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治要(

副标题:无

作   者:高宏存

分类号:

ISBN:978750608875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或专门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涉及治国理政、为官从政、个人修为等诸多方面。本书分别采撷古人对于道生万物、道器之间以及天道、地道、人道、治道、道心、道统、自然等内容的经典论述,揭示原典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和文化意义,进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寻找当下为官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遵循。本书融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和执政智慧。

目录


第一篇 道生万物

一、太初有道

【国学常识】微言大义《道德经》

【国学故事】盘古开天地

【现实启悟】本立而道生

二、三生万物

【国学常识】太极与太极图

【国学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扁鹊

【现实启悟】把握规律方可“近道”

三、逝者如斯夫

【国学常识】三教九流

【国学故事】“沧海桑田”只是神话吗

【现实启悟】以“不变”应万变

四、反者道之动

【国学常识】“五行”中的世界

【国学故事】塞翁失马

【现实启悟】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五、道可道非常道

【国学常识】河图洛书与中国古代文明

【国学故事】混沌之死

【现实启悟】选对寻求规律的“方法论”

第二篇 道器之间

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

【国学常识】古代礼器知多少

【国学故事】孔子学琴

【现实启悟】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二、细微之处常有大道

【国学常识】惠施与名家

【国学故事】箕子见微知著

【现实启悟】细微之处常有大道

三、我有不龟手之药

【国学常识】为何会有“百家争鸣”

【国学故事】伯乐相马

【现实启悟】扬长避短用人才

四、勘破表象始得真道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的“象”思维

【国学故事】颜回偷食

【现实启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处其实不处其华

【国学常识】文以载道

【国学故事】买椟还珠与秦伯嫁女

【现实启悟】形式不可超越内容

第三篇 天道屈伸

一、天行有常

【国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国学故事】子欲养而亲不待

【现实启悟】抓住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二、天命维新

【国学常识】维新变法与戊戌六君子

【国学故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现实启悟】改革创新是历史必然

三、天何言哉

【国学常识】孔子的说话艺术

【国学故事】王衍清谈误国

【现实启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四、君子有三畏

【国学常识】君子三乐

【国学故事】杨震“四知”

【现实启悟】要常怀敬畏之心

五、明者因时而变

【国学常识】《易经》与“十翼”

【国学故事】刻舟求剑

【现实启悟】与时俱进创新篇

第四篇 地道无成

一、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学常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国学故事】舜以厚德得天下

【现实启悟】人而无德,行之不远

二、凡事败于专而成于共

【国学常识】房谋杜断

【国学故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现实启悟】打好团结合作牌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国学常识】《水经注》与郦道元的家国情怀

【国学故事】将相和

【现实启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四、柔弱胜刚强

【国学常识】“岁寒三友”与“花中四君子”

【国学故事】张良拾鞋

【现实启悟】不畏浮云遮望眼

五、先天下之忧而忧

【国学常识】张载与“横渠四句”

【国学故事】范仲淹心忧天下

【现实启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第五篇 人道有为

一、切勿怨天尤人

【国学常识】三才

【国学故事】楚霸王乌江自刎

【现实启悟】不怨天尤人,不急于求成

二、常思为仁由己

【国学常识】五伦与五常

【国学故事】何处不可行教化

【现实启悟】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三、天人感应

【国学常识】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国学故事】董永孝感天地

【现实启悟】公平正义是百姓的“青天”

四、忠恕之道

【国学常识】“十三经”与“二十四史”

【国学故事】曹操焚信聚人心

【现实启悟】“忠恕”让世界更美好

五、以百姓心为心

【国学常识】《百家姓》与中国姓氏

【国学故事】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现实启悟】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第六篇 治道去泰

一、善抓问题关键点

【国学常识】春秋三传

【国学故事】南辕北辙

【现实启悟】要学会“抓重点”

二、无为而无不为

【国学常识】文景之治

【国学故事】揠苗助长

【现实启悟】有为不是乱为,无为不是不为

三、用道德教化百姓

【国学常识】四维八德

【国学故事】楚王好细腰

【现实启悟】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四、无规矩不成方圆

【国学常识】“规矩”与“准绳”

【国学故事】孙武练兵

【现实启悟】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

五、利不是一切

【国学常识】国家为什么又称“社稷”

【国学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现实启悟】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第七篇 道心惟微

一、五色令人目盲

【国学常识】“五音”与“十二律”

【国学故事】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现实启悟】经得起诱惑,稳得住心神

二、道就在心中

【国学常识】三纲领八条目

【国学故事】邯郸学步

【现实启悟】立一颗“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

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国学常识】十六字心传

【国学故事】宥坐之器

【现实启悟】要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四、尽心知性知天

【国学常识】君子三戒

【国学故事】许衡“心主”

【现实启悟】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战略定力

五、以行道为己任

【国学常识】孔门“四科”与“十哲”

【国学故事】墨子训徒

【现实启悟】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

第八篇 道统心传

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国学常识】三皇五帝

【国学故事】程门立雪

【现实启悟】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二、仕者必为学

【国学常识】韩愈与“古文运动”

【国学故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实启悟】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安贫乐道不倦

【国学常识】孔颜气象

【国学故事】颜回安贫乐道

【现实启悟】要“安贫”更要“乐道”

四、养吾浩然之气

【国学常识】孟子其人

【国学故事】一身正气文天祥

【现实启悟】讲正气,树新风

五、实践方出真知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国学故事】东坡不识黄州菊

【现实启悟】实践出真知

第九篇 大道至简

一、抱朴守一

【国学常识】葛洪与《抱朴子》

【国学故事】任公子钓大鱼

【现实启悟】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绝圣弃智

【国学常识】王阳明与“王门四句教”

【国学故事】唐伯虎学画

【现实启悟】少耍“小聪明”, 多长“大智慧”

三、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国学常识】“华夏”“九州”与中国古代“天下观”

【国学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现实启悟】从小事做起,从百姓关心的事做起

四、居敬而行简

【国学常识】三礼

【国学故事】画蛇添足

【现实启悟】“乱干预”使不得

第十篇 复返自然

一、安时而处顺

【国学常识】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国学故事】南柯一梦

【现实启悟】学会保持“平常心”

二、事过而放空

【国学常识】洪应明与《菜根谭》

【国学故事】庄子鼓盆而歌

【现实启悟】做好压力管理

三、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国学常识】五谷六畜

【国学故事】稷之马将败

【现实启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天人合一

【国学常识】庄子与《逍遥游》

【国学故事】陶渊明复归田园

【现实启悟】和合生谐


【书摘与插画】

第一篇 道生万物

“道”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观念,贯穿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各个层面。“道”被用来解释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变化关系,“道”被视作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运行逻辑。同时,“道”还是万物产生、发展、循环往复的起始点和终归之处。可以说,“道”兼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或者说超越了这双重属性,而成为一种“象帝之先”的存在。

通过对“道”的存在状态、运行方式以及主要特性的玄思、描述,古人给出了一幅“道”先于天地生而又“化生万物”永不停歇的世界图景。这一图景告诉我们,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道”才是其背后的“第一因”,世界的生成、运行是有一定的过程和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

可以说,这一世界图景、思维范式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深深融入到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中,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打下了烙印。因此,想了解“道”,首先要从“道生万物”的世界图景入手,同时还要感悟其“反其道而行之”的运行模式以及“可道非常道”的奇特性质。也只有在体会“道生万物”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隐藏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文化心理、文化记忆,才能更好地反思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在这个永远发展变化的世界中发现其循环往复的规律,才能在“逝者如斯”的洪流中求得安身立命的不变之所在。

第一篇 道 生 万 物

一、太初有道

(一)

【原典】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②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①冲: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译文】“道”之体虽看似空虚无形,然而使用“道”或许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深邃广大啊,就好像世间万物的本原。它不露锋芒而无欲不争,它消解强盛而柔弱处下,它蕴蓄着光芒而从不炫耀,它混同于尘埃中而幽微难现。它无象无形仿佛隐没不见,却似乎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它是从何物产生的,大概是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

(二)

【原典】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①物:指“道”;混成:混沌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译文】有一个“物”混混沌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体,它是如此空虚而寂寥。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于世,遍行于万事万物却毫不倦怠,它真可以被称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地称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大”。由于它广大无边,所以就不断发展而行势向前;由于它不断发展而行势向前,所以渐渐达于旷远;当其渐渐达于旷远而极致时,又返回其本原。

(三)

【原典】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①始:本始,此处指“道”。

②母:本原,此处指“道”。

③子: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起始,这个起始即是“道”,道化生了天地万物,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然懂得了“道”,认识了万物的本原,就了解了天下万物。既然认识了天下万物,又持守万物的本原。这样就能顺其自然而终身都不会有危险了。

(四)

【原典】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译文】天不从“道”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高远,地不从“道”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宽广,太阳和月亮不从“道”那儿获得什么便无法流转运行,万物不从“道”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生长昌盛,这恐怕就是“道”啊!

(五)

【原典】

万物皆出于机①,皆入于机。

——(战国)庄周《庄子·至乐》

【注释】

①机:此处指“道”。

【译文】天下万物都产生于“道”,又全都复归于“道”。

(六)

【原典】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①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注释】

①六极:指上、下、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译文】“道”向来存在,它自身就是本、就是根,在还未出现天地的上古时代“道”就已经长久地存在了;它引出鬼神和上帝,生发天地;虽然“道”在太极之前就已存在,先于天地万物而生,但它在时间上却不算长久;虽然它在上下四方之下,长于上古,但它在空间上却没有界限。

(七)

【原典】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①也。

——(战国)韩非《韩非子·主道》

【注释】

①纪:指准绳、要领。

【译文】“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是非的准则。

(八)

【原典】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明德为大人之学修身知理之本,新民为大人之学推己及人之末,知道至善之所在则为始,能得其所止则为终。先本始,后末终,如此便是接近道了。

【国学常识】

微言大义《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它原本是没有书名的,人们为了便于流传或便于理解,就起了不同的书名。在先秦《吕氏春秋》中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唐太宗曾令人将其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关令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体验,穷其学,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黑格尔说它是“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赵孟楷书《道德经》(局部)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军事、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它还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目前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也已有一千多种,它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国学故事】

盘古开天地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美丽的创世传说。西方人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先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此后才有了人类的繁衍。而我们中国古人则认为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然后由女娲创造了人类。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地睁开了眼睛。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用力向周围劈砍。浑圆体破裂了,沉浮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另一部分重而浊,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

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一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

天地彻底分开,不会再重合了,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盘古的头化作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希望,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两眼中的液体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清风和云雾,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他成为最伟大的神。

盘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世界的圣祖,在南海为他修建了盘古氏之墓。传说墓中仙居着盘古氏之魂,如今广西桂林还存有盘古祠,每年都有许多人到庙里去祭祀。

【现实启悟】

本立而道生

《道德经》中讲:(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先于万物而出现的,是万物存在的依凭。换句话讲,道是现存万物的“根源”。《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所提到的是一种如何“近道”的方法,同时也是在强调“本”与“末”、“终”与“始”、“先”与“后”这几对范畴之间的关系——有本才有末、有始才有终、有先才有后。反过来,要想了解、把握、抓住“末”“终”“后”,就必须回到根源上,去关注“本”“始”“先”。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在为官、做事、做人等方面,都应当明本末、知先后、有终始,具体来说就是要“不忘本”,要有“寻根”意识,要以人民的满意为本,个人的得失为末,要奉献在先,享乐在后。习近平在提到城镇规划建设时曾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将自然视作“本”,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视作“先”。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不忘乡愁”的根源意识,才让他在自然与城镇的悖反中另辟蹊径,用一种极富诗性的表述,给“城镇化”这一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三生万物

(一)

【原典】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①一:指“道”,表示道是绝对无偶的。

②二:指阴阳两气。由于“道”本身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所包含孕育的统一体即是“道”,故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③三:指阳气、阴气、和气。

④冲气以为和:此句意即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媾而成的新的统一体。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它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汇相融从而形成一种适匀和谐之气,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是依靠着大地而朝向太阳,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实现了交汇融合的新的统一体。

(二)

【原典】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①,养之覆之②。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①亭之毒之:使万物成之、实之,表示使万物成熟成形、充实结果。

②养之覆之:使万物得以收聚而保养万物。

【译文】所以道孕育产生万物,德滋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最后又保养它们、收取储藏它们,给予万物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

【原典】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①,两仪生四象②,四象生八卦③。

——战国《周易·系辞上》

【注释】

①两仪:指“阴”“阳”两端,即“天地两仪”。

②四象: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太阴)四季,即“四象”。

③八卦:指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

【译文】《易经》中有太极即宇宙分化前的原始统一体。太极由于内涵的性质等方面的对立作用而发生分裂,分化为“天地两仪”;“两仪”之间又由于各自的力量消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即“四象”;“四象”间相互生发、对立、交感,又形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共八种人类可具体感知的客观自然物,这八种客观自然物(八卦)之间对立作用和变化,最终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生不息,流行不止。

(四)

【原典】

泰①初有无,无有无名;一②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③,谓之命;留④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⑤,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战国)庄周《庄子·天地》

【注释】

①泰:同“太”。

②一:混沌未分的状态,指出现存在之前的初始形态。

③閒(jiàn):“闲”字的古体,今又简化为“间”,指两物之间的缝隙。

④留:滞静,与“动”相对应。

⑤仪则:轨迹和准则。

【译文】宇宙之初只有“虚无”,没有任何存在物,于是也就没有名称;这混沌未分的“一”的状态就是宇宙之初,这种状态没有形成任何形体。万物从混沌未分的“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作“德”;未形成形体时的“一”本身禀受矛盾对立的阴阳二气,这二气浑然一体、阴阳交合,就叫作“命”;阴阳之体运动变化的暂时静止,就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作“形”;“形”与精神合一,各有运行的轨迹与准则,这就叫作“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德”,达到“德”的完美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

(五)

【原典】

太一①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夏纪》

【注释】

①太一:指“道”。

【译文】“道”生化出天地,天地生化出阴阳。阴阳相互冲突交融,时上时下,汇合而成有形的实体。

(六)

【原典】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夏纪》

【译文】天地万物的生发,从太一这个“道”开始,由阴阳交融而生成。

(七)

【原典】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东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译文】大道无形无象,却可以产生养育出天地;大道没有情感欲望,却能让太阳和月亮日夜运行不止;大道没有名称,却能让万物生长且得到养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乎勉强将它命名为“道”。

【国学常识】

太极与太极图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初见于《庄子》:“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世人根据《周易·系辞传》相关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中,也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而同庄子哲学一样,“太极”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含着清醒睿智,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它形象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而又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并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

【国学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扁鹊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有一次去参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对桓公说:“大王你生病了,现在病症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如果不赶快医治的话,病情可能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好好的,哪会有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说:“这些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还把治好本来就没有的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参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扩散到肌肉里了,再不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公不理睬扁鹊。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特别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望了他一眼,转身就走了。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特意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时,药敷患处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病在肌肉里的时候,用针石刺灸也是可以治疗的;病在肠胃的时候,喝汤药也是有办法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我也没有办法了,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如今大王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害怕别人的批评、拒绝别人的帮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就像故事里的“病”一样,事情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有的人善于发现规律,或者说善于借助外界力量发现规律,而有的人则后知后觉,闭目塞听,置事情发展于不顾,在问题最终凸显出来的时候,也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更缺少应对问题的办法,只能像故事里的桓公一样,吃到事情的苦果。而若能像扁鹊一样,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及时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则能及早作出判断,从而全身而退。

【现实启悟】

把握规律方可“近道”

万物从“道”中产生,并最终发展、成熟、保养、收藏,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的,同时也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也正是“道”的一种体现。了解了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才能够总结、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作出相应的正确判断。而只有按照规律去处理事情,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才可谓真正“近道”。如果不关注事情的发展过程、不认真分析事情背后的运行规律,只凭主观判断、经验主义、意气用事,往往会错失机会,铸成大错。习近平在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时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天人治要(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