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副标题:无

作   者:刘方著

分类号:

ISBN:978780659785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的撰写,虽然被命名为《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但并不是依据历史、时间的顺序来展开,建构一个全面、系统的关于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叙事的著作。从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出版以来,通史性质的中国美学历史著述已经出版了多种了。   《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认为,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从大的发展阶段来年睦,可以划分为发生期、奠基期、融合期四个历史阶段。因此,《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没有采用目前多数中国美学的历史研究所通常采用的以王朝为断代和分期的历史框架,而是以个人对于中国美学历史演进的体认的四个历史阶段来分期,并对每个历史演进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行某些方面的比较集中和深入的研究。   针对中国美学历史演进的不同分期,进行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索,拓展中国美学历史研究的范围与思路,全面认识中国美学的历史真相。

目录

目录
引言
导论 理论预设与终极目标: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
一 中西美学在理论预设上的根本差异
二 中西美学在终极目标上的根本差异
第一章 从创世神话看中国文化特性与审美精神
一 从创世神话所体现的宇宙论看中西文化特性与审美精神
二 从创世神话所体现的形而上学观看中西文化特性与审美精神
三 从创世神话所体现的自然观看中西文化特性与审美精神
四 从创世神话所体现的人生观看中西文化特性与审美精神
第二章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与审美文化的生存样态——从史诗问题所反映的语言文化与权利关系透视中西审美发展的不同道路
一 古代中国、希腊诗歌的产生、流传与口头文化/书写文化
二 文字与权利:书写文化的产生与口头文化的消亡
三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与文学生存样态
四 荷马史诗得以保存的特殊机缘与生存机制
第三章 孔子美学思想的理想境界、乐观精神及其深远意义与影响
一 “游”:最高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
二 “乐”:生命的愉悦与坚韧
第四章 简论荀子对儒家诗学思想制度化建构的重要作用——以《诗》的经典化与制度化为例
第五章 庄子美学:自由的审美境界与审美的超越途径
第一节 自由的审美境界
一 “游”——理想的人生境界与最高的审美境界
二 “游”——审美的生存方式
第二节 审美的超越途径
一 庄子与海德格尔:中西哲学的两种向度
二 “忘”——从审美态度到审美境界
第六章 儒家“诗教”说思想的原本真实
一 他者眼光下对于儒家“诗教”说思想的遮蔽及其方法论问题
二 “诗教”说思想的历史还原
三 “儒”的原初(源初)含义与“诗教”说的提出
第七章 儒家“诗教”说话语的建构、功能、意义与影响
一 儒家“诗教”说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思想背景
二 儒家“诗教”说作为私人话语的最初形成
三 “诗教”理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之一部分的建构及其制度性生产
四 “诗教”理论在汉代的广泛运用与成为具有终极依据特征的权力话语
第八章 “诗教”说的艺术社会学研究
一 “诗教”说理论的中国传统文论特质
二 儒的演化与儒家“诗教”说的提倡
第九章 儒家诗学理论话语与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与颠覆——《诗大序》文本的再认识与再探讨
一 儒家“诗教”说理论作为意识形态霸权话语的功能
二 儒家“诗教”说理论作为意识形态霸权话语的潜在颠覆性
第十章 支遁佛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 支遁:诗性气质的人生与诗化哲学特征的思想
二 审美境界:从精神世界落实到现实人生
三 “支理”:逍遥游新论
第十一章 禅宗美学的人间化与士大夫化
一 禅宗美学的人间化
二 荷泽宗:禅宗美学的士大夫化
三 洪州宗:彻底本土化的禅宗美学的建构
四 分灯禅:晚唐五代后禅宗美学的发展嬗变
第十二章 诗性栖居的永恒感、可能性与日常化——禅宗美学对中国美学的丰富与深化
一 生死问题与超越途径
二 士大夫的普遍参禅与生死解脱
三 人生诗意化与生死的审美解脱
四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十三章 皎然禅宗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一 唯美的艺术追求与诗之多义的探索
二 提倡创新的禅宗精神与风格范型的理论建构
三 精心苦思而达自然与“不睹文字”的禅境理想
四 适度与避俗
第十四章 从一则佛教故事的产生看佛教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互动、整合与变异
一 文化观念冲突中的佛教故事
二 “延州妇人”故事产生的文化语境
三 故事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播中审美观念的变异
第十五章 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一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
二 中国传统美学的性质、特征与20世纪中国美学
三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话语及文体与20世纪中国美学
第十六章 从王国维到钱钟书——中国现代美学学术话语的创造性建构
一 中国现代美学学术话语的开创
二 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话语表达方式与文体形态的创造转换
第十七章 论中国美学的合法性危机与范式转型
一 中国美学学科建立的学理背景与文化语境
二 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建构
三 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质疑
四 “典范转移”与新范式的建构
第十八章 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范型与方法的省思
一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建构与潜在问题
二 整体、进步叙事模式的质疑与重建复杂的历史叙事
主要参考文献
y/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