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毛跟年等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0254902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出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与危害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威胁。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许多人因患公害病而死亡。因此,迫切需要一些能反映最新动态和较全面介绍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书籍,以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识,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此,我们在总结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阅和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相关知识,编写了此书。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共分十四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了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体内过程、对生物体的危害、毒理学试验方法等,并对样品采集、预处理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第四章至第十四章详细阐述了有毒有害气体、易挥发性物质、化学元素、农药及兽药与激素残留、致癌有机化合物、细菌、真菌毒素、病毒、寄生虫、动植物毒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各章节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对所涉及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从理化性质、病原特性、污染来源、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危害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使读者对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者及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内容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环境监测、食品卫生、进出口检验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可作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工具书;对需要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以及对人体危害和防护方法的广大读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中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由毛跟年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由许牡丹编写;第八章、第十三章由黄建文编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1
第二节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2
一、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2
二、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5
三、物理性污染物5
第三节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来源6
一、化学性污染6
二、物理性污染7
三、生物性污染8

第二章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效应10
第一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体内过程10
一、吸收10
二、有毒有害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与储留13
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转化14
四、有毒物质的排泄15
第二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效应16
一、毒性效应的类型16
二、化学性毒物的联合作用17
三、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18
第三节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18
一、抑制酶的活性19
二、与受体结合20
三、干扰生物膜功能20
四、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20
五、与生物大分子结合21
六、其他毒性机理21
第四节 环境中其他污染因素的危害22
一、病原体22
二、物理性污染22
第五节 常用毒理学试验方法23
一、急性毒性试验23
二、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26
三、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27
四、慢性毒性试验28
第六节 遗传毒理学试验方法29
一、致突变试验29
二、繁殖试验32
三、致畸试验32
四、致癌性试验33
第七节 其他几种毒理学试验方法34
一、彗星试验34
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35
三、体液免疫功能测定35
四、大鼠肝脏微粒体的制备及细胞色素P450总含量的测定36
五、外源性脾结节测定法37
六、体内扩散盒琼脂培养技术37
七、骨髓微循环的观察方法38

第三章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39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39
一、大气样品的采集39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45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50
四、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51
第二节 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54
一、无机化法54
二、气态分离法56
三、萃取分离法57
四、沉淀分离法61
五、离子交换法62
第三节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62
一、光谱分析法62
二、电化学分析法65
三、色谱分析法66
四、高效毛细管电泳68
五、中子活化分析法69
六、免疫分析技术69
七、生物传感技术70
八、环境样品的快速检验71

第四章 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及其检测73
第一节 二氧化硫73
一、污染来源73
二、理化性质73
三、毒性作用73
四、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76
第二节 氮氧化物78
一、污染来源78
二、理化性质78
三、毒性作用79
四、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检测空气中的氧化氮80
第三节 一氧化碳82
-、污染来源82
二、理化性质83
三、毒性作用83
四、检测方法84
第四节 臭氧86
一、污染来源86
二、理化性质86
三、毒性作用87
四、检测方法88
第五节 氯气89
一、污染来源89
二、理化性质90
三、毒性作用90
四、甲基橙比色法测定空气中氯气含量90
第六节 硫化氢91
一、污染来源91
二、理化性质92
三、毒性作用92
四、检测方法92
第七节 光气94
一、污染来源94
二、理化性质94
三、毒性作用94
四、检测方法95
第八节 氨气96
一、污染来源96
二、理化性质96
三、毒性作用96
四、靛酚蓝比色法测定空气中氨96
第九节 氟化氢97
一、污染来源97
二、理化性质97
三、毒性作用 98
四、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空气中氟化物含量98
第十节 乙烯、丙烯、丁二烯101
一、乙烯101
二、丙烯101
三、1, 3-丁二烯102
四、检测方法102

第五章 易挥发性有毒有害物质及其检测105
第一节 氰化物105
一、污染来源105
二、理化性质105
三、毒性作用106
四、检测方法106
第二节 甲醛、丙烯醛107
一、甲醛107
二、丙烯醛110
第三节 酚类112
一、污染来源112
二、理化性质112
三、毒性作用112
四、酚的检测113
第四节 苯乙烯、氯乙烯、三氯乙烯116
一、苯乙烯116
二、氯乙烯119
三、三氯乙烯120
第五节 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 122
一、苯122
二、甲苯123
三、二甲苯124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124
五、硝基苯125
第六节 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127
一、氯仿127
二、四氯化碳128
三、二氯乙烷130
第七节 甲醇、硫醇132
一、甲醇132
二、硫醇133
第八节 丙酮135
一、污染来源135
二、理化性质135
三、毒性作用135
四、检测方法135
第九节 乙醚、二氯二乙醚137
一、乙醚137
二、二氯二乙醚138

第六章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及其检测140
第一节 概述140
一、有毒有害元素的污染来源140
二、有毒有害元素的代谢转化140
三、有毒有害元素的毒性危害和毒性机理142
第二节 砷143
一、理化性质143
二、污染来源144
三、毒性与危害145
四、砷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46
第三节 铅147
一、理化性质147
二、污染来源148
三、毒性与危害149
四、铅的测定150
第四节 汞153
一、理化性质153
二、污染来源154
三、毒性与危害154
四、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谱法)156
第五节 镉158
一、理化性质158
二、污染来源159
三、毒性与危害159
四、镉的测定160
第六节 铬162
一、理化性质162
二、污染来源163
三、毒性与危害163
四、铬的测定165
第七节 铜168
一、理化性质168
二、污染来源168
三、毒性与危害168
四、铜的测定169
第八节 钴172
一、理化性质172
二、污染来源172
三、毒性与危害172
四、钴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73
第九节 钼175
一、理化性质175
二、污染来源175
三、毒性与危害176
四、钼的测定(催化极谱法)176
第十节 镍178
一、理化性质178
二、污染来源178
三、毒性与危害178
四、镍的测定179
第十一节 铝181
一、理化性质181
二、污染来源181
三、毒性与危害182
四、铝的测定183
第十二节 硒183
一、理化性质183
二、污染来源184
三、毒性与危害184
四、硒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86

第七章 环境中的农药污染及其检测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农药的种类189
二、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与途径190
三、农药的危害193
四、防止农药残留毒性的措施193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194
一、理化性质194
二、污染来源及人体吸收代谢195
三、毒性作用195
四、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检测198
第三节 有机氯农药201
一、理化性质201
二、污染来源与人体吸收代谢201
三、毒性作用202
四、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204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类207
一、理化性质207
二、污染来源与人体吸收代谢207
三、毒性作用207
四、食品中西维因残留量的测定209
第五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10
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性质和特点210
二、毒性作用210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211
第六节 有机硫农药212
一、理化性质212
二、毒性作用213
三、有机硫农药的检测213
第七节 杀鼠药215
一、杀鼠药的种类与污染来源215
二、理化性质215
三、毒性作用215
四、杀鼠药的检测217

第八章 环境中兽药与激素污染及其检测220
第一节 环境中激素类污染物220
一、雄性激素类221
二、雌性激素类223
三、非甾类同化激素及邻苯二甲酸酯226
四、糖皮质激素类228
五、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229
第二节 环境中抗微生物药物污染231
一、抗生素类231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类237
第三节 环境中抗寄生虫药物污染240
一、污染来源及种类240
二、理化性质241
三、对人和动物的危害242
四、毒性作用机理242
五、分析检测243

第九章 二英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及其检测245
第一节 二NFDA1S245
一、理化性质245
二、污染来源245
三、毒性与危害248
四、食品中二NFDA1S⒌南蘖250
五、食品中二NFDA1S⒌募觳250
第二节 多氯联苯251
一、理化性质251
二、污染来源252
三、毒性与危害252
四、食品中多氯联苯的限量标准254
五、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检测254
第三节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255
一、理化性质255
二、污染来源255
三、毒性与危害255
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256
第四节 玁-亚硝基化合物259
一、理化性质259
二、污染来源260
三、毒性与危害261
四、控制玁-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262
五、食品中玁-亚硝胺类的测定263
第五节 多环芳烃265
一、理化性质及种类265
二、污染来源266
三、毒性与危害266
四、萘、苊、蒽、菲和苯并[玜]芘267
五、多环芳烃的测定270
第六节 杂环胺274
一、杂环胺的种类274
二、杂环胺的产生274
三、毒性与危害275
四、杂环胺产生的控制276
五、食品中杂环胺的检测276
第七节 合成洗涤剂277
一、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277
二、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278
第八节 原油279
一、理化性质279
二、污染来源280
三、毒性与危害280
四、原油的检测281

第十章 环境中的细菌及其检测285
第一节 细菌对环境的污染285
一、对空气的污染285
二、对水体的污染285
三、对土壤的污染285
四、对食品的污染286
第二节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86
一、细菌生长繁殖及产毒条件286
二、细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287
第三节 环境中细菌的检验288
一、空气中细菌的检验288
二、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测定289
三、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290
四、土壤中细菌的检验291
第四节 环境中常见的有害细菌与检验295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295
二、致病性大肠杆菌297
三、沙门杆菌299
四、致病性链球菌301
五、肉毒梭菌304
六、炭疽杆菌307
七、鼠疫杆菌308
八、副溶血性弧菌309
九、产气荚膜梭菌311
十、志贺菌313
十一、空肠弯曲菌315
十二、结核杆菌316
十三、破伤风梭菌318

第十一章 环境中的真菌毒素及其检测320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321
一、结构与性质321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21
三、毒性与危害322
四、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323
五、黄曲霉毒素的检测323
第二节 赭曲霉毒素328
一、结构与性质328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28
三、毒性与危害328
四、防止赭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329
五、赭曲霉毒素的检测330
第三节 展青霉素332
一、结构与性质332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33
三、毒性与危害333
四、防止展青霉素中毒的措施334
五、展青霉素的检测334
第四节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335
一、结构与性质335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35
三、毒性与危害335
四、防止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毒的措施336
五、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检测337
第五节 烟曲霉震颤素340
一、污染来源与分布340
二、毒性与危害341
三、烟曲霉震颤素的检测341
第六节 玉米赤霉烯酮342
一、结构与性质342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42
三、毒性与危害342
四、防止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措施343
五、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343
第七节 串珠镰刀菌素344
一、结构与性质344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44
三、毒性与危害344
四、防止串珠镰刀菌素中毒的措施345
五、串珠镰刀菌素的检测345
第八节 伏马菌素345
一、结构与性质345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46
三、毒性与危害346
四、防止伏马菌素中毒的措施346
五、伏马菌素的检测346
第九节 3-硝基丙酸347
一、3-硝基丙酸的性质347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47
三、毒性与危害347
四、防止3-硝基丙酸中毒的措施348
五、甘蔗中3-硝基丙酸的检测方法348
第十节 杂色曲霉素349
一、结构与性质349
二、污染来源与分布350
三、毒性与危害350
四、防止杂色曲霉素中毒的措施350
五、食品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350
第十一节 蘑菇毒素352
一、胃肠毒素352
二、神经精神毒素353
三、血液毒素354
四、原浆毒素354
五、防止毒蘑菇食物中毒的措施355
六、蘑菇毒素的检验355
第十二节 麦角毒素356
一、理化特性356
二、来源与分布356
三、毒性与危害357
四、防止麦角中毒的措施357
五、麦角碱的检验357

第十二章 环境中的病毒及其检验358
第一节 病毒对环境的污染358
一、污染来源与途径358
二、病毒污染环境的特点359
三、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59
第二节 环境中常见的病毒36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360
二、甲型肝炎病毒362
三、乙型肝炎病毒364
四、Norwalk病毒365
五、猪水疱病病毒366
六、口蹄疫病毒367
七、流行性感冒病毒368
八、轮状病毒369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370
十、疯牛病病原372
十一、狂犬病病毒374
十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375
第三节 环境中病毒的检验376
一、样品处理376
二、病毒分离378
三、病毒检定380

第十三章 土壤、水和农产品中的寄生虫及其检测386
第一节 囊尾蚴387
一、病原体的特性387
二、流行病学特点388
三、致病作用389
四、传播控制390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390
第二节 旋毛虫391
一、病原体的特性391
二、流行病学特点392
三、致病作用392
四、传播控制393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393
第三节 弓形虫394
一、病原体的特性394
二、流行病学特点395
三、致病作用395
四、传播控制396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396
第四节 血吸虫397
一、病原体的特性397
二、流行病学特点398
三、致病作用399
四、传播控制399
五、病原体的分离检测400

第十四章 环境中的动植物毒素及其检测401
第一节 动物毒素401
一、河豚毒素401
二、组胺403
三、斑蝥素405
第二节 植物毒素406
一、硫代葡萄糖苷406
二、氰苷408
三、生物碱410
四、棉酚414

附录一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416
附录二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416
主要参考文献418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