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无

作   者:

分类号:

ISBN:978781004898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以上这些由五个女战士引出的种种联想我是这样向钱锋讲的吗?我对钱锋讲了一些但没这么多。相隔两天,我回到北京,在《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召开的座谈会上也讲了这些话题,这次讲得多一些,大致如上述。 人生犹如旅行,对人生、对事业、对艺术、对学问的感悟,就是在这条旅途上逐步呈现出来的。以上便是我走到这个“金秋时刻”的所感所悟。 重新发现史铁生 编学术刊物使我实在受益匪浅。自然我们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但是我叉经常从来稿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观念,绝妙的方法,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为来稿拍案叫绝。所有这一切对我感悟人生、感悟学问构成了长期的良性刺激。对少数已经刊出的稿件我还会去反复阅读,对史铁生的访谈录《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我就是这样做的。 我的一位忘年之交曲宗生看到这篇稿件后对我说:“真够档次,沉甸甸的。这些话别人也讲,但史铁生讲得精彩。”我的另一位忘年之友、上面提到过的刘春则对我说:“史铁生很沉静,对人生悟得深,前程不得了。” 连续出差,参加《东方之子》座谈会后回到家我又翻出了张专写的史铁生访谈录(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只感到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我觉得我重新发现了史铁生,他的串串妙语引出了我种种联想。 写作的状态 史铁生说,文学区别于哲学的简单的逻辑推论,艺术源于敬畏和骄傲,对生命的感悟。文学没有一定的界限,我不大管它是什么,我只是写作,感兴趣就写好了,你别问它是什么。 据我观察,关于写作属于什么体裁,什么样式,专家们往往喜欢争论、界定,这样做对于实际工作来说是有些必要性的,但是又是极其困难的。编纂辞书是专门干界定这一行的.西方一位辞书专家曾经说过,判死刑的犯人不应叫他上断头台,应当叫他编词典。史铁生在这里说的是写作的状态.这种状态与艺术创作是一致的,是浑沌的、非理性的。德国弗赖堡学派代表人物李凯尔特提出了“现实的连续性与异质性原理”,认为现实既是连续性的又具有异质性,因此不能包摄在概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是非理性的。写作固然不可不注意样式和体裁,但不可刻意追求,浑沌状态可能是写作的深层的精神状态,写作的这种状态源于现实(包括客体和主体的现实)的非理性状态,这种状态是一元化的、浑沌的。在主体那里,形式上的分野都应归于消失,以解放悟性,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生命的幻化。对于写作的成果不可苛求于形式,学术论文不可排斥文学的手法,文学艺术以包含哲学的深义为最高境界,有时亦可进行哲学论述。史铁生所云“哲学的简单”,这是因为哲学必须抽象,但是这只是一种无奈而已,并非只应如此。对形式的刻意限定是对创造性的限定。 写作有什么用 史铁生是个残疾人,他说,他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作是一种生存自救,在这条道路上走着走着才明白,其实这些年来所追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个价值感。史铁生还说,他在他的命运中发现了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他对命运心存感激,很好。我想真正钻进了方格子里的人,或钻进了其他事业里的人,才可能有这种感激,这种感激源于这种生存状态,源于宗教情感,源于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便是韦伯所说的被“局外人嗤之以鼻的‘陶醉感’”,如果你没有这种陶醉感,“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 好奇和热爱 史铁生说,人们常说童心可爱,其实童心之所以可爱不在于它的干净,而在于它的好奇。 好奇产生热爱。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于是我想起了8年多的经历。8年前我刚刚调任《新闻广播电视研究》主编的时候,刚坐上板凳,就提出了一个对广播电视实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计划,制订文件、撰写论文,四处奔走呼号。对于这个计划可能遇到的麻烦并不是一点没有想到的,但是怎么也抵挡不住这个计划的诱惑。在四处奔走呼号之中,我晕倒了,而有生以来,我只有这么两次,另一次是在这之前岳母进京治癌症,我也是因为四处奔走而晕倒过一次。 史铁生说人有三大根本困境,其一便是人生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别人沟通,我的莽撞使我的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当时学院副院长李振水先生曾三次找我谈话要调动我的工作,到新岗位提升职务,新岗位条件也明显优越。我当时好像没怎么考虑就谢绝了。后来又有类似的几次机会,也被我稀里糊涂地谢绝了。所以这样,就是那份后来我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好奇和热爱。《大梦未归》一开头我就写道: 大概是1980年,报上第一次报道特异功能——唐宇耳朵认字——的时候,周围的人为之哗然,许多人以为这根本不可能,但是我与别人辩论,认为没有理由否定它。当时我想起了毛泽东大概在《实践论》里的一句话,科学还处在青年时期,我不能证实耳朵认字现象的存在,但是我也不赞成以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看法,因为没有理由去否定它。后来这类报道多 了,听到类似报道我发自内心的喜悦,有时简直欣喜若狂,逢人便说。我的一种愿望,希望它是真的,希望有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存在。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相信我们面临的世界如同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一样,具有不可穷尽的侧面和层次,人类只是看到了它稀少的侧面和表浅的层次,人类正面临着一场重新认识世界的伟大革命,我们不可盲目地否认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我对探索未知领域有一种强烈兴趣。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种禀性支撑着我的学术活动,左右着我的编辑工作。 可以说,我对各种学科都具有一种好奇心,连自然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也很感兴趣,我无力研究现代物理学,我只能看一些通俗的书籍,我把它当成哲学著作来看的。我主编的刊物是以广播电视为研究对象的,我写的文章也主要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但是我看广播电视的书报刊并不多,更多地是看有关学科以至于杂七杂八的报刊。我相信,正是这种广泛的爱好才使我的写作较为顺利。我有写不完的题目,有些稿件出手也比较快,但近来有些题目不大敢写了。 ……

目录


走向开放
——《现代传播文丛》总序…………………………… /朱光烈
访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 /吴贻弓 胡智锋
艺道·艺法·艺术家
——访音乐家、书法家曹建国 /曹建国 胡智锋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
——史铁生访谈录 /史铁生 张 专
一个记者的文化求索 /麦天枢
1994秋天:我的生命体验 /朱光烈
戏剧就是归故乡
——林兆华访谈录 /林兆华 张 专
归来兮,我们!
——燕之《求索集》序 /朱光烈
走近神圣 /朱光烈
中国学术未来辉煌的关键
——评《现代传播》第5期(1996)“主编札记” /段德智
也许“神圣”无需外求
——与主编商榷《走近神圣》 /王 霞
心灵的真实纪录
. ——《最后的山神》创作谈 /孙曾田
说“味道”
——兼说电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 /钟大年
当代传播的一个奇迹
——11位中青年学者纵论《泰坦尼克号》 /丁俊杰等
别样的滋味
——看《焦点时刻》 /李 力
年终的文化话语 /朱光烈
关于“自由” /汪丁丁
思想与思想的条件
——《一种叙述:文化社会与文化范式》读后随想 /闵惠泉
批评,从我开始 /朱光烈
求通 /朱光烈
合理性:理性的伟大复兴 /祝南昌
学人与学问 /刘春
大学观念 /朱光烈
艺术家的空气
——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王志敏
雅不可耐 /何晓兵
我与学报随感 /刘敬东
……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