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山水文化的核心是自然审美意识,其生成与发展本于人对自然的不同体认,而这种不同,又为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制约。某种自然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演变,作为民族文化形态的一个方面,往往蕴涵着更为深层而独特的文化因子。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着传统文化主干的士大夫阶层与集权体制长期的对峙与同一,这种对峙与同一往往以各种形式加以呈露,而山水文化无疑属于一方极为重要的领域。以士人为主干的山水文化的普泛和衍射,甚至波及整个人文观念的变化,造就了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山水文化体系”。
历史地看,自然审判意识的生成,常常伴随着人的意识的活跃,人的情感的释放,人的心态的自觉。与其说人在自然中发现了美,毋宁说人在自然中发现了自身。因为人的感觉对(自然)对象的把握,是一种主体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活动,是一种主体在对象世界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的活动,是人的自我价值在外在事物中的实现。中国山水文化发展的全部进程可以证实这一点。
本书正文十二题,前九题重在清源,围绕唐前诗画与山水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作了概括性梳理;后三题重在正本,以山水诗画联袂为中心从两个侧面作综合性考察。附录五题,就与本书相关章节加以补足,希求全貌。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第一章 士人自觉与悦山乐水
挣脱与抗争
不容于时,悦山乐水
士人境界的虚幻建构
向往审美式人生态度
第二章 玄学、山水与生命超越
羊祜的感叹
希企超越的阮籍、嵇康
玄学与山水
第三章 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
激湍清流,千载传响
祓禊:从民俗到士风
地域迁转与玄风转向
挽住生命的流逝
第四章 庐山慧远与山水文化
神明文化,邃于岩林
沉冥之中的山水境界
无情世界的情感释放
慧远佛学观对山水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山水隐逸与资生适性
士人隐逸与山水怡情
庙堂无异山林
广阔的天空与混沌的大地
中编
第六章 从人事到比附到山水移情
山水比附种种
物感与移情
《观沧海》不是山水诗
第七章 黎明期的山水诗
山水诗起自东晋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走向清淡简远
山水诗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八章 早期山水画审美与山水文化
早期的图画山川观念
从人物背景到山水畅神
山水画的抒情性格
山水画始于文人士大夫
第九章 诗画同源的早期形态
意境会通的走向
体制联姻的前期形态
诗画同源的内在根据
下编
附录
后记
序二
上编
第一章 士人自觉与悦山乐水
挣脱与抗争
不容于时,悦山乐水
士人境界的虚幻建构
向往审美式人生态度
第二章 玄学、山水与生命超越
羊祜的感叹
希企超越的阮籍、嵇康
玄学与山水
第三章 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
激湍清流,千载传响
祓禊:从民俗到士风
地域迁转与玄风转向
挽住生命的流逝
第四章 庐山慧远与山水文化
神明文化,邃于岩林
沉冥之中的山水境界
无情世界的情感释放
慧远佛学观对山水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山水隐逸与资生适性
士人隐逸与山水怡情
庙堂无异山林
广阔的天空与混沌的大地
中编
第六章 从人事到比附到山水移情
山水比附种种
物感与移情
《观沧海》不是山水诗
第七章 黎明期的山水诗
山水诗起自东晋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走向清淡简远
山水诗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八章 早期山水画审美与山水文化
早期的图画山川观念
从人物背景到山水畅神
山水画的抒情性格
山水画始于文人士大夫
第九章 诗画同源的早期形态
意境会通的走向
体制联姻的前期形态
诗画同源的内在根据
下编
附录
后记
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