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2000一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先后开展了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
生态现状调查采用现有资料收集汇总、分析和遥感调查的方法进行,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国的生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生态现状及其动态变化;(2)建成生态状况基本数据库,初步形成为生态管理与决策服务的查询系统;(3)完成生态现状报告和多媒体演示;(4)为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灾害等多个领域(西部调查指标涉及9大类193项,中东部调查指标涉及10大类371项),统计数据以1986年和2000年为基准年,主要源自1949年以来,我国统计、农、林、水、环保、国土等部门先后开展过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调查,内容涉及农业、森林资源、土壤侵蚀、沙化、土地资源、农村面源污染等;遥感调查以1988年和2000年为基准年,提取分析土地退化、城市化、海岸带、湿地等专题信息;典型案例调查以我国目前突出存在的生态问题为对象,共设置一百多个典型区,其中跨省、跨流域典型案例数十个,包括森林、湖泊湿地、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利用、外来物种入侵、城市快速发展、海岸带、风景旅游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典型案例。
本书是在《西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报告》《中东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报告》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生态现状调查成果和报告的基础上,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汇总编写而成。在全书修改过程中,又根据形势的变化,用2003年的数据对部分内容作了适当补充和更新。
目录
目录
四川篇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气候变化趋势
2 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绩
2.1 机构建设管理和法规法律、规划与标准制定
2.2 生态环境保护
2.3 生态环境建设
2.4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2.5 国际合作
3 四川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2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3 生物多样性
3.4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3.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7 生态灾害
4 典型生态区——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4.1 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4.2 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区生态环境分析
4.3 若尔盖一红原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分析
5 四川省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
5.1 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
5.2 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分析
5.3 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影响分析
6 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
6.2 历史环境演变
6.3 人为因素
7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7.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7.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7.3 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7.4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7.5 严格执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思想
7.6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落实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7.7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7.8 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贵州篇
1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贵州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绩
2.1 开展一系列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工作
2.2 法规建设与监督管理
2.3 生态保护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2 植被现状与发展趋势
3.3 生物多样性
3.4 水生态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3.6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7 生态灾害
4 生态环境变化综合分析及社会经济损失
4.1 生态环境变化综合分析
4.2 经济损失分析
4.3 社会影响分析
4.4 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5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5.1 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5.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5.3 建立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5.4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5.5 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5.6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5.7 实施“三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5.8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5.9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云南篇
1 总论
1.1 项目概述
1.2 云南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3 云南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绩
2 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云南省气候变化趋势
2.2 云南省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2.3 云南省森林和草地状况与变化情况
2.4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
2.5 云南省水资源情况
2.6 冰川
2.7 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2.8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2.9 云南省生态灾害
3 云南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生态后果分析
3.3 生态破坏成因分析
4 云南省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4.1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思路
4.2 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4.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广西篇
1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1 自然环境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绩
2.1 机构建设管理和法规、规划制定和执行
2.2 生态环境保护
2.3 生态环境建设
2.4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2.5 国际合作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气候状况及变化
3.2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3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4 生物多样性
3.5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3.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7 工业与交通建设
3.8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9 生态灾害
4 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4.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单元
4.3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 广西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
5.1 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
5.2 经济损失分析
5.3 社会影响分析
5.4 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6 广西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的影响
6.2 历史环境演变
6.3 人为因素
7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7.1 进一步健全和深化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领导
7.2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7.3 健全法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7.4 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保护战略
7.5 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大重点生态恶化区域和流域的整治力度
7.6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
7.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7.8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西藏篇
1 生态环境背景
1.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1.2 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1.3 生态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绩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
2.2 生态保护
2.3 生态建设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气候变化趋势
3.2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趋势
3.3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4 水生态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
3.6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3.7 生态环境灾害
3.8 城市生态环境
4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参考文献
重庆篇
1 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经济社会基本概况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土地资源
2.2 水环境状况
2.3 大气环境状况
2.4 生物多样性
2.5 农业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问题
3.1 水土流失仍在蔓延,其危害日益加重
3.2 上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
3.3 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
3.4 水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下降
3.5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6 农业面源污染失控
3.7 矿山开采不合理,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3.8 库区淹没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4 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4.1 经济损失严重
4.2 加剧自然灾害
4.3 酸沉降危害十分严重
4.4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
5.1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5.2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5.3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5.4 宏观决策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5.5 生态保护法制不健全,现有的生态环境政策及法规不能满足管理需要
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绩
6.1 水土保持
6.2 造林绿化
6.3 生态农业建设
6.4 自然保护区建设
6.5 城市生态环境整治
7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95x
四川篇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气候变化趋势
2 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绩
2.1 机构建设管理和法规法律、规划与标准制定
2.2 生态环境保护
2.3 生态环境建设
2.4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2.5 国际合作
3 四川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2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3 生物多样性
3.4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3.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7 生态灾害
4 典型生态区——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解译分析
4.1 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4.2 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区生态环境分析
4.3 若尔盖一红原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分析
5 四川省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
5.1 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
5.2 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分析
5.3 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影响分析
6 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
6.2 历史环境演变
6.3 人为因素
7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7.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7.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7.3 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7.4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7.5 严格执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思想
7.6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落实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7.7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
7.8 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贵州篇
1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贵州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绩
2.1 开展一系列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工作
2.2 法规建设与监督管理
2.3 生态保护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2 植被现状与发展趋势
3.3 生物多样性
3.4 水生态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3.6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7 生态灾害
4 生态环境变化综合分析及社会经济损失
4.1 生态环境变化综合分析
4.2 经济损失分析
4.3 社会影响分析
4.4 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5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5.1 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5.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5.3 建立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5.4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5.5 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5.6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5.7 实施“三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5.8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5.9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云南篇
1 总论
1.1 项目概述
1.2 云南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3 云南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绩
2 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云南省气候变化趋势
2.2 云南省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2.3 云南省森林和草地状况与变化情况
2.4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
2.5 云南省水资源情况
2.6 冰川
2.7 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2.8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2.9 云南省生态灾害
3 云南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生态后果分析
3.3 生态破坏成因分析
4 云南省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4.1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思路
4.2 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4.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广西篇
1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1 自然环境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绩
2.1 机构建设管理和法规、规划制定和执行
2.2 生态环境保护
2.3 生态环境建设
2.4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2.5 国际合作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气候状况及变化
3.2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状况
3.3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4 生物多样性
3.5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
3.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7 工业与交通建设
3.8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9 生态灾害
4 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4.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单元
4.3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 广西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
5.1 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
5.2 经济损失分析
5.3 社会影响分析
5.4 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6 广西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的影响
6.2 历史环境演变
6.3 人为因素
7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7.1 进一步健全和深化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领导
7.2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7.3 健全法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7.4 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保护战略
7.5 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大重点生态恶化区域和流域的整治力度
7.6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
7.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7.8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西藏篇
1 生态环境背景
1.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1.2 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1.3 生态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绩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
2.2 生态保护
2.3 生态建设
3 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气候变化趋势
3.2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趋势
3.3 植被状况与发展趋势
3.4 水生态现状及变化
3.5 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
3.6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3.7 生态环境灾害
3.8 城市生态环境
4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参考文献
重庆篇
1 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经济社会基本概况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土地资源
2.2 水环境状况
2.3 大气环境状况
2.4 生物多样性
2.5 农业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问题
3.1 水土流失仍在蔓延,其危害日益加重
3.2 上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
3.3 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
3.4 水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下降
3.5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6 农业面源污染失控
3.7 矿山开采不合理,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3.8 库区淹没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4 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4.1 经济损失严重
4.2 加剧自然灾害
4.3 酸沉降危害十分严重
4.4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
5.1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5.2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5.3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5.4 宏观决策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5.5 生态保护法制不健全,现有的生态环境政策及法规不能满足管理需要
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绩
6.1 水土保持
6.2 造林绿化
6.3 生态农业建设
6.4 自然保护区建设
6.5 城市生态环境整治
7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95x
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西南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