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将遵循概念分析方法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多角度的透视,并立秋一个概念走向另一个概念以及后一个概念返回到前一个概念的思想逻辑,努力揭示鲁迅自我观念的流变过程及其复杂性。因此,《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的作者无意于对鲁迅的思想整体做出系统的论述,而只是试图从自我观念的角度来把握鲁迅前期的思想发展。同时,由于鲁迅思想本身并不具有某种严密的系统性,从一个思路到别一个思路常常呈现出跳跃的局面,因此,《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的分析并不太拘泥于实证的方法,而是辅以理论的想象来完成对鲁迅思想的重构工作。
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论 自我问题的由来及其同一性
一、 查尔斯·泰勒:当代的“自我”困境
二、 康德:先验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
三、 费希特:绝对的自我与思维的自我
四、 海德格尔:具体主体与自我同一性
第一章 科学思维与主体的实践精神
一、 生物学视野中的人及其能动性
二、 作为科学源动力的“神思”
三、 “神思”、人性与精神创造力
四、 以人性为动力的历史进步观念
第二章 个人、自我与意志
一、 施蒂纳的“自我”与鲁迅的个人主义内涵
二、 自我与意志的关联
三、 叔本华:“个人”与“意志”的同一性
四、 个人意志与公众意志的冲突
第三章 “意志”的必然性及其分化
一、 主观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确立
二、 意志形而上学与进化论思想的差异
三、 鲁迅的生命形而上学
四、 生命必然性对自然必然性的挑战
第四章 个人意志及其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 个人意志的发生
二、 叔本华对“天才”式个人的解释
三、 诊释的差异与个人意志的极端化后果
第五章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鲁迅的个人主义
一、 尼采:虚无主义的发生及其思想谱系
二、 尼采:虚无主义的超越与生命原则的创立
三、 个人主义与“超人”的理论辨析
四、 从个人主义到虚无主义
第六章 道德批判与自我的虚无化
一、 道德批判与个人权力
二、 惩罚与观看
三、 宽恕与复仇
四、 同情与隔膜
五、 道德真诚与自我的虚无化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
前言
导论 自我问题的由来及其同一性
一、 查尔斯·泰勒:当代的“自我”困境
二、 康德:先验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
三、 费希特:绝对的自我与思维的自我
四、 海德格尔:具体主体与自我同一性
第一章 科学思维与主体的实践精神
一、 生物学视野中的人及其能动性
二、 作为科学源动力的“神思”
三、 “神思”、人性与精神创造力
四、 以人性为动力的历史进步观念
第二章 个人、自我与意志
一、 施蒂纳的“自我”与鲁迅的个人主义内涵
二、 自我与意志的关联
三、 叔本华:“个人”与“意志”的同一性
四、 个人意志与公众意志的冲突
第三章 “意志”的必然性及其分化
一、 主观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确立
二、 意志形而上学与进化论思想的差异
三、 鲁迅的生命形而上学
四、 生命必然性对自然必然性的挑战
第四章 个人意志及其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 个人意志的发生
二、 叔本华对“天才”式个人的解释
三、 诊释的差异与个人意志的极端化后果
第五章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鲁迅的个人主义
一、 尼采:虚无主义的发生及其思想谱系
二、 尼采:虚无主义的超越与生命原则的创立
三、 个人主义与“超人”的理论辨析
四、 从个人主义到虚无主义
第六章 道德批判与自我的虚无化
一、 道德批判与个人权力
二、 惩罚与观看
三、 宽恕与复仇
四、 同情与隔膜
五、 道德真诚与自我的虚无化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
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