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老庄代表的先秦道家关于人生理想,人格境界的思考具有极为明显的艺术或审美意味。本书上篇即对老庄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之思考所包含的美学意味进行深入分析,将其定位为一种美学精神,进而通过与古希腊之犬儒主义,斯多噶主义,近世之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中国的禅学相比较,凸现老庄美学精神的独到之处。在魏晋六朝之时,老庄的美学精神得到玄学在理论上的大力弘扬,同时在诗文书画中被转换为一种实际的审美趣味,本书下篇从清淡、玄言、服饰、器物等各个方面分析老庄美学精神的影响。
目录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一、 西方美学基本构成及其特征
1. 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审美本体论
2. 关于审美活动心理过程的探讨——审美心理学
3. 关于艺术普遍特性的思考——艺术哲学
4. 西方美学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 丰富而早熟的审美意识
2. 拒绝对美的本体论追问
3.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
4. 关于人生审美境界的探寻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5. 对自然美的看法与西方迥然不同:价值世界与客观世界
6. 对艺术美的看法不同:人格境界与客观真实
三、 中西差异之原因
1. 意识与自我意识是分离对立还是交融为一体
2. 西方人用概念化、形式化的方式把握世界;中国人则始终伴随着感性直观
3. 用概念化、形式化的方式建构世界还是以体认与涵泳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
4. 是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建立一个与人无涉的概念世界还是借助直观与体验建立一个泛化的人的世界
5. 两种追问:客观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与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6. 对原有知识话语的两种态度:反思与守成
第二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一、 老子及其思想
二、 老子美学关键词
1. 道
2. 自然
3. 朴
4. 玄与妙
5. 冲、虚与静
6. 有与无
7. 美
第三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一、 庄子与老子
二、 庄子思想大概
1. 破除通行价值观之权威性
2. 破除通行的思维方式
3. 向往神妙境界
三、 言意关系
1. 语言的局限性
2. 庄子与西方现代语言观之比较
四、 道与学道
五、 人格理想
六、 得道者心境与审美心境
七、 游与游心
八、 美与乐
九、 关于悲剧精神或悲剧意识
十、 关于自然美问题
十一、 关于《管子》四篇
第四章 老庄与西方思想及佛禅之比较
一、 老庄与犬儒主义、斯多噶主义之异同
二、 老庄与禅学
1. 无与空
2. 心斋与禅定
三、 老庄之学与现象学及存在主义
1.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3. 哲学阐释学的文学批评
4. 老庄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哲学阐释学的异同
下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 清议
1. 清议之风的产生
2. 党人之议
3.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二、 清谈
1. 清谈的勃兴
2. 清谈的土壤
3. 清议、清谈事例
第六章 清谈中的审美趣味
一、 清谈世风
二、 清谈的方式
三、 清谈的话题
四、 谈家风致
五、 清谈中的审美体验
六、 清谈的标准
第七章 “清”、“玄”概念中的美学蕴含
一、 “清”的使用
1. 为政
2. 为人
3. 才识、声誉
4. 官职、门第
二、 “清”与审美精神
三、 “玄”之基本旨趣
1. “玄”谓何物
2. “贵无”与“崇有”
3. “贵无”、“崇有”的比较
四、 玄与审美精神
1. 玄与社会心理
2. 魏晋审美精神
第八章 阮籍、嵇康的玄学与美学思想
一、 阮籍的审美趣味
1. 阮籍其人
2. 阮籍美学思想之一
3. 阮籍美学思想之二
4. 阮籍美学思想之三
二、 嵇康的美学思想
1. 嵇康其人
2. 嵇康美学思想之一
3. 嵇康美学思想之二
4. 嵇康美学思想之三
5. 嵇康美学思想之四
第九章 清玄世风与诗
一、 郭璞与“游仙诗”
1. 郭璞其人
2. 《游仙诗》
二、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1. 孙绰、许询其人
2. 玄言诗举隅
三、 陶渊明与“田园诗”
1. 渊明其人
2. 渊明其诗
3. 渊明之理想
四、 谢灵运与“山水诗”
1. 前人眼中的山与水
2. 六朝人眼中的山与水
3. 山水诗的兴起
4. 谢灵运其人
5. 谢灵运其诗
6. 谢灵运之《山居赋》
五、 陶诗、谢诗主要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第十章 清玄世风与书艺书论
一、 书体定型
1. 书体由汉到晋的发展
2. 书家辈出,灿若繁星
二、 “二王”其人其书
1. 王羲之其人
2. 王羲之其书
3. 王献之其人
4. 王献之其书
5. “二王”书法与清玄世风
三、 六朝书法中的审美精神
1. 重表现性
2. 重风格
第十一章 清玄世风与画艺、画论
一、 绘画勃兴的时代
二、 顾恺之其人其画
1. 顾恺之其人
2. 顾恺之其画
三、 山水画及山水画论
四、 “气韵”与“骨法”
第十二章 南北朝审美精神之异同
一、 北朝政治文化上的特殊性
1. 魏拓跋氏统治集团对汉文化的自觉效法
2. 儒家正统文化的统治地位
3. 北朝重儒学轻玄虚的原因
二、 迥然不同的审美追求
三、 诗文书画的对比
1. 南北诗歌的不同风格
2. 南北朝文章的不同旨趣
3. 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差异
第十三章 帝王与时代审美精神
一、 帝王与名士
1. 帝王对名士清流的倚重
2. 帝王对名士的宽容
二、 帝王的名士风度
1. 晋简文帝的名士风度
2. 附庸风雅的宋武帝
3. 梁武帝与昭明太子
4. 陈后主其人
第十四章 美学精神的反面:魏晋南北朝的弊风弊俗
一、 悭吝与奢侈
1. 悭吝例
2. 奢侈例
3. 奢侈之风的理论表现
4. 《杨朱篇》与“三玄”之异同
二、 喜服食与信鬼神
1. 服食
2. 信鬼神
第十五章 魏晋审美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一、 文学艺术本体论
1. 从“兴象”到“兴趣”
2. 从“传神”、“气韵”到“自然”
二、 文学艺术价值论
1.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合流
2.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并立
3.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冲突
三、 文学艺术风格论
1. 潇洒、飘逸
2. 自然、天然
3. 高远、高古
4. 清雅、清奇
附录: 论中国主流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
一、 传统的“审美”
二、 大众审美文化批判
三、 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后记
I?0x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一、 西方美学基本构成及其特征
1. 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审美本体论
2. 关于审美活动心理过程的探讨——审美心理学
3. 关于艺术普遍特性的思考——艺术哲学
4. 西方美学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 丰富而早熟的审美意识
2. 拒绝对美的本体论追问
3.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
4. 关于人生审美境界的探寻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5. 对自然美的看法与西方迥然不同:价值世界与客观世界
6. 对艺术美的看法不同:人格境界与客观真实
三、 中西差异之原因
1. 意识与自我意识是分离对立还是交融为一体
2. 西方人用概念化、形式化的方式把握世界;中国人则始终伴随着感性直观
3. 用概念化、形式化的方式建构世界还是以体认与涵泳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
4. 是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建立一个与人无涉的概念世界还是借助直观与体验建立一个泛化的人的世界
5. 两种追问:客观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与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6. 对原有知识话语的两种态度:反思与守成
第二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一、 老子及其思想
二、 老子美学关键词
1. 道
2. 自然
3. 朴
4. 玄与妙
5. 冲、虚与静
6. 有与无
7. 美
第三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一、 庄子与老子
二、 庄子思想大概
1. 破除通行价值观之权威性
2. 破除通行的思维方式
3. 向往神妙境界
三、 言意关系
1. 语言的局限性
2. 庄子与西方现代语言观之比较
四、 道与学道
五、 人格理想
六、 得道者心境与审美心境
七、 游与游心
八、 美与乐
九、 关于悲剧精神或悲剧意识
十、 关于自然美问题
十一、 关于《管子》四篇
第四章 老庄与西方思想及佛禅之比较
一、 老庄与犬儒主义、斯多噶主义之异同
二、 老庄与禅学
1. 无与空
2. 心斋与禅定
三、 老庄之学与现象学及存在主义
1.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3. 哲学阐释学的文学批评
4. 老庄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哲学阐释学的异同
下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 清议
1. 清议之风的产生
2. 党人之议
3.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二、 清谈
1. 清谈的勃兴
2. 清谈的土壤
3. 清议、清谈事例
第六章 清谈中的审美趣味
一、 清谈世风
二、 清谈的方式
三、 清谈的话题
四、 谈家风致
五、 清谈中的审美体验
六、 清谈的标准
第七章 “清”、“玄”概念中的美学蕴含
一、 “清”的使用
1. 为政
2. 为人
3. 才识、声誉
4. 官职、门第
二、 “清”与审美精神
三、 “玄”之基本旨趣
1. “玄”谓何物
2. “贵无”与“崇有”
3. “贵无”、“崇有”的比较
四、 玄与审美精神
1. 玄与社会心理
2. 魏晋审美精神
第八章 阮籍、嵇康的玄学与美学思想
一、 阮籍的审美趣味
1. 阮籍其人
2. 阮籍美学思想之一
3. 阮籍美学思想之二
4. 阮籍美学思想之三
二、 嵇康的美学思想
1. 嵇康其人
2. 嵇康美学思想之一
3. 嵇康美学思想之二
4. 嵇康美学思想之三
5. 嵇康美学思想之四
第九章 清玄世风与诗
一、 郭璞与“游仙诗”
1. 郭璞其人
2. 《游仙诗》
二、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1. 孙绰、许询其人
2. 玄言诗举隅
三、 陶渊明与“田园诗”
1. 渊明其人
2. 渊明其诗
3. 渊明之理想
四、 谢灵运与“山水诗”
1. 前人眼中的山与水
2. 六朝人眼中的山与水
3. 山水诗的兴起
4. 谢灵运其人
5. 谢灵运其诗
6. 谢灵运之《山居赋》
五、 陶诗、谢诗主要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第十章 清玄世风与书艺书论
一、 书体定型
1. 书体由汉到晋的发展
2. 书家辈出,灿若繁星
二、 “二王”其人其书
1. 王羲之其人
2. 王羲之其书
3. 王献之其人
4. 王献之其书
5. “二王”书法与清玄世风
三、 六朝书法中的审美精神
1. 重表现性
2. 重风格
第十一章 清玄世风与画艺、画论
一、 绘画勃兴的时代
二、 顾恺之其人其画
1. 顾恺之其人
2. 顾恺之其画
三、 山水画及山水画论
四、 “气韵”与“骨法”
第十二章 南北朝审美精神之异同
一、 北朝政治文化上的特殊性
1. 魏拓跋氏统治集团对汉文化的自觉效法
2. 儒家正统文化的统治地位
3. 北朝重儒学轻玄虚的原因
二、 迥然不同的审美追求
三、 诗文书画的对比
1. 南北诗歌的不同风格
2. 南北朝文章的不同旨趣
3. 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差异
第十三章 帝王与时代审美精神
一、 帝王与名士
1. 帝王对名士清流的倚重
2. 帝王对名士的宽容
二、 帝王的名士风度
1. 晋简文帝的名士风度
2. 附庸风雅的宋武帝
3. 梁武帝与昭明太子
4. 陈后主其人
第十四章 美学精神的反面:魏晋南北朝的弊风弊俗
一、 悭吝与奢侈
1. 悭吝例
2. 奢侈例
3. 奢侈之风的理论表现
4. 《杨朱篇》与“三玄”之异同
二、 喜服食与信鬼神
1. 服食
2. 信鬼神
第十五章 魏晋审美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一、 文学艺术本体论
1. 从“兴象”到“兴趣”
2. 从“传神”、“气韵”到“自然”
二、 文学艺术价值论
1.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合流
2.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并立
3. 两种文艺价值观的冲突
三、 文学艺术风格论
1. 潇洒、飘逸
2. 自然、天然
3. 高远、高古
4. 清雅、清奇
附录: 论中国主流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
一、 传统的“审美”
二、 大众审美文化批判
三、 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后记
I?0x
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