管理
5.3.3.2 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
5.3.3.3 中间业务的规范管理
5.3.3.4 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
5.4 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
5.4.1 商业银行注重中间业务营销策略的意义
5.4.2 中间业务营销的主要策略
5.4.2.1 市场细分策略
5.4.2.2 市场定位策略
5.4.2.3 产品周期营销策略
5.4.2.4 定价策略
5.4.3 中间业务的主要促销手段
5.5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5.5.1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5.5.2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
5.5.3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5.5.4 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实途径
附录: 假银行开出假汇票
6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营策略
6.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理论评述
6.1.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及核心思想
6.1.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主要管理理论及评析
6.1.2.1 收支平衡论
6.1.2.2 国际分工论
6.1.2.3 国际竞争论
6.1.2.4 金融深化论
6.1.2.5 风险管理论
6.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6.2.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特点
6.2.1.1 业务环境
6.2.1.2 业务范围
6.2.1.3 风险性
6.2.1.4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6.2.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区别与联系
6.2.2.1 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区别
6.2.2.2 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联系
6.2.3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
6.2.3.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范围的演变
6.2.3.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运作方式及其演变
6.2.3.3 商业银行国外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6.3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业务经营策略
6.3.1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策略
6.3.1.1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基本目标及影响因素
6.3.1.2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区域策略
6.3.1.3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文化策略
6.3.1.4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非利息竞争策略
6.3.1.5 负债额度的选择
6.3.2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策略
6.3.2.1 国际贸易融资的期限策略
6.3.2.2 国际贸易融资的利率策略
6.3.2.3 币种的选择
6.3.2.4 融资保证策略
6.3.2.5 银团贷款策略
6.3.3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经营策略
6.3.3.1 国际银行间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2 国际公司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3 政府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4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的定价策略
6.4 商业银行国际外汇交易策略
6.4.1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及其管理
6.4.1.1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
6.4.1.2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管理策略
6.4.2 商业银行外汇交易策略
6.4.2.1 汇率的预测
6.4.2.2 外汇风险与外汇风险控制
6.4.2.3 交易工具的选择
6.5 商业银行离岸业务经营策略
6.5.1 商业银行离岸业务概述
6.5.1.1 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
6.5.1.2 商业银行开展离岸业务的特殊利益
6.5.1.3 开展离岸业务的意义
6.5.2 离岸存款业务经营策略
6.5.2.1 离岸存款业务的特殊性
6.5.2.2 离岸存款业务的经营策略
6.5.3 离岸现汇贷款业务经营策略
6.5.3.1 离岸贷款业务的特殊性
6.5.3.2 离岸贷款业务的经营策略
6.6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经营策略
6.6.1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
6.6.2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则的选择
6.6.3 国际结算工具的选择
6.7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拓展
6.7.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
6.7.1.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的特点
6.7.1.2 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的策略
6.7.2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拓展
6.7.2.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7.2.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拓展策略
附录1: 深圳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及经营特点
附录2: 至1997年底,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现状
7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7.1 表外业务的概念及其与中间业务的比较
7.1.1 表外业务的界定
7.1.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比较
7.1.2.1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
7.1.2.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7.2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
7.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透视
7.2.2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理论依据
7.2.3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7.2.4 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7.2.4.1 中国商业银行开拓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7.2.4.2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可能性分析
7.2.4.3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思路与对策
7.3 表外业务的经营策略
7.3.1 表外业务经营的两种策略:积极进取策略和稳健防御策略
7.3.1.1 积极进取型策略
7.3.1.2 稳健防御型策略
7.3.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策略的选择
7.4 表外业务的缺陷及其管理
7.4.1 表外业务的缺陷
7.4.2 表外业务的管理
7.4.2.1 表外业务的宏观管理
7.4.2.2 表外业务的微观管理
附录: 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典型案例分析
8 商业银行清算系统建设
8.1 清算系统建设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与特点
8.1.1 清算系统建设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8.1.2 中国商业银行清算系统运行的主要特点
8.1.2.1 清算方法多种多样
8.1.2.2 清算手段正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8.2 国内外清算系统比较
8.2.1 中央银行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8.2.2 清算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8.2.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8.2.4 金融网络系统模式
8.3 清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8.3.1 开发及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
8.3.1.1 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与当前系统建设的关系问题
8.3.1.2 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
8.3.1.3 软件的统一管理与分散开发问题
8.3.1.4 金融卫星网在商业银行清算系统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8.3.1.5 款项汇划的“先汇后清”问题
8.3.2 清算系统开发与应用探讨
8.3.2.1 关于开发与应用的原则问题
8.3.2.2 清算系统建设的模式选择
8.3.3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
8.3.3.1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总体构成
8.3.3.2 中国国家金融网络的物理结构
8.3.3.3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应用系统构成
8.4 商业银行清算系统的发展趋势
8.4.1 银行POS不断普及
8.4.2 电子清算代替纸凭证清算
8.4.3 清算系统互联范围逐步扩大
9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9.1 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目标、原则
9.1.1 何谓“内部控制”
9.1.1.1 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
9.1.1.2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
9.1.2 内部控制原则的确立
9.1.2.1 机制运作的有效性
9.1.2.2 风险防范的审慎性
9.1.2.3 覆盖范围的全面性
9.1.2.4 建章立制的及时性
9.1.2.5 操作环节的独立性
9.1.3 内部控制目标的设计
9.1.3.1 监管实施
9.1.3.2 风险控制
9.1.3.3 自身发展
9.1.3.4 稳健经营
9.1.4 内部控制对现代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意义
9.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素的设定
9.2.1 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
9.2.1.1 规范的决策系统
9.2.1.2 严格的执行系统
9.2.1.3 有效的监督系统
9.2.2 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
9.2.2.1 信贷风险控制
9.2.2.2 交易风险控制
9.2.2.3 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
9.2.3 会计系统的控制
9.2.3.1 制度设计
9.2.3.2 制度执行
9.2.3.3 内部审计
9.2.4 授权授信的控制
9.2.4.1 授权授信原则的确立
9.2.4.2 授权授信环节的控制
9.3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运作有效性的评价
9.3.1 评价标准的确立
9.3.1.1 各阶层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同关注
9.3.1.2 静态评价标准和动态评价标准
9.3.1.3 内部控制状况的综合评级
9.3.2 评价程序的规范
9.3.2.1 检查和评价前的准备
9.3.2.2 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9.3.2.3 现场检查
9.3.3 评价报告与处理
附录: 中银集团授信业务的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10 商业银行的创新与管理
10.1 商业银行创新的背景分析
10.1.1 商业银行创新的定义
10.1.2 商业银行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因
10.1.2.1 国际因素
10.1.2.2 国内因素
10.1.2.3 综合因素
10.2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方面
10.2.1 金融观念创新
10.2.1.1 金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部门
10.2.1.2 金融观念的创新使对金融业的管理有了更多的新认识
10.2.2 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10.2.2.1 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特点
10.2.2.2 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
10.2.2.3 电子银行服务
10.2.3 工具创新
10.2.3.1 负债工具创新
10.2.3.2 为风险管理而创新的工具
10.2.4 观念、制度与工具创新的关系
10.3 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有效性
10.3.1 创新的目的
10.3.1.1 压倒竞争对手
10.3.1.2 满足客户的需求
10.3.1.3 为了风险管理
10.3.2 新产品的服务对象定位
10.3.3 市场分析
10.3.4 本益分析
10.3.4.1 确定新金融工具的成本
10.3.4.2 确定产品的收益
10.4 创新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冲击
10.4.1 创新引起经济环境的变化
10.4.1.1 宏观环境的易变性更强
10.4.1.2 市场竞争更激烈,客户有更大选择性
10.4.1.3 为了应付竞争,银行趋于更加垄断
10.4.2 适应创新要求的银行管理
10.4.2.1 银行组织机构的变化
10.4.2.2 银行服务更加完善
10.4.2.3 银行更加重视市场分析部和产品开发部
10.4.2.4 中国银行业面临更多的制度选择
10.4.3 急需研究的问题
10.4.3.1 银行与非银行界限模糊意味着什么?
10.4.3.2 金融趋向工程化会给银行带来什么?
10.4.3.3 银行管理对技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如何在管理技巧和把握宏观之间进行平衡
10.4.3.4 银行职员知识结构应如何变化才能适应创新的时代
10.5 创新与监管
10.5.1 创新与守法
10.5.1.1 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创新
10.5.1.2 管理部门对新业务的审查
10.5.1.3 怎样认识创新与守法的关系
10.5.2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问题——放任与管理
10.5.3 亚洲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10.5.3.1 亚洲金融危机中,新金融工具成为投机家的利器
10.5.3.2 对新工具的风险认识不足
10.5.3.3 对衍生工具的投机性没有防范措施
10.5.3.4 危机后的反思——是开放不够还是开放过度?
附录1: 中国金融机构的主要创新
附录2: 自197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金融工具创新一览表
附录3: 世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11 商业银行财会制度设计与报表分析
11.1 财会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1.1.1 财会制度的内容
11.1.2 财会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1.1.2.1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11.1.2.2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银行商业化的内在要求
11.1.2.3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11.2 财会制度比较
11.2.1 与工商企业比较
11.2.1.1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11.2.1.2 财务组织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
11.2.1.3 银行财会制度涵盖的范围较大
11.2.1.4 采用单式凭证制度,且设计的凭证传递环节多
11.2.1.5 提取呆账准备金
11.2.2 与国外商业银行比较
11.2.2.1 营业收入的确认缺乏灵活性
11.2.2.2 准备金计提与核销权力过于集中
11.2.2.3 税务政策有待改革
11.3 商业银行财会制度设计
11.3.1 会计机构设计
11.3.2 会计凭证制度设计
11.3.2.1 是继续坚持单式凭证制度还是改用复式凭证制度问题
11.3.2.2 多采用专用凭证还是多采用通用凭证问题
11.3.2.3 要不要专门设计记账凭证问题
11.3.3 联行制度设计
11.3.3.1 联行制度的回顾与分析
11.3.3.2 联行往来制度设计的着眼点
11.3.4 财务制度设计
11.3.4.1 财务关系与设计内容
11.3.4.2 当前财务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主要矛盾
11.4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1.4.1 财务报表种类及相互关系
11.4.1.1 财务报表种类
11.4.1.2 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
11.4.2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1.4.2.1 总体分析
11.4.2.2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4.2.3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1.4.2.4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12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及人力资源管理
12.1 商业银行人员的构成
12.1.1 商业银行人员组成的历史演变
12.1.1.1 早期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1.2 近代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1.3 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2 商业银行人员组成的发展趋势
12.2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
12.2.1 商业银行对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12.2.1.1 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2 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3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4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2 商业银行人员的基本素质
12.2.3 商业银行人员的素质结构
12.2.3.1 商业银行决策人员素质
12.2.3.2 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素质
12.2.3.3 商业银行操作人员素质
12.2.3.4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结构
12.3 商业银行人员组织
12.3.1 企业组织理论
12.3.2 商业银行组织原则
12.3.2.1 目标统一原则
12.3.2.2 分工协调原则
12.3.2.3 统一指挥原则
12.3.2.4 权责一致原则
12.3.2.5 管理宽度恰当原则
12.3.2.6 均衡性原则
12.3.2.7 最少层次原则
12.3.2.8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3.3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12.3.3.1 管理层次的划分
12.3.3.2 商业银行组织层次的划分
12.3.3.3 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
12.3.3.4 商业银行内部的职权划分
12.3.3.5 商业银行的组织行为模式
12.3.3.6 组织图、职位说明书与组织手册
12.4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
12.4.1 商业银行人员的培训
12.4.1.1 商业银行人员培训的组织
12.4.1.2 商业银行人员培训考核
12.4.2 商业银行人员的考核、提升和退出机制
12.4.2.1 商业银行人员的考核
12.4.2.2 商业银行人员的内部提升
12.4.2.3 商业银行人员的退出机制
12.5 商业银行工薪福利制度选择
12.5.1 商业银行人员的工薪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12.5.2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薪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2.1 员工级别工资与员工级别的确定
12.5.2.2 职务工资差距太小,名义职务工资和实际职务所得相差较大
12.5.2.3 奖励工资和奖金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2.5.2.4 隐性福利分配制度必须改革
12.5.3 行员制及其在我国的试行情况
12.5.3.1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行员制
12.5.3.2 我国商业银行的行员制
附录: 深圳发展银行的行员制度设计
1 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 早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1 早期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1.1 早期商业银行大多是私人银行
1.1.1.2 早期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形式多为独资
1.1.1.3 早期商业银行与商业(贸易)结合在一起
1.1.2 近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1.2.1 近代商业银行的产生是对早期商业银行的扬弃
1.1.2.2 近代商业银行随着近代公司法颁布而产生
1.1.2.3 近代商业银行大多是股份制银行
1.1.2.4 近代商业银行涉足于工业领域
1.1.3 现代商业银行的确立
1.1.3.1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
1.1.3.2 现代商业银行随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而确立
1.2 现代商业银行的商业性
1.2.1 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商业银行
1.2.2 产权制度的比较
1.2.2.1 独资制与股份制
1.2.2.2 民营制与国有制
1.2.3 组织形式的选择
1.2.3.1 总分行制模式的普遍性
1.2.3.2 银行机构网络的科学设置
1.2.3.3 持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2.4 追求目标的权衡
1.2.4.1 追求利润最大化
1.2.4.2 追求资本的市场价值最优化
1.2.4.3 追求更高的效率
1.2.4.4 追求区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1.2.4.5 追求现金流量的最佳组合
1.2.5 投入产出的取舍
1.2.5.1 投入产出的特殊性
1.2.5.2 投入产出的趋同性
1.2.5.3 投入产出的规模
1.2.5.4 投入产出的测定
1.2.6 治理结构的评价
1.2.6.1 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
1.2.6.2 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的选择
1.2.6.3 一级法人与授权经营机制
1.2.7 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约束
1.2.7.1 资本金的确定和管理
1.2.7.2 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认定和选聘
1.2.7.3 商业银行的接管和终止
1.3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1.3.1 商业银行特殊性的一般
1.3.2 商业银行特殊性的再认识
1.3.2.1 涉猎领域的竞争性
1.3.2.2 作用对象的选择性
1.3.2.3 资产结构的多元性
1.3.2.4 经营运作的集中性
1.3.2.5 组织建设的系统性
1.4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4.1 商业银行业务、机构、环境、人员的变化
1.4.1.1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变化
1.4.1.2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变化
1.4.1.3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1.4.1.4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变化
1.4.2 商业银行向何处去?
1.4.2.1 商业银行会不会衰退?
1.4.2.2 商业银行存在的社会条件
1.4.2.3 商业银行职能的变化
1.4.2.4 商业银行的业绩取决于资产负债的选择
附录: 我国转轨时期不宜推行主办银行制
2 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市场定位
2.1 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位置
2.1.1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2.1.2 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实践
2.1.2.1 西方主要国家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比较
2.1.2.2 西方各国实行混业经营的背景
2.1.3 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
2.1.3.1 分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1.3.2 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2.1.4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理论与实践
2.1.4.1 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理论依据
2.1.4.2 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领域及职能
2.1.4.3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美国的住宅金融制度
2.2 商业银行在同业关系中的位置
2.2.1 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与合作
2.2.1.1 市场经济与银行业竞争
2.2.1.2 商业银行间合作的重要性与合作的途径
2.2.2 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序与无序
2.2.2.1 当前竞争机制下的经营误区
2.2.2.2 无序竞争的后果及防范
2.2.2.3 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规范
2.2.3 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
2.2.3.1 新的商业银行体系的构建
2.2.3.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2.2.3.3 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
2.2.3.4 地方商业银行
2.2.3.5 合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2.2.4 商业银行的规范与发展
2.2.4.1 商业银行规范的要求与特征
2.2.4.2 国有商业银行规范的制度化
2.2.4.3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框架
2.2.4.4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商业银行在国际营销与区域营销中的位置
2.3.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背景
2.3.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2.3.3 中国金融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方略
2.3.3.1 现代跨国银行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性
2.3.3.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与实施
2.3.4 商业银行在区域营销中的位置
2.3.4.1 商业银行区域营销的原则及策略
2.3.4.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比较
2.3.4.3 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选择
3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3.1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介评
3.1.1 负债管理理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3.1.2 几种主要负债管理理论的演变与评价
3.1.2.1 银行券理论
3.1.2.2 存款理论
3.1.2.3 购买理论
3.1.2.4 销售理论
3.2 商业银行负债运营机理的确立
3.2.1 环境调研
3.2.1.1 宏观环境
3.2.1.2 微观环境
3.2.2 结构配置
3.2.2.1 配置负债结构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3.2.2.2 负债结构的合理性
3.2.2.3 存款稳定性
3.2.2.4 借款适宜度
3.2.3 成本控制
3.2.3.1 负债成本的构成及管理的特殊性
3.2.3.2 关于非利息竞争问题
3.2.3.3 负债成本控制的两个最新因素
3.2.3.4 存款的规模问题
3.2.4 风险管理
3.2.4.1 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关注
3.2.4.2 缺口管理技术
3.2.4.3 支付和信用危机的一般处理
3.2.5 市场拓展
3.2.5.1 银行业总负债市场规模的扩充
3.2.5.2 单家银行现有负债市场份额的保持
3.2.5.3 单家银行负债市场份额的扩大
3.3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策略的选择
3.3.1 注重市场细分
3.3.1.1 定义与功能
3.3.1.2 细分的标准
3.3.1.3 市场细分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3.3.1.4 市场细分对改进银行业务的涵义
3.3.2 着力于产品开发
3.3.2.1 金融产品的涵义与特性
3.3.2.2 负债产品开发形式的比较
3.3.2.3 负债产品开发过程的考察
3.3.3 实现多元渠道
3.3.3.1 银行负债渠道的分类
3.3.3.2 负债业务渠道的开拓
3.3.3.3 网点选择
3.3.4 保障客户权益
3.3.4.1 存款原则的运用
3.3.4.2 存款人权益的法律规定
3.3.5 塑造企业形象
3.4 存款保险制度的运作及其评价
3.4.1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目标及运作方式
3.4.1.1 内涵和目标
3.4.1.2 运作方式
3.4.2 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总体评价
3.4.3 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4.3.1 改革的动因
3.4.3.2 发展的趋势
3.4.3.3 面临的困难
4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4.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介评
4.1.1 资产管理理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4.1.2 几种主要资产管理理论的演变及评价
4.1.2.1 商业性贷款理论
4.1.2.2 资产转移理论
4.1.2.3 预期收入理论
4.1.2.4 超货币供给理论
4.1.2.5 资产结构选择理论
4.2 商业银行资产运营机理的确立
4.2.1 资产的构成及性质
4.2.1.1 非盈利性资产
4.2.1.2 盈利性资产
4.2.2 资产的流动性管理
4.2.2.1 准备金和营业方面的流动性需求分析
4.2.2.2 流动性头寸的运作
4.2.2.3 关键是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
4.2.3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4.2.3.1 资产需求与收益的补偿
4.2.3.2 资产组合与风险的分散
4.2.3.3 金融市场的有效率性假设
4.3 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策略的选择
4.3.1 资产结构的多元分散
4.3.1.1 资产结构:影响银行风险收益权衡的一个关键因素
4.3.1.2 中国转轨经济中银行资产结构的特征
4.3.1.3 资产结构多元分散化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4.3.2 资产负债的匹配平衡
4.3.2.1 对冲原理
4.3.2.2 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重组
4.3.3 贷款资产的定价出售
4.3.3.1 贷款的定价策略
4.3.3.2 贷款的打包出售
4.3.4 证券资产的有效组合
4.3.4.1 有价证券组合:流动性方面考虑
4.3.4.2 有价证券组合:盈利性方面考虑
4.3.4.3 金融管制对有价证券组合策略的影响
4.3.5 现金头寸的灵活调度
4.3.5.1 影响银行库存现金需要量的因素分析
4.3.5.2 保持银行库存现金适度性的一般措施
4.4 信贷政策的制定与贷款程序的规范
4.4.1 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政策的原因
4.4.2 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一般要遵循的原则
4.4.2.1 框架的合法性
4.4.2.2 风险的规避性
4.4.2.3 权力的制衡性
4.4.2.4 市场的地域性
4.4.3 贷款程序的设计与规范
4.5 信贷分析: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评价和判断
4.5.1 财务报表
4.5.1.1 财务分析的资料来源
4.5.1.2 损益表分析
4.5.1.3 资产负债表分析
4.5.1.4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4.5.2 现金流量
4.5.2.1 现金与现金流量
4.5.2.2 现金流量模型及其应用
4.5.3 担保状况
4.5.3.1 抵押和质押的充分性
4.5.3.2 保证的有效性
4.5.3.3 中国转轨经济中担保的几个特殊问题
4.5.4 非财务因素
4.6 有问题贷款及其处理
4.6.1 贷款分类与有问题贷款的内涵界定
4.6.1.1 对传统贷款分类方法的评价
4.6.1.2 贷款分类制度的国际考察
4.6.1.3 中国贷款分类制度的国际接轨
4.6.1.4 有问题贷款:定义与特性
4.6.2 有问题贷款的预警
4.6.3 收回有问题贷款的程序
4.6.3.1 应付有问题贷款的最初步骤
4.6.3.2 催收有问题贷款的一般程序
4.6.4 呆账准备金制度与贷款损失的处理
4.6.4.1 功能考察
4.6.4.2 种类比较
4.6.4.3 制度运作
4.6.5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处理有问题贷款的特殊性
4.6.5.1 对有问题贷款进行剥离:一种专业化处理
4.6.5.2 追索有问题贷款时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附录: 有问题贷款的特征与预警信号
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5.1 中间业务的意义及其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
5.1.1 中间业务的界定
5.1.2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5.1.2.1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本身的意义
5.1.2.2 中间业务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5.1.3 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
5.2 中间业务的分类与特点
5.2.1 中间业务的分类
5.2.1.1 按银行办理中间业务的条件来划分
5.2.1.2 按中间业务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
5.2.1.3 按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来划分
5.2.1.4 按中间业务的服务对象来划分
5.2.2 中间业务的经营方式及其评价
5.2.3 中间业务的特点
5.2.3.1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
5.2.3.2 中间业务的资金非占用性
5.2.3.3 中间业务的低成本性
5.2.3.4 中间业务的低风险性
5.2.3.5 中间业务的高收益性
5.3 中间业务的管理
5.3.1 中间业务管理的原则
5.3.2 中间业务管理的特点
5.3.3 中间业务管理的内容
5.3.3.1 中间业务的目标管理
5.3.3.2 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
5.3.3.3 中间业务的规范管理
5.3.3.4 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
5.4 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
5.4.1 商业银行注重中间业务营销策略的意义
5.4.2 中间业务营销的主要策略
5.4.2.1 市场细分策略
5.4.2.2 市场定位策略
5.4.2.3 产品周期营销策略
5.4.2.4 定价策略
5.4.3 中间业务的主要促销手段
5.5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5.5.1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5.5.2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
5.5.3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5.5.4 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实途径
附录: 假银行开出假汇票
6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营策略
6.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理论评述
6.1.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及核心思想
6.1.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主要管理理论及评析
6.1.2.1 收支平衡论
6.1.2.2 国际分工论
6.1.2.3 国际竞争论
6.1.2.4 金融深化论
6.1.2.5 风险管理论
6.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6.2.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特点
6.2.1.1 业务环境
6.2.1.2 业务范围
6.2.1.3 风险性
6.2.1.4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6.2.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区别与联系
6.2.2.1 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区别
6.2.2.2 国际业务与外汇业务的联系
6.2.3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
6.2.3.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范围的演变
6.2.3.2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运作方式及其演变
6.2.3.3 商业银行国外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6.3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业务经营策略
6.3.1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策略
6.3.1.1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基本目标及影响因素
6.3.1.2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区域策略
6.3.1.3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文化策略
6.3.1.4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的非利息竞争策略
6.3.1.5 负债额度的选择
6.3.2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策略
6.3.2.1 国际贸易融资的期限策略
6.3.2.2 国际贸易融资的利率策略
6.3.2.3 币种的选择
6.3.2.4 融资保证策略
6.3.2.5 银团贷款策略
6.3.3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经营策略
6.3.3.1 国际银行间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2 国际公司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3 政府信贷的经营策略
6.3.3.4 商业银行国际信贷的定价策略
6.4 商业银行国际外汇交易策略
6.4.1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及其管理
6.4.1.1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
6.4.1.2 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管理策略
6.4.2 商业银行外汇交易策略
6.4.2.1 汇率的预测
6.4.2.2 外汇风险与外汇风险控制
6.4.2.3 交易工具的选择
6.5 商业银行离岸业务经营策略
6.5.1 商业银行离岸业务概述
6.5.1.1 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
6.5.1.2 商业银行开展离岸业务的特殊利益
6.5.1.3 开展离岸业务的意义
6.5.2 离岸存款业务经营策略
6.5.2.1 离岸存款业务的特殊性
6.5.2.2 离岸存款业务的经营策略
6.5.3 离岸现汇贷款业务经营策略
6.5.3.1 离岸贷款业务的特殊性
6.5.3.2 离岸贷款业务的经营策略
6.6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经营策略
6.6.1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
6.6.2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则的选择
6.6.3 国际结算工具的选择
6.7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拓展
6.7.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
6.7.1.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营销的特点
6.7.1.2 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的策略
6.7.2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拓展
6.7.2.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7.2.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拓展策略
附录1: 深圳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及经营特点
附录2: 至1997年底,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现状
7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与经营策略
7.1 表外业务的概念及其与中间业务的比较
7.1.1 表外业务的界定
7.1.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比较
7.1.2.1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
7.1.2.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7.2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
7.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透视
7.2.2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理论依据
7.2.3 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7.2.4 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7.2.4.1 中国商业银行开拓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7.2.4.2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可能性分析
7.2.4.3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思路与对策
7.3 表外业务的经营策略
7.3.1 表外业务经营的两种策略:积极进取策略和稳健防御策略
7.3.1.1 积极进取型策略
7.3.1.2 稳健防御型策略
7.3.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策略的选择
7.4 表外业务的缺陷及其管理
7.4.1 表外业务的缺陷
7.4.2 表外业务的管理
7.4.2.1 表外业务的宏观管理
7.4.2.2 表外业务的微观管理
附录: 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典型案例分析
8 商业银行清算系统建设
8.1 清算系统建设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与特点
8.1.1 清算系统建设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8.1.2 中国商业银行清算系统运行的主要特点
8.1.2.1 清算方法多种多样
8.1.2.2 清算手段正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8.2 国内外清算系统比较
8.2.1 中央银行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8.2.2 清算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8.2.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8.2.4 金融网络系统模式
8.3 清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8.3.1 开发及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
8.3.1.1 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与当前系统建设的关系问题
8.3.1.2 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
8.3.1.3 软件的统一管理与分散开发问题
8.3.1.4 金融卫星网在商业银行清算系统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8.3.1.5 款项汇划的“先汇后清”问题
8.3.2 清算系统开发与应用探讨
8.3.2.1 关于开发与应用的原则问题
8.3.2.2 清算系统建设的模式选择
8.3.3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
8.3.3.1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总体构成
8.3.3.2 中国国家金融网络的物理结构
8.3.3.3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应用系统构成
8.4 商业银行清算系统的发展趋势
8.4.1 银行POS不断普及
8.4.2 电子清算代替纸凭证清算
8.4.3 清算系统互联范围逐步扩大
9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9.1 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目标、原则
9.1.1 何谓“内部控制”
9.1.1.1 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
9.1.1.2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
9.1.2 内部控制原则的确立
9.1.2.1 机制运作的有效性
9.1.2.2 风险防范的审慎性
9.1.2.3 覆盖范围的全面性
9.1.2.4 建章立制的及时性
9.1.2.5 操作环节的独立性
9.1.3 内部控制目标的设计
9.1.3.1 监管实施
9.1.3.2 风险控制
9.1.3.3 自身发展
9.1.3.4 稳健经营
9.1.4 内部控制对现代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意义
9.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素的设定
9.2.1 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
9.2.1.1 规范的决策系统
9.2.1.2 严格的执行系统
9.2.1.3 有效的监督系统
9.2.2 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
9.2.2.1 信贷风险控制
9.2.2.2 交易风险控制
9.2.2.3 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
9.2.3 会计系统的控制
9.2.3.1 制度设计
9.2.3.2 制度执行
9.2.3.3 内部审计
9.2.4 授权授信的控制
9.2.4.1 授权授信原则的确立
9.2.4.2 授权授信环节的控制
9.3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运作有效性的评价
9.3.1 评价标准的确立
9.3.1.1 各阶层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同关注
9.3.1.2 静态评价标准和动态评价标准
9.3.1.3 内部控制状况的综合评级
9.3.2 评价程序的规范
9.3.2.1 检查和评价前的准备
9.3.2.2 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9.3.2.3 现场检查
9.3.3 评价报告与处理
附录: 中银集团授信业务的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10 商业银行的创新与管理
10.1 商业银行创新的背景分析
10.1.1 商业银行创新的定义
10.1.2 商业银行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因
10.1.2.1 国际因素
10.1.2.2 国内因素
10.1.2.3 综合因素
10.2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方面
10.2.1 金融观念创新
10.2.1.1 金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部门
10.2.1.2 金融观念的创新使对金融业的管理有了更多的新认识
10.2.2 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10.2.2.1 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特点
10.2.2.2 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
10.2.2.3 电子银行服务
10.2.3 工具创新
10.2.3.1 负债工具创新
10.2.3.2 为风险管理而创新的工具
10.2.4 观念、制度与工具创新的关系
10.3 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有效性
10.3.1 创新的目的
10.3.1.1 压倒竞争对手
10.3.1.2 满足客户的需求
10.3.1.3 为了风险管理
10.3.2 新产品的服务对象定位
10.3.3 市场分析
10.3.4 本益分析
10.3.4.1 确定新金融工具的成本
10.3.4.2 确定产品的收益
10.4 创新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冲击
10.4.1 创新引起经济环境的变化
10.4.1.1 宏观环境的易变性更强
10.4.1.2 市场竞争更激烈,客户有更大选择性
10.4.1.3 为了应付竞争,银行趋于更加垄断
10.4.2 适应创新要求的银行管理
10.4.2.1 银行组织机构的变化
10.4.2.2 银行服务更加完善
10.4.2.3 银行更加重视市场分析部和产品开发部
10.4.2.4 中国银行业面临更多的制度选择
10.4.3 急需研究的问题
10.4.3.1 银行与非银行界限模糊意味着什么?
10.4.3.2 金融趋向工程化会给银行带来什么?
10.4.3.3 银行管理对技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如何在管理技巧和把握宏观之间进行平衡
10.4.3.4 银行职员知识结构应如何变化才能适应创新的时代
10.5 创新与监管
10.5.1 创新与守法
10.5.1.1 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创新
10.5.1.2 管理部门对新业务的审查
10.5.1.3 怎样认识创新与守法的关系
10.5.2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问题——放任与管理
10.5.3 亚洲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10.5.3.1 亚洲金融危机中,新金融工具成为投机家的利器
10.5.3.2 对新工具的风险认识不足
10.5.3.3 对衍生工具的投机性没有防范措施
10.5.3.4 危机后的反思——是开放不够还是开放过度?
附录1: 中国金融机构的主要创新
附录2: 自197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金融工具创新一览表
附录3: 世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11 商业银行财会制度设计与报表分析
11.1 财会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1.1.1 财会制度的内容
11.1.2 财会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1.1.2.1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11.1.2.2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银行商业化的内在要求
11.1.2.3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11.2 财会制度比较
11.2.1 与工商企业比较
11.2.1.1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11.2.1.2 财务组织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
11.2.1.3 银行财会制度涵盖的范围较大
11.2.1.4 采用单式凭证制度,且设计的凭证传递环节多
11.2.1.5 提取呆账准备金
11.2.2 与国外商业银行比较
11.2.2.1 营业收入的确认缺乏灵活性
11.2.2.2 准备金计提与核销权力过于集中
11.2.2.3 税务政策有待改革
11.3 商业银行财会制度设计
11.3.1 会计机构设计
11.3.2 会计凭证制度设计
11.3.2.1 是继续坚持单式凭证制度还是改用复式凭证制度问题
11.3.2.2 多采用专用凭证还是多采用通用凭证问题
11.3.2.3 要不要专门设计记账凭证问题
11.3.3 联行制度设计
11.3.3.1 联行制度的回顾与分析
11.3.3.2 联行往来制度设计的着眼点
11.3.4 财务制度设计
11.3.4.1 财务关系与设计内容
11.3.4.2 当前财务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主要矛盾
11.4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1.4.1 财务报表种类及相互关系
11.4.1.1 财务报表种类
11.4.1.2 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
11.4.2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
11.4.2.1 总体分析
11.4.2.2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4.2.3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1.4.2.4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12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及人力资源管理
12.1 商业银行人员的构成
12.1.1 商业银行人员组成的历史演变
12.1.1.1 早期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1.2 近代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1.3 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
12.1.2 商业银行人员组成的发展趋势
12.2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
12.2.1 商业银行对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12.2.1.1 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2 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3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1.4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对人员的要求
12.2.2 商业银行人员的基本素质
12.2.3 商业银行人员的素质结构
12.2.3.1 商业银行决策人员素质
12.2.3.2 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素质
12.2.3.3 商业银行操作人员素质
12.2.3.4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结构
12.3 商业银行人员组织
12.3.1 企业组织理论
12.3.2 商业银行组织原则
12.3.2.1 目标统一原则
12.3.2.2 分工协调原则
12.3.2.3 统一指挥原则
12.3.2.4 权责一致原则
12.3.2.5 管理宽度恰当原则
12.3.2.6 均衡性原则
12.3.2.7 最少层次原则
12.3.2.8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3.3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12.3.3.1 管理层次的划分
12.3.3.2 商业银行组织层次的划分
12.3.3.3 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
12.3.3.4 商业银行内部的职权划分
12.3.3.5 商业银行的组织行为模式
12.3.3.6 组织图、职位说明书与组织手册
12.4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
12.4.1 商业银行人员的培训
12.4.1.1 商业银行人员培训的组织
12.4.1.2 商业银行人员培训考核
12.4.2 商业银行人员的考核、提升和退出机制
12.4.2.1 商业银行人员的考核
12.4.2.2 商业银行人员的内部提升
12.4.2.3 商业银行人员的退出机制
12.5 商业银行工薪福利制度选择
12.5.1 商业银行人员的工薪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12.5.2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薪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2.1 员工级别工资与员工级别的确定
12.5.2.2 职务工资差距太小,名义职务工资和实际职务所得相差较大
12.5.2.3 奖励工资和奖金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2.5.2.4 隐性福利分配制度必须改革
12.5.3 行员制及其在我国的试行情况
12.5.3.1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行员制
12.5.3.2 我国商业银行的行员制
附录: 深圳发展银行的行员制度设计
A Study of Management on Commercial Banking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