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了这一悠久的历史。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文化大国,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两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这两大民族赢得了经济腾飞的良好机缘。以至人们在展望新世纪的时候,不约而同地瞩目亚洲,瞩目这两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有人说21世纪属于中国,有人说21世纪属于印度,预测21世纪究竟属于谁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两大民族已经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噩梦中觉醒,从交织着辉煌和哀痛的历史中走来。眼下的情形是,她们正信心十足地致力子本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世纪之初,这两个民族仿佛是竞争的对手,却又是合作的伙伴,大家同时站在了自身发展的岔路口,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这时,我们不能不检视各自的行囊,看看哪些是前进的累赘,哪些是旅途的资粮。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面前,我们不仅要瞻前,我们还要顾后,不仅要痛苦地思索,还要谨慎地抉择。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在诸多的精神食粮当中,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史、中印两大民族的文化交流史是举世无双、无比可贵的。这无疑是合作的天然基础,是共同前进的有利资源。
目录
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第一章 绪言
一、 撰写本书的意义和宗旨
二、 印度历史文化概说
三、 我国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
四、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先秦至两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以前~265年)
第一节 关于中印文化交流开端的推测
一、 关于棉花和海贝
二、 关于二十八宿和月兔传说
三、 关于支那
第二节 汉代中国与印度的交通
一、 西域道
二、 滇缅道
三、 南海道
第三节 两汉三国时期中印文化交流
一、 物质文化交流
二、 佛教的传入
三、 科技交流
四、 文艺交流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年)
第一节 政府间往来和物质交流
一、 两晋时期
二、 南北朝时期
第二节 佛教人员的往来
一、 概况
二、 鸠摩罗什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 求法运动的先行者
四、 法显巡礼五印度
第三节 印度佛教与魏晋南北朝宗教哲学
一、 佛教与魏晋玄学
二、 佛教与儒家思想
三、 佛教与道教
第四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文学
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书
二、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五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艺术
一、 建筑
二、 雕塑
三、 绘画
四、 乐舞
第六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的科技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工艺技术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七节 民俗交流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第一节 求法运动的高涨与唐代佛教的繁荣
一、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二、 义净与他的著作
三、 唐代佛教的繁荣
四、 “开元三大士”与唐代的密教
第二节 政府间频繁接触与物质交流
一、 王玄策出使印度
二、 五印度各国“来朝”与物质交流
第三节 科学技术交流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技术
第四节 精神文明交流
一、 随佛教传入的印度古代哲学
二、 中国道教在印度
三、 因明学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五节 文学交流
一、 佛教与唐代诗歌
二、 佛教与诗论
三、 唐传奇
四、 变文
第六节 艺术交流
一、 建筑
二、 雕塑
三、 绘画
四、 乐舞
五、 戏剧
第七节 民俗交流
一、 印度民俗的文献记载
二、 佛教与隋唐民俗
第五章 宋元明时期(960~1644年)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的中印交通
一、 宋代中印交通
二、 内地求法运动的终结
三、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四、 忽必烈经略南洋
五、 郑和宝船访问印度
第二节 中印海上贸易
一、 东南沿海的中印贸易
二、 印度输华物产
三、 中国输印物产
第三节 科技交流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工农业技术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四节 文学交流
一、 宋代传奇
二、 元明小说
三、 宋代诗词
四、 元明诗词
第五节 艺术交流
一、 建筑
二、 雕刻
三、 戏剧
四、 绘画
第六节 民俗交流
一、 对印度民俗的记载
二、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第六章 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年)
第一节 清代中印关系概述
一、 鸦片战争前国人的对印关注
二、 鸦片战争后国人的对印关注
三、 大起义中的相互同情
四、 哲学家辨喜对中国的预言
五、 戊戌变法与前车之鉴
第二节 民国前后的中印关系
一、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印革命志士
二、 印度名士对华抗战的声援
三、 印度援华医疗队
四、 尼赫鲁访华与蒋介石访印
第三节 物质文化交流
一、 中国茶叶与印度茶园
二、 近代中印贸易
三、 民国时期的中印贸易
第四节 精神文明交流
一、 甘地主义在中国的反响
二、 泰戈尔访华的风波
三、 谭云山与印度的中国学
四、 陶行知、徐悲鸿访问印度
五、 中国的印度学研究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2000年)
第一节 半个世纪的回顾
一、 高潮期
二、 中断期
三、 恢复期
四、 平稳发展期
第二节 科技教育合作
第三节 文学交流
一、 人员往来
二、 作品译介
第四节 艺术交流
一、 美术
二、 音乐舞蹈
三、 戏剧
四、 电影电视
第五节 杂技体育交流
一、 杂技
二、 体育
第六节 中国印度学的现状
一、 壮大时期
二、 辉煌时期
三、 重要成果
第七节 印度中国学的现状
一、 50年代
二、 60年代以后
后记
),)x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第一章 绪言
一、 撰写本书的意义和宗旨
二、 印度历史文化概说
三、 我国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
四、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先秦至两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以前~265年)
第一节 关于中印文化交流开端的推测
一、 关于棉花和海贝
二、 关于二十八宿和月兔传说
三、 关于支那
第二节 汉代中国与印度的交通
一、 西域道
二、 滇缅道
三、 南海道
第三节 两汉三国时期中印文化交流
一、 物质文化交流
二、 佛教的传入
三、 科技交流
四、 文艺交流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年)
第一节 政府间往来和物质交流
一、 两晋时期
二、 南北朝时期
第二节 佛教人员的往来
一、 概况
二、 鸠摩罗什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 求法运动的先行者
四、 法显巡礼五印度
第三节 印度佛教与魏晋南北朝宗教哲学
一、 佛教与魏晋玄学
二、 佛教与儒家思想
三、 佛教与道教
第四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文学
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书
二、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五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艺术
一、 建筑
二、 雕塑
三、 绘画
四、 乐舞
第六节 印度佛教与两晋南北朝的科技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工艺技术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七节 民俗交流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第一节 求法运动的高涨与唐代佛教的繁荣
一、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二、 义净与他的著作
三、 唐代佛教的繁荣
四、 “开元三大士”与唐代的密教
第二节 政府间频繁接触与物质交流
一、 王玄策出使印度
二、 五印度各国“来朝”与物质交流
第三节 科学技术交流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技术
第四节 精神文明交流
一、 随佛教传入的印度古代哲学
二、 中国道教在印度
三、 因明学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五节 文学交流
一、 佛教与唐代诗歌
二、 佛教与诗论
三、 唐传奇
四、 变文
第六节 艺术交流
一、 建筑
二、 雕塑
三、 绘画
四、 乐舞
五、 戏剧
第七节 民俗交流
一、 印度民俗的文献记载
二、 佛教与隋唐民俗
第五章 宋元明时期(960~1644年)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的中印交通
一、 宋代中印交通
二、 内地求法运动的终结
三、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四、 忽必烈经略南洋
五、 郑和宝船访问印度
第二节 中印海上贸易
一、 东南沿海的中印贸易
二、 印度输华物产
三、 中国输印物产
第三节 科技交流
一、 天文历算
二、 医药
三、 工农业技术
四、 语言学
五、 翻译学
第四节 文学交流
一、 宋代传奇
二、 元明小说
三、 宋代诗词
四、 元明诗词
第五节 艺术交流
一、 建筑
二、 雕刻
三、 戏剧
四、 绘画
第六节 民俗交流
一、 对印度民俗的记载
二、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第六章 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年)
第一节 清代中印关系概述
一、 鸦片战争前国人的对印关注
二、 鸦片战争后国人的对印关注
三、 大起义中的相互同情
四、 哲学家辨喜对中国的预言
五、 戊戌变法与前车之鉴
第二节 民国前后的中印关系
一、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印革命志士
二、 印度名士对华抗战的声援
三、 印度援华医疗队
四、 尼赫鲁访华与蒋介石访印
第三节 物质文化交流
一、 中国茶叶与印度茶园
二、 近代中印贸易
三、 民国时期的中印贸易
第四节 精神文明交流
一、 甘地主义在中国的反响
二、 泰戈尔访华的风波
三、 谭云山与印度的中国学
四、 陶行知、徐悲鸿访问印度
五、 中国的印度学研究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2000年)
第一节 半个世纪的回顾
一、 高潮期
二、 中断期
三、 恢复期
四、 平稳发展期
第二节 科技教育合作
第三节 文学交流
一、 人员往来
二、 作品译介
第四节 艺术交流
一、 美术
二、 音乐舞蹈
三、 戏剧
四、 电影电视
第五节 杂技体育交流
一、 杂技
二、 体育
第六节 中国印度学的现状
一、 壮大时期
二、 辉煌时期
三、 重要成果
第七节 印度中国学的现状
一、 50年代
二、 60年代以后
后记
),)x
History of China-India cultural exchange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