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由“补篇”和“前著”组成。“补篇”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大传统的根本特色。巫的特质在中国大传统中,以理性化的形式坚固保存、延续下来,成为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所在。“前著”则从剖析孔子的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苟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为总精神。在此前提的贯穿下,渐次论述了自先秦到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985)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层
三 所谓“益入神智”
苟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
后记
补篇
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2005)
一 鱼:生命的符号
二 龙:权威/秩序的象征
三 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说巫史传统(1999)
一 巫君合
二 “巫”的特质
三 由“巫”而“史”
四 “德”与“礼”
五 “仁”与“诚”
六道家及中国文化基本范畴
说儒法互用(1999)
一 “礼”“法”区别
二 “礼”“法”交融
三 借鉴历史
初读郭店竹简印象纪要(1998)
“说巫史传统”补(2005)
一 由巫到礼
二 礼的特征: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
三 天道与天主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985)
孔子再评价
一 “礼”的特征
二 “仁”的结构
三 弱点和长处
四 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 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 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 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层
三 所谓“益入神智”
苟易庸记要
一 人的族类特征
二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 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 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 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 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 人格本体论
三 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 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 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 遗产的两重性
五 《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 “内圣”与“外王”
二 “治人”与“治法”
三 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 时代课题
二 血缘根基
三 实用理性
四 乐感文化
五 天人合
后记
补篇
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2005)
一 鱼:生命的符号
二 龙:权威/秩序的象征
三 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说巫史传统(1999)
一 巫君合
二 “巫”的特质
三 由“巫”而“史”
四 “德”与“礼”
五 “仁”与“诚”
六道家及中国文化基本范畴
说儒法互用(1999)
一 “礼”“法”区别
二 “礼”“法”交融
三 借鉴历史
初读郭店竹简印象纪要(1998)
“说巫史传统”补(2005)
一 由巫到礼
二 礼的特征: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
三 天道与天主
Essay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