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

副标题:无

作   者:李晓燕著

分类号:

ISBN:978750589860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中的实现形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资源能源约束的新的农业发展方式。目前,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薄弱。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农业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发展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日益紧迫的压力。发展低碳农业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增强农业固碳能力,亟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巨大潜力,也具备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本书以广义农业中的种植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为研究边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川这一特定地域空间,采取定性和定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本书结合低碳经济内涵与农业产业功能,界定了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多元功能,并从技术层面发挥节碳固碳机理和从经济层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低碳农业及其多元功能的实现;其次,在总结、分析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空间演变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条件,探讨了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路线和经济途径,并结合四川农业区域布局,探索四川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最后,本书针对四川目前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相关对策。    第一,本书在深入剖析低碳经济丰富内涵和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界定了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和多元功能。本书认为,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多元功能既使低碳农业不同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也使低碳农业的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第二,本书从节碳固碳机理和利益联结机制两方面探讨了低碳农业多元功能的实现途径。本书指出,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功能主要通过采用节碳固碳机理来实现;农业金融功能是指实施低碳农业获得的碳减排量通过碳交易转变为资产,主要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来实现。    节碳固碳机理主要包括6个方面,其中,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3个方面旨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减少co2排放量,即节碳;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推广农业固碳技术、重建农业湿地系统3个方面旨在提升农业固碳能力。    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减少碳排放,并把碳排放量通过碳交易平台向国内外企业销售,从而获得收益。这也是低碳农业金融功能的实现过程。二是低碳农业产业化,通过低碳化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出农产品,并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销售,从而使农民增收。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建立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联结起来,实现农民增收。建立低碳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效益实现的渠道畅通,包括碳汇交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农民利益共享机制、低碳农业的产业链。    第三,本书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对比分析国内低碳农业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本书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其农业达到了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具备成熟的运行机制,因此,国外发展低碳农业重在科技的持续扶持和加大各种资源要素投入,侧重从技术途径推进低碳农业,其制定的相关政策都旨在突破技术瓶颈,对从经济层面推进低碳农业并没有特别强调。而我国目前的低碳农业实践仅仅是实现了农业部分领域的低碳化发展,低碳农业产业化、农民把碳减排量通过碳交易平台向国内外企业销售基本没有实现。四川发展低碳农业,应更注重机制体制的建设,形成“企业一碳交易机构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和依托低碳农业产业化的区域低碳农业品牌机制。    第四,本书梳理了四川省五大农业区域布局及其发展特征。对四川不同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农业固碳节碳潜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四川已具备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四川耕地、水、林草、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强,以耕地农田土壤固碳、秸秆综合利用节碳为代表的农业固碳节碳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低碳农业得以实现的技术层面的重要内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碳汇项目和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济主体,而目前四川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初显成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并完善。    第五,本书从技术层面与经济层面出发,探讨了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提出,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路线是,在技术研发方面,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加强和国内其他省区建立技术合作计划,联合开发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技术。从长远来看,自主研发是核心,但是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后者是较为可行的方案。在技术推广方面,立足于整合、巩固、提升现有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资源,形成以公益性为取向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基础网络,发展低碳农业技术扩散载体中介机构,建立以经营性为取向、多元灵活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应更注重机制体制的建设,以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农业产业链为基础,形成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和区域低碳农业品牌机制,打造低碳农业知名品牌,并创建低碳农业试点,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提升的可持续的“三农”发展模式。    第六,本书基于四川五大农业区域(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所形成的3种代表性农业形态(平原都市型农业、丘区基地型农业、高原山区优势特色农业),分别以成都、渠县、攀西地区为例,探讨这3种农业形态的低碳化发展。本书提出,平原都市型农业为近郊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的节能环保要求高,土地平整而零散,应实施保护性耕种,推广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丘区基地型农业多为粮食主产区,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节能农业,开发清洁能源,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用有机肥以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又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并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用清洁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高原山区优势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农业资源优势,应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打造低碳农业产业链,创建具备“名、特、优、新、稀”属性的低碳农产品品牌,在生产环节发展立体农业,在加工、流通环节发展绿色产业。    第七,本书针对四川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缺少区域性碳交易机构和相应的交易机制、企业自愿购买碳减排指标以弥补超额排放的意愿不强等,提出一些相关对策建议。主要有:建立成都气候交易所和交易机制、加强对低碳农业的宣传教育、研究制定鼓励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激励涉农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完善农村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加强低碳农业试点及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等。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结构与内容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界定、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范畴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章 低碳农业概论
第一节 低碳农业的提出
第二节 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第三节 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
第四节 低碳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对四川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其他国家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对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启示

第四章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四川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区域布局
第二节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节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

第五章 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第二节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经济途径

第六章 四川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探索
第一节 平原都市型农业低碳化发展——以成都为例
第二节 丘区基地型农业低碳化发展——以渠县为例
第三节 高原山区优势特色农业低碳化发展——以攀西地区为例

第七章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第一节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